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高考备考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在聚与化之间玩转高考作文高考备战作文

基于以上四个能力测试方向,2019年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注重“具体”,化虚拟为现实。

考生对试题的良好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将认知集中在具体形象上,化想象为现实。

聚焦,即构建特定的形象。 只有思维注重具体,认识才有可能深入。 这种由发散考试和聚合组成的作文试题历史上有很多先例。 例如,2011年上海卷中:“犹太国王大卫在戒指上刻下了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说过,戒指上还刻着一段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个深刻的铭文唤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选择你自己的角度,制定你自己的主题,写一篇文章。 优秀的构图聚焦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形象,始于默克尔对击毙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的喜悦表情引发的批评浪潮。 全文结合了“过去”和“不会过去”两个抽象概念。 找到该系列具体图像的精确嫁接。

因此,考生在面对像国卷一这样以宏大的编年史为素材的试题时,也可以采用上述思路,为试题分配两条具体的任务指令:“1、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幸运与机遇;使命与挑战。您与新世纪的中国同行、共同成长,与新时代的中国共同追求、实现梦想。以上材料引发了您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请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文章“进入2035年打开的“时间瓶”,读给当时18岁的一代人听”聚焦于某个形象,这个形象必须能够充分回应任务指示,如有良知、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形象,让“做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成为对后人讲话的核心。

这样的成功创意还有很多,比如2014年福建卷:“一提到空谷,有的人想到的是悬崖,有的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以上材料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悟和联想?请教一下。”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叙述文。” 一位考生写道:“面对空谷,有的人畏惧悬崖而摇头退却,而另一些人则在天然峡谷中看到攀登之道,果断爬上来,创造‘不可能’的奇迹。如果空谷社会发展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这个时代需要沉思的知识分子,我们一定不能害怕困难,而应该利用困难去寻找或创造桥梁,从天然的鸿沟通向平坦的道路。”

又如2015年福建卷:“1.地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2.有时候,走错路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你不走”不走错路,你就不会走错路。你会找到一条好路。3.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以上三则材料唤起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叙述文。” 有考生写道:“《沉默的阴谋家》里有句话:‘一个人可以说话,但沉默却要靠大家的配合。’” 当一切声音沉寂,思想停滞,社会陷入泥潭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声音唤醒沉睡的人们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会进入尼采所说的“懒惰杀戮的时代” ”,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里。不知不觉地生活在鲁迅的“铁屋”里,不知不觉地生活在高行健的“自我地狱”里。如果有人趁此机会制造麻烦,迷惑人们,人们,就像二战时期的德国一样,那么将会发生的灾难不仅是针对国家的,也是针对世界的。”

2、树立“内省”和“外观”:从小见大,化大为小。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意味着在一瞬间发现永恒,在一粒沙中发现世界。 为此,考生需要关注三个形而上的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 具体应用于考场写作,可以转化为以下两种技巧:

(1)

建立存在感。

比如,2017年全国卷二中提到的鲁迅名言:“要敢于面对,才能希望、敢想、敢说、敢做、敢担当。” 敢与不敢,具有强烈的主观动机和意志,敢与不敢的背后是你内心的选择,所以如果考生选择这句名言来写论文,首先应该尝试倾听内心对具体事物的选择。情况。 例如,你敢去帮助跌倒的老人吗? 彭宇案造成的心理障碍如何与“敢于帮忙”的内心自我形成对话? 如果考生能够捕捉到这个内心对话的过程,我相信他们能够更深刻地掌握这句名言。

同样,2018年全国卷3:《走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涉及的材料。 考生可以问,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的一代人? 长征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如果我再次走上长征,会是什么样子?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自己置于物质的语境中,可以看到自己与大时代、大世界的联系。

(2)

检查你自己的立场和产生想法的过程。

例如2018年上海卷。 测试问题自然提供了一组对立的立场:展示自己需求的价值和展示他人需求的价值。 候选人首先回答他们的立场是什么。 职位生成后,对职位进行审核,对该职位的优劣形成客观的综合判断。 如果我选择前者,为什么我更看重自己的需求? 你自己的需求的来源是什么? 提出问题通常是情境生成的前奏。 一旦提出问题,考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需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立场。 此外,除了审视结论之外,我们还需要审视产生想法的过程。 与自己对话:为什么我不关心别人是否需要我? 从自己的结论逆向追溯自己的认知过程,从而发现这个充满个体生活经验的认知过程中可能需要理性审视的环节。 当考生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与自己对话时,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世界,并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回答哲学思考。 达到这个水平,正是高考作文题检验的最终目标。 目标。

变大为小

化大为小意味着培养向外看周围世界的能力。 世界包含宏观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就高考作文而言,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交叉创造了一个要素:明确的言语对象。

对此,候选人必须准确地知道自己在和谁说话,找到对话沟通的“点”。

例如,2017年天津卷的标题任务说明:“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了,今天的重读是成人个体之间平等的精神对话和心灵触动,是一条通向理性的静谧之路”。请结合自己的认知,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围绕《重读长老书》写一篇作文,演讲对象是长辈。

同样,2018年高考多套论述题中也出现了明确的言语目标。

显式的,比如国家卷一的对象是:2035年的18岁青年。隐式的,比如北京卷的演讲对象是:父母、外国人、长辈。 浙江卷的目标读者是:外省人和不了解浙江的外国人。

对此,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呼唤”出试题情境中指定的言语对象。 以2018年国卷1为例,考生可以针对模拟演讲对象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2035年的18岁青年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大的区别? 小康社会会对他/她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当考生通过具体提问并调动想象力回答问题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找到与谈话对象对话的“点”。 这个“点”就是演讲的核心任务。

如果假设2035年的18岁青年最关心的是机器智能对人类的威胁,那么讨论的话题可以确定为:人类文明发展如何保持造福人类的初衷人类更加理性。

每年高考结束的时候,都会出现大量评论高考的文章。 八仙渡海,各显神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笔者个人认为,无论如何评论,一定要避免说出正确的废话。 一篇分析文章的价值最低,应该可以为明年高考备战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些启发。 它的最高价值,应该把高考作文命题和高考作文准备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找出它能让考生更好地成长的积极因素。 这也是笔者上述分析今年高考作文的出发点。 希望我的意见能成为“砖”,衬托出教师充满教学灵气的“玉石”和学生充满人生智慧的“宝藏”。

作文教学和考试准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准备。

于航老师在最近出版的学术专着《探索新路径:中学语文的考、学、教、思》中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于作者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beikao/12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