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2013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2013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3分)2005年以来,安徽省各城市分别属于( )
A. 初期阶段B. 中期阶段C. 后期阶段D. 逆城市化阶段
2.(3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提高,体现在()
一、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快速提高
B.第二产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3分)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安徽省中小城市近期可重点发展()
A. 劳动型和物质型产业
B. 技术导向、市场导向的产业
C电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原材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
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问题4 至5。
4.(3分)从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来看,伏尔加河()
盆地内一般蒸发较强;
流域内部分降水来自西风带;
河水主要参与土地内部循环;
使东欧平原普遍凹凸不平;
促进里海的水湿和热量平衡。
A. B. C. D.
5.(3分)图中石油和天然气()
B.直接由伏尔加河沉积形成
C发展受益于伏尔加河丰富的水资源
D. 产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图为我国某地某日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情况。完成问题6-7。
6.(3分)当天的日期和天气情况可能是()
A. 3 月12 日,晴B. 6 月5 日,晴C. 3 月22 日,多云D. 6 月20 日,多云
7 (3分)该地点可能位于()
A. 祁连山B大兴安岭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
图为1959年至2009年秦岭地区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完成第8-9题。
8 (3分) 该地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一般为( )
A. 向亚热带地区转移B. 向低海拔地区转移
C向低纬度转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转移
9 (3分)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和变化,可知()
A. A属山区,冬季平均气温有下降趋势。
B、B区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
C A地的海拔低于B地的海拔
D、A地年平均气温高于B地
表层岩石被风化后,原基岩上残留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地壳就成为风化壳。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壳厚度的变化。完成问题10-11。
10 (3分)曲线I、II、III分别代表()
A. 温度、降水量、蒸发量B. 降水量、蒸发量、温度
C降水量、温度、蒸发量D.温度、蒸发量、降水量
11. (3 分) 风化壳厚度()
A. A比D大,因为热量丰富,降水多。
B. B大于C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比格陵兰岛大
D.伊朗高原普遍比恒河平原大
2.回答问题(共2题,满分56分)
12、(21分)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00某地区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为该天气系统造成的某些气象灾害的实时分布图。此前,图中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层土壤已解冻,表面干燥。阅读图文材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所示区域的气压分布特征。
(2)确定气象灾害类型并分析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条件。
13.(35分)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材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高原南部地区以前以粮食种植为主,产量较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进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和浓缩汁出口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是突出的。
(一)指出该地区过去种植粮食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有利自然条件和效益。
(3)针对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提示:可以用示意图来表达)
2013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及试题分析
1.多项选择题
图为1985年至2010年安徽省就业结构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完成问题1至3。
1.(3分)2005年以来,安徽省各城市分别属于( )
A. 初期阶段B. 中期阶段C. 后期阶段D. 逆城市化阶段
【分析】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用一条略平坦的“S”形曲线来表示。 “S”形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后城镇人口比重迅速增加,从直方图看城镇人口比重超过30%。根据柱状图的解读方法,可以解读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表明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即符合城镇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点。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验城市化进程。解题关键是利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表来检验获取和分析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2.(3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提高,体现在()
一、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快速提高
B.第二产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分析】主要考察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战略,并利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察地理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答】解:从图中可以判断,1985年至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大幅增长,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它反映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故B错误,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得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信息,故C错误; 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快速增长,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快速增长,故A错误。
故选:D。
【点评】实物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转化,解释新问题。本题要注意分析图形信息。
3.(3分)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安徽省中小城市近期可重点发展()
A. 劳动型和物质型产业
B. 技术导向、市场导向的产业
C电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原材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
【解析】本题采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表,考察考生提取有效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和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答】解:A、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要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就必须提高就业率,因此最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经济发展,应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原材料工业,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省就业比重以第一产业人口为主。大多数人仍从事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不是技术型产业,也不是市场型产业。所以B 是错误的。
C、电力型产业对促进就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不大,故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徽省人口主要从事农业,农村技术水平较低,科技型产业对促进就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不大,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择:A.
【点评】本题重点测试安徽省农村地理知识,涉及安徽省产业区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考验考生灵活运用乡村地理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为中等。
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问题4 至5。
4.(3分)从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来看,伏尔加河()
盆地内一般蒸发较强;
流域内部分降水来自西风带;
河水主要参与土地内部循环;
使东欧平原普遍凹凸不平;
促进里海的水湿和热量平衡。
A. B. C. D.
【分析】主要考察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连接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四大循环;调节全球热平衡;并不断塑造表面形态。
伏尔加河流入里海。没有河流将伏尔加河的水注入海洋。河水主要参与土地内部循环。
【答案】解答: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错误;伏尔加河流入里海。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条内陆河。因此,河水主要参与土地内部循环。 是;它促进里海的热平衡。 是;由于西欧平原广阔,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量的降水,形成供水源。 是;流水的作用是一种外力,主要对地表产生侵蚀、输送和沉积作用。填高地、填低地使表面平坦,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型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区域地理环境地图来检验提取区域定位、提取和整合信息以及利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它非常全面。
5.(3分)图中石油和天然气()
B.直接由伏尔加河沉积形成
C发展受益于伏尔加河丰富的水资源
D. 产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分析】考察区域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生需要利用伏尔加河流域地图来测试考生整合信息以及传递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故选:C.
【点评】实物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转化,解释新问题。本题要注意分析图形信息。
图为我国某地某日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情况。完成问题6-7。
6.(3分)当天的日期和天气情况可能是()
A. 3 月12 日,晴B. 6 月5 日,晴C. 3 月22 日,多云D. 6 月20 日,多云
【分析】根据地球运动的意义,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等于昼长。如果白天长度超过12小时,则为一年中的夏季。一天之内,太阳辐射通常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中午(当地时间)左右达到最强,并且关于中午对称。
【答】解答:根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可知,当天获得的辐射量约为北京时间6:00-20:40。由此可以推断,我国日照时数接近14时40分,即北半球白天较长,夜晚较短。太阳直射北半球,故A、C错误;如果当地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应该以当地中午为最高点对称分布,下午会比上午稍大,但北京时间13:00左右会出现一个低谷,所以应为多云天气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这道题考验的是地球运动的意义。这是中等难度的。正确阅读图片并获取有用信息是关键。
7 (3分)该地点可能位于()
A. 祁连山B大兴安岭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知识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可知,当天获得的辐射量约为北京时间6:00-20:40。由此可以推断,我国该地区日照时数接近14:40,推算出当地日出时间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太阳在这里升起。根据当地时间计算原理,可推知其经度约为120E - (6:00 - 4:40) * 15=100E,选项A正确。
【答】解:A、根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可知,当日获得的辐射量约为北京时间6:00-20:40,由此可推断日照时数我国是近14:40,当地日出时间估计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太阳在这里升起。根据当地时间计算原理,可以推算出其经度约为120E - (6:00 - 4:40) * 15=100E,所以正确;
B、大兴安岭经度超过100E,不符合题意;
C根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可知,当日获得的辐射量约为北京时间6:00-20:40,由此可推断我国该地的日照时数已经快14点40分了。这个地方在我国的北方,所以与问题的意思不符;
D、根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可知,当天获得的辐射量约为北京时间6:00-20:40。由此可以推断,我国该地区日照时数接近14:40,推算出当地日出时间约为12-14:40/2=4:40;北京时间6:00太阳在这里升起。根据当地时间计算原理,可以推断其经度约为120E - (6:00 - 4:40) * 15=100E,因此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故选择:A.
【点评】本题考查区域知识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掌握区域分析方法。需要具备阅读图片的能力。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问题。这道题难度中等。
图为1959年至2009年秦岭地区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完成第8-9题。
8 (3分) 该地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一般为( )
A. 向亚热带地区转移B. 向低海拔地区转移
C向低纬度转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转移
【分析】本题利用等温线位置变化图来考察基础等温线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能力。根据经纬网、北部山峰以及1月0等温线东西向延伸,可以判断该地位于秦岭南坡。 1月0等温线受秦岭山脉影响,大致呈东西向延伸;根据对秦岭山脉的地理意义分析,1959年至2009年,秦岭山脉1月份0等温线位置向北、高纬度暖温带、高海拔、落叶区移动。阔叶林带。
【答】解:根据经纬网、北部山峰以及1月0等温线东西向延伸,可以判断该地位于秦岭南坡。 1月0等温线受秦岭山脉影响,大致呈东西向延伸;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1月0等温线重合,与800毫米降水量等温线重合。它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南北的分界线。广场上的分界线是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因此,从地图上看,1959—2009年秦岭山区1月0等温线位置向北、高纬暖温带、高海拔、落叶阔叶区偏移。林带转移。
故选:D。
【点评】本题考察等温线的分布和变化。关键是要了解秦岭山脉与1月0等温线的关系。
9 (3分)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和变化,可知()
A. A属山区,冬季平均气温有下降趋势。
B、B区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
C A地的海拔低于B地的海拔
D、A地年平均气温高于B地
【分析】本题利用等温线位置变化图来考察基础等温线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能力。受气候变暖影响,1月份0等温线向高海拔地区移动。受地形影响的两条等温线可视为等高线。可以判断,2000-2009年线海拔较高,A等值线B向下部弯曲形成山脉,等高线B向上弯曲形成山谷。 A地海拔高于B地,年平均气温低于B地。受气候变暖影响,A、B地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
【答案】解:A.等高线A向下弯曲成山。受气候变暖影响,冬季气温趋于上升,因此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B、B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因气候变暖而趋于上升,因此正确;
C、A地的海拔应该比B地的海拔高,所以不符合题意;
D、A地的年平均气温应该比B地的年平均气温低,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察等温线的解释。分析时只要注意温度与地形的关系即可。
表层岩石被风化后,原基岩上残留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地壳就成为风化壳。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壳厚度的变化。完成问题10-11。
10 (3分)曲线I、II、III分别代表()
A. 温度、降水量、蒸发量B. 降水量、蒸发量、温度
C降水量、温度、蒸发量D.温度、蒸发量、降水量
【解析】本题考察不同植被带温度和降水的差异以及温度和降水植被对风化壳厚度的影响。根据读图分析,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气温、降水、植物生长有关,且与这三个因素呈正相关。从热带到亚热带、温带,再到寒带,气温降低,植物生长减弱,风化壳厚度减小。稀疏化;从森林到草原再到沙漠,降水量减少,植物生长减少,风化壳厚度变薄。此外,蒸发量与气温、降水量和植被密切相关。根据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粗略地确定曲线I和III代表温度和降水,曲线II代表蒸发。
【答】解:同纬度的森林地区降水量比草原和沙漠地区多。因此,从图中的植被分布特征可知,I线为降水量变化曲线;温带草原区降水量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蒸发减弱作用较弱,温度高于同纬度森林分布区,故线为温度变化曲线;草原和荒漠地区降水较少,天气晴朗,蒸发较强,比森林地区蒸发更强,因此II线代表蒸发。
故选:B.
【点评】用示意图检验知识转移和应用能力,需要分析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植被与气候的关系,难度较大。
11. (3 分) 风化壳厚度()
A. A比D大,因为热量丰富,降水多。
B. B大于C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比格陵兰岛大
D.伊朗高原普遍比恒河平原大
【分析】风化是指暴露在地球表面或附近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下原位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气温、降水、植物生长三个因素呈正相关。
【答案】解:A、由于气温高、植物数量多:A处风化壳厚度大于D处,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气温较高,植物数量较多:B地风化壳厚度比C地大,所以不符合题意;
C、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区,风化壳的厚度应大于格陵兰岛,所以是正确的;
D、伊朗高原属于温带草原区,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区,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是一道基础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用示意图来检验传递知识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回答问题(共2题,满分56分)
12、(21分)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00某地区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为该天气系统造成的某些气象灾害的实时分布图。此前,图中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层土壤已解冻,表面干燥。阅读图文材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所示区域的气压分布特征。
(2)确定气象灾害类型并分析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回答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等压线图的解读
可以发现图中存在一个高压中心,可以判断图中的天气系统为北半球锋面气旋。
【答】解答:(1)等压线的分布特征应从压力中心的分布、数值的梯度规律、等压线的密度关系来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东南部气压较高,气压中心较高,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较小;北部和中部气压低,气压中心低,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
(二)沙尘暴的形成条件;有强风的天气条件;沙尘物质来源基础;不稳定的热条件。另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温暖、气温升高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天气背景;地面冷锋的形成和发展等。
因此答案是;
(1)西南、东南部气压高,气压中心高,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北部和中部气压低,气压中心低,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
(2) 沙尘暴
天气条件:气温升高导致表层土壤解冻,蒸发量增加,地表变干,沙源丰富;冷锋前方的暖气团干燥,不易形成降水;旋风强烈,气流上升,形成吹砂;西风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点评】描述和解释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能力测试的重点,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描述问题是基于具体现象的科学表达,如描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温线的分布、城市区位特征、气候特征等。
(一)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总体描述: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入手。
(2)气候特征描述:首先要明确气候类型,然后从气温和降水入手,归纳出冬季和夏季。
(3)地形特征描述:地形构成、地形特征(海拔高度和地形方向)、地表形态、地形分布。
(4)地理位置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5)河流特征描述:河流特征可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冰冻期、有无冰洪、水能等。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状;河网密度;水滴或峡谷的分布以及流速。
(6)地理特征描述: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洋和陆地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13.(35分)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材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高原南部地区以前以粮食种植为主,产量较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进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和浓缩汁出口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是突出的。
(一)指出该地区过去种植粮食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有利自然条件和效益。
(3)针对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提示:可以用示意图来表达)
【解析】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转化,解释新问题。本题要注意分析图形信息。
【答】解:(1)图中的陕西高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边缘。过去种粮造成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土地退化、肥力下降以及陡坡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不良后果。生态恶化现象;此外,这里生产力低下,农作物单一种植,造成病虫害、生态失衡等问题。
(二)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光、热、水、水热结合、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效益必须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
(3)从循环经济角度设计规划,即遵循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变废为宝的原则,有利于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答案是:
(一)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化。
(2)自然条件:广阔的高原;深层土层;质地疏松;高空;显着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中度降水。
好处:有利于植被恢复;维护水和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果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并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果树下种草,以草和果渣为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可以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解决了果园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
方案二:方案设计可以用示意图、文字等形式表达,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即可。畜牧业、畜产品、沼气、沼气池。
【点评】常规内容以图文材料形式进行测试,要求考生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该命题的目的是利用区域地理分布图来检验提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性强。
用户评论
妄灸
当年我考这门地理真惨,完全答不出来!现在想起来某些题还是觉得脑仁疼,哈哈。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安徽高考真难啊,当时感觉考试下来没写多少字,现在回忆起那道关于地图类型的题目,我真是佩服当时自己能想到的答案。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这段时间在看一些老考卷,发现2013年安徽省的地理试卷题型很丰富!不过当时的我还没考上大学呢, 不好意思说这种客观的事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绳情
我那时候学 Địa Lý 就非常喜欢地图分析类型的题目,这一年地理试卷就挺好的,虽然也有些比较难的题,但整体难度在接受范围之内。感觉和我们学的教材结合得很好。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贝
安徽高考真够狠心的!当时很多同学都觉得这几年地理题越来越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蹂躏少女
<br>2013年那场考试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选择了重新报考大学,然后就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记得那时地理试卷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涵盖了好多我们课本上都没学到的内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致命伤
当年安徽高考地理试卷出了很多难题,导致很多同学分数都比较低。我当时也是被题目难翻车,感觉考察范围太广了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作为曾经的考生,还是挺怀念那段时光的。2013年安徽省高中地理考试,印象最深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那一题,当时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相关的知识点,没想到考卷上刚好考察到。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谷幽兰
我现在想复习一下地理知识的,正好借着这篇文章把2013年的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再翻看看,感觉这几年考试趋势还是有点变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安徽高考当年真把我折磨惨了!地理题总觉得在考我们的人生阅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刻不是了i
地理从来都不是我最喜欢的科目,可是2013年的安徽省高考试卷让我刮目相看,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和现实意义的题。我还记得那时做完一批题目后,突然对地球生态环境更加了解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口酒肆
当年考试的时候,我觉得这套地理试卷还挺不错的!不像有些年考试内容特别枯燥,而且很多题考察的内容都跟生活很相关,好记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2013年的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难度应该属于中等偏难吧,当时我花了好多时间在做一些分析地图的题目上,真的很难!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我想看看当年这门試験给其他考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希望这些答案能给想要复习的人带来帮助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傾城゛
安徽高考地理试卷真牛批,当时我都没怎么看教材就考了满分!不过那题问的不是我们老师讲过的事实,感觉官方有点搞怪。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现在想起来,2013年那个地理试卷还蛮难忘的。尤其是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表题,当时我看了好久都没看明白怎么回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话刺骨
当年安徽那份地理试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真羡慕现在的高考生可以轻松学习知识。2013年的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可是把我折磨惨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