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新联考作文(四篇)
作者:小编 • 更新时间:2024-11-24 13:49:58 •阅读
【思辨作文,认知评价】
(安徽省“耀正优+”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不同的人由于身份、立场的差异,会作出不同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更是数见不鲜。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莫以臆测评世事。
2.客观评事,公允明理。
3.恨乌及屋不可取。
4.培养思考力,增加幸福感。
《以公允之心明是非》
梵高对着向日葵喃喃自语:“上帝退场,我便是神灵”,然后扣动了扳机;尼采冲着世界呐喊:“我是太阳”,然后发了疯。不管是对自我还是他人的评价,似乎都有失客观。尘世纷乱,唯以公允之心拨开迷雾方能辨明是非。
真相是一切逻辑的起点。吴起遭肢解,商鞅被车裂,利于国事的改革结局惨烈,因未能令所有人达成所愿。即使世界多元推崇个性,我们认识评判事物仍需要尊重客观事实,维护公序良俗,以公允之心凝聚共识,才能避免道德失范价值扭曲。
以公允之心明是非,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心,从根源析事明理。雕塑家陈文令与女友在鼓浪屿遭人劫杀,险些丧命,十六年后他满怀仇恨走进提前释放的罪犯家中,看到罪犯因遭遇车祸半身不遂,其父疾病缠身无钱医治的惨状后,当即资助了这一家人。陈文令认为每个血案背后都有更深的社会原因,客观公允让他选择宽恕,也释放了自己。公允持正,放平心态,与人相处才更为和煦宽怀。
以公允之心明是非,需要坚守正道的大局观,从整体识人断事。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终与廉颇成刎颈之交护国安宁;公子小白不计前嫌任用管作为相,终成就霸业名垂青史;唐太宗兼听魏征谏言防范杜渐,终创开明治世成一代贤君。自古以来,是非分明值得嘉许,客观公允令人敬叹。公允持正,以大局为重,纾解情绪去非存是,方能高屋建瓴不可阻挡。
以公允之心明是非,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考力,从结果评人论事。物理学家杨振宁早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获得更多资源扶持加入美国国籍,资助中国学子赴美深造。后来受清华大学邀请回国任教,遭不明就里的国人非议。杨老不顾流言,九十岁高龄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公允持正,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
泰戈尔说,“我们错看了世界,反说它欺骗了我们”。泥沙俱下的时代,我们更要以公允之心明是非,不妄议,不迎合,不被舆情裹挟,不被偏见蒙蔽,以实事求是的姿态推动社会进步。
【二元思辨,传承与创新】
(辽宁省部分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倒数第2段提到“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吗?还是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怎样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遵循传统是技艺传承的基础。
2.创新给传统工艺注入活力。
3.传承加创新,方能行稳而致远。
《默默传承,勇于创新》
珐华这门传统手工艺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不断传承,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被赋予新的光彩。我们不能在传承前人中僵化,也不能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发展是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结果。
没有传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传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传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传承就犹如大厦之基,没有传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
没有创新,传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不断地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没有创新,传承就没有了动力。
传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传承,我们只有在传承中才能延续;我们呼唤创新,我们要学会创新,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止境。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传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传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重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传承,我们是幸运的,在传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书法家可以在学习中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可自我独创是个体存在的体现,独立人格使人清醒,不然我们可能就只有篆文、金文,没有颜体柳体。
我们与其把传承和创新看成是两个极端,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为发展是由传承向创新的转变过程。这样,传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世界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文化传承,思维智慧】
(河南省许济洛平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这一思维方法强调做人做事适度适中,从而达到和谐。请针对这一思维方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扬守中之帆,享致和之美》
在中华文化的丰富宝库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理念,源自中国的古老智慧,强调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考量,又要坚持中庸之道,以达到和谐的效果。当今世界,这种思维方式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执两用中”意味着在处理问题时,应全面理解和考量事物的正反两面,从中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实践中,“用中”的方法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核心要素,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而是要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找到最能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少年得志,中年被贬,王维在宦海几经沉浮,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庸而立的睿智,以温和的态度与正直的性格,不矜不惧地应对着一切;苏轼一生经历了风雨飘摇、颠沛流离,但他却以中庸之心态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最高的境界。做人做事,权衡利弊,“执两用中”,从而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守中致和”则进一步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处理问题应坚持守中的原则,以实现和谐共生。“守中”即坚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致和”即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一理念提醒我们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时,需要运用“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去应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中,出现了三个神韵独具的“和”字。这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人文理念,震撼了国人和世界:2022年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礼记》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言得之。
面对当今价值多元、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运用“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妥善解决各种国际问题。“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各异,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各国的立场和利益,从中找到平衡点,以实现和谐共生的目标。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紧急援助;塞内加尔的吉亚村偏远贫穷并且终年高温少雨,中国农业专家来到此处帮助稻农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从倡议到实践,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积极贡献。以“守中”而“致和”,方可行稳致远。
正如《中庸》说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重要指导原则。扬守中之帆,享致和之美。只有运用这一思维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单概念作文,勇敢无畏】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唐代魏征面对君王,大义凛然,勇于进谏;新冠疫情期间,白衣天使临危不惧,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中国外交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敢于亮剑,勇于斗争……真正的勇敢是无所畏惧的。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致敬勇敢精神,挺膺担当责任。
2.循大义、为苍生者是勇敢。
3.敢于亮剑,坚决斗争是勇敢。
4.坚守正义,勇者无惧。
《做心怀大义的真勇者》
血荐轩辕,攻坚克难,这是青年人舍生忘死的勇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这是青年人蓬勃自信的勇敢;斯文在我,当仁不让,这是青年人慷慨生猛的勇敢;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是青年人坚韧刚强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是发自公心、合乎正义的。这种勇敢是令青年挺拔的利器,民族巍峨的瑰宝。然而,生活中不乏匹夫之勇,或者经不起推敲、扛不住挫折的一时之勇,甚或是披着勇敢的外衣而行欺凌之实的败德违法之举。青年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血气方刚,性情不稳,尤其需要辨明真伪,做真勇者。
真正的勇敢是以公理为前提,守得住德性,常怀敬畏,敢于自省。塞万提斯说,真正的勇气在极端的胆怯和勇猛之间。因此,勇敢不是鲁莽、懦弱,更不是强权和暴力的遮羞布,而是有敬畏、明是非、能自省的大格局。曾国藩青年时恃才傲物,咄咄逼人,反躬自省后虔敬待人,以理服人,这是敬畏道德、敢于自省的真勇;徐悲鸿办画展时,一乡民指出其画作中麻鸭失真的问题,大画家没有以势压人,而是虚心认错,这是敬畏真理、尊重弱势的真勇。因敬畏公理、生命而后退或示弱,也是一种大勇。相反,“唐山打人事件”、校园霸凌事件中仗势欺人的恶行,是对公理和人权的践踏,是披着勇猛外衣的懦弱,终被唾弃和制裁。
真正的勇敢是以正义为尺度,扛得住挫折,威武不屈,勇往直前。亚里士多德说,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销。因此,真正的勇敢能合乎正义,扛住挫折,正如孟子和司马迁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大道在我,哪怕是独自面对强权的威慑,世俗的非议,也要挺身而出,百折不挠。缉毒警察陈新民隐姓埋名,与穷凶极恶的毒贩生死较量,这是坚守正义、威武不屈的真勇;留学生秦玥飞放弃高额年薪回国当村官,面对非议和质疑,他用勇敢和智慧,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这是心怀大义、迎难而上的真勇。敢于摒弃世俗定义,守护内心正义的人,是“真的猛士”,令人敬仰。
以公理为前提、以正义为尺度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既不臣服强权,也不凌驾弱小,心怀大义,不卑不亢,这才是我们青年人勇敢的姿态,这才是我们国家挺立的底气。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beikao/5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