高考不仅关系国计民生。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万千家庭和学子的梦想,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高考“唯分论”、“一考决定人生”、“千军过独木桥”等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而日益凸显。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将进入普遍化。
2014年以来,我国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高考改革。 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14个省市分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未来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都牵动着考生、家长和老师的心。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试题、评价和改革给出权威解答。
转变一:从单纯的考试到立德树人
从教育功能看,高考已从单纯的考试评价转变为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为什么考”是高考改革首先面临的问题,也直接决定了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甚至教学方法和难度。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服务人才、指导教学”。 这意味着高考内容改革将在此基础上做好战略定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国家选拔高考的水平和质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引领服务选拔、指导教学。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介绍,高考内容改革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奋斗精神渗透到考试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宪法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四个自信”。
高考是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键节点,高考的“怎么考”对高中的“怎么教”有反作用。 高考更加注重招、考、教、学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推动高中教育方式改革,促进考试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转变二:从知识能力到综合考核
在评价理念上,高考由传统的知识能力考试转变为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的综合考试。
“核心价值观、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高考评价体系用这四个层次的内容来概括和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考察候选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能否合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和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和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表示,高考内容改革要促进学生生活、工作实践和未来学习素养的培养。
这里的素养不仅是基础教育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 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高考评价体系吸收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浓缩为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是必要的知识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是评价层面的细化,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必要的知识。 比如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统一考试科目,将更好地发挥基础科目和通用科目的作用,体现国家选拔人才的共同需求。
转变3:从解决问题到多维命题
在评价模式上,高考由以“考试内容”为主的一维评价转变为“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载体”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质量和考试通常被视为一对矛盾的概念。 事实上,通过评价模式的改革,高考还可以在应对过程中综合考察学生在知识应用、思维模式、学科素质等方面的素质。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介绍,高考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目标、评价维度与考试内容和要求联系起来,创建多维度命题模型,划分考试内容。融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情景。 练习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
针对“怎么考”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基础、综合、实践、创新”的考试要求。
比如,高考重基础,强调扎实基础,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推动教学回归课堂教材。
又如,通过高考开放式、探究式情境设计,鼓励高中积极探索情境化、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并积极开展验证。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报记者 柴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