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18个空词:并且、什么、嗯、那、它的、和、如果、什么、因为、哪里、是的、与、因为、在、与、那么、谁、它。
1.
1.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通常不译,但有时也可译为“又”。
①螃蟹有六足、二爪,所以只能在蛇、鳗的洞里生活。(荀子《劝学》)
②江阁险峻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西击秦,五霸出征。(司马迁《信陵君盗印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and”或“且”。
①君子博览群书,天天自省。(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婪,信任张仪,便与齐国断绝关系。(司马迁《屈原传》)
③回望日望台西侧的山峰,山峰有的在阳光下,有的不在,色彩斑斓,红艳斑驳,个个驼背。(姚鼐《登泰山记》)
④因思虑深重,所以时时思虑。(王安石《宝蟾山游记》)
3. 表示继承关系。可译为“刚刚”、“下一个”,或不译。
①所以,我便抛弃你们,隐居京城,求些蒲式耳的俸禄。(李密《上书》)
②放于地上,拔剑而碎。(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无生而知之,谁能无疑之?(韩愈《师说》)
4.表示过渡关系。可译为“但是”或“然而”。
①青出于蓝,而比蓝更蓝。(荀子·劝学)
②声势如此之大,却被秦人积蓄的力量所劫掠。(苏洵《六国论》)
③是啊,我弟弟那么有德行,可他的嗣子却早逝了?(《李密上书》)
5.表达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或“假设”。
① 有兴趣的话可以跟着我来。(冯婉珍)
②人死后若还有意识,距离真理还有多远?(韩愈《祭弟文十二》)
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以不译。
①我虽试过踮起脚尖去观望,却不如登上高处,视野更开阔。(荀子《劝学》)
②鼓声大作,兵器碰撞,士卒弃甲弃兵,逃走。(《孟子·我与国》)
③项王跪下问:“你在这里做什么?”(司马迁《鸿门宴》)
7.表达因果关系
①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没能充分享受游历的乐趣。(王安石《宝蟾山游记》)
②表示恨自己的才能无人施展。(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达目的关系
①立地远望,祈求吉祥(杜牧《阿房宫赋》)
②登记官民,封存国库,等候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同“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your”;有时也作主语,译为“you”。
①等老头子回来,我就和你算清楚这件事。(蒲松龄《蟋蟀》)
②老妪常对我说:“我的母亲,是生在某某地方的。”(归有光《香积轩志》)
(3)同“如”:仿佛、正如
①军队惊恐,毁坏了京城。(查金)
【只是】位于句末,是感叹词,表示限制,相当于“那了”。
①不一会儿,摇头跺脚的就只剩下几十个人了。(《虎丘录》)
(二)学有先后之分,技艺之专一之别,仅此而已。(韩愈《师说》)
③我决定起飞飞翔,在榆树和竹子那里停了下来。我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地上盘旋。(《庄子·逍遥游》)
【而后】 只是现在,刚才
①我将毕生致力于事业,至死不渝。(诸葛亮《出都上疏》)
②三个月后完工。
【而乎】表示“何乎”,用疑问语气,表示进一步的意思。
①把钟、磬放入水中,即使风大浪大,它也不会响,更何况是石头呢?(苏轼《石钟山》)
② 我甚至从来没有触及过最基本的技能,更不用说最重要的技能了!
③我虽是卑贱之人,亦知不可,何况是智者呢?(魏征《谏太宗十思》)
【然】不久,一会儿。
①此后,又以吴人叛乱为由向朝廷请愿,五人被处死。(张溥《五人墓铭》)
②当他们在井里发现他的尸体时,他们的愤怒变成了悲痛,他们绝望地哭喊起来。(蒲松龄《蟋蟀》)
③于是他去向他的叔父婶母告状,但他们爱他们的儿子,无法阻止他。(李朝伟,《刘毅传》)
2. 什么
1. 用作疑问代词
1. 单独作谓语时,常跟语气词“哉”或“也”,可译为“为什么”或“为什么”。
①什么?要加强大国的尊严,以培养尊敬。(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②我曾试探古时仁人之心,而与今二人不同,何以至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齐国从不贿赂秦国,但五国之后齐国却灭亡了,原因何在?(苏洵《六国志》)
2.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可译为“where”或“what”。翻译时,“何”放在句末。
①豫州如今想去哪里?(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有何事?(司马迁《鸿门宴》)
③山陵一旦崩塌,长安军如何依附赵国?(《楚龙劝赵太后》)
3.作定语时,可译为“什么”或“哪个”。
①日日夜夜,你听见什么?杜鹃啼血,猿猴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②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幸福呢?(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于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
① 何不放下兵器,放下铠甲,向北作战呢?(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许公怎能比得上你呢?(《邹忌谏齐王》)
2. 用于形容词前,表示深度,可译为“怎样”、“多少”、“为什么这样”。
①誓天而断发,哭衣而湿,其苦哉!(欧阳修《优伶传序》)
(三)作叹词,相当于“啊”
①新娘的车子在后,隐隐有声。(孔雀东南飞)
(iv) 他:同“他”,喊叫或询问
①忠臣精兵,亮出利器,谁能挡得住呢?(谁能挡住呢?问是谁。就是盘问、审问。) (贾谊《秦始皇本纪》)
【何如】【乃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或“为什么”。
①笑一个走了一百步的人,和笑一个走了五十步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孟子·我与国》)
②侮辱别人,怎么能把五个人的死当成小事呢?(张溥《五人墓铭》)
③沛公大惊,问:“有何事可办?”(司马迁《鸿门宴》)
④怎能把钱财都拿去,用得像泥沙一样呢?(杜牧《阿房宫赋》)
【何以】是“以何”的介词短语,在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它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山陵一旦崩塌,长安军如何依附赵国?(《楚龙劝赵太后》)
②不为之人与不能为之人,其相貌有何不同?(《孟子·齐桓公晋文》)
③我的大王没有病,何必演奏音乐呢?(《庄周见孟子》)
【武何】译为“不久之后”或“不久之后”。
①督抚不忘其出身,不久督抚闻其才华,大喜,免其兵役。(蒲松龄《蟋蟀》)
【何乃】译为“how can it be”。
①我妈对那位官员说:你为什么这么小气呢?(孔雀东南飞)
三。
1. 用作语气词
1.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吗”或“呢”。
①你感觉冷吗? 你想吃东西吗? (归有光《香积轩志》)
②他的本事就到此为止了吗?(《庖丁杀牛》)
③你要往哪里去?(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老百姓之间,朋友之间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官家之间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②我的老师就是我的老师,我怎么知道他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出生的呢?(韩愈《师说》)
③然而豫州刚被打败,又怎能抵挡得住这种困难呢?(司马光《赤壁之战》)
3.表示衡量或协商的语气,可译为“吧”。
①君王若好音乐,则天下大势皆统一。(《庄子·鲍遇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人,难道就在于此吗?(韩愈《师说》)
③每日能按时吃饭、按时喝水吗?(《褚龙劝赵太后》)
④我现在死了,也死了。我立大功,也死了。等死,与国同死,可以吗?(司马迁《陈涉传》)
⑤没有办法,能当王吗?(《孟子·齐桓公晋文》)
4.用于感叹句、祈使句中,可译为“啊”、“呀”等。
①百姓说我爱他们,这是理所应当的。(《孟子·齐桓公晋文事》)
②后悔没有遵守相国之道,稍息便还。(屈原《离骚》)
③西望峡口,东望武昌,山水交汇,景色苍茫,郁郁葱葱。(苏轼《赤壁赋》)
④你拿了长剑回来了?我们没有马车可以出去。(《冯谖访孟尝君》)
5. 用于句子的停顿处。
①于是我开始写作。
(二)作介词时,相当于“于”,文中有不同的译文。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欧阳修《醉亭记》)
②我虽然现在就死在这里,但比邻居的死要晚。(柳宗元《捕蛇人说》)
③他生我之前,岂比我先知道道理?(韩愈《师说》) (第一个“乎”是“在”,第二个“乎”是“比较”。)
④我一直怀疑这是否属实。
⑤君子博览群书,天天自省。(荀子《劝学》) (乎:相反。)
⑥ 难怪他这么注重隐私。
⑦这又是一种技艺的进步。(《庵丁杀牛》)
(我比你大一天。) (子路、曾熙、冉有、龚熙华在座) (你:比较。)
(3)可作词尾,译为“以…的形状”或“以…的方式”。
①用薄肉刺进厚肉缝,刀子才能有足够的空间自由移动。(《庖丁杀牛》)
②浩瀚如乘风而上,不知止于何处;轻盈如与世隔绝,直冲云霄。(苏轼《赤壁赋》)
4.
1. 用作副词
1. 表示两件事之间的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才”、“this is it”、“就”等。
①只有朝中宾客有九人,我才敢献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②令众将士抬草填隙,以便骑兵通行。(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引我入军,公遂入军。(司马迁《鸿门宴》)
2. 强调某种行为是意料之外的或者有悖于常理的,可译为“却”、“竟(然)”、“但”等。
①问吾何时代,不知非汉朝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现在他的智慧不如我的了。(韩愈《师说》)
③愚昧之人,用斧头、刀子去寻。(苏轼《石钟山记》)
④赵国强,燕国弱,而你又得赵王的宠爱,所以燕王要与你结盟。现在你却逃离赵国,逃到燕国去了。(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3.用来表示对某事的范围的限制,可译为“仅仅”或“唯一”。
①项王遂又率军东进,到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骑了。(司马迁《史记·项羽传》)
4.用于判断句中,表示确认,可译为“是”、“那就是”等。
①事不顺,天意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颖为仪门守门人。(司马迁《信陵君窃印救赵》)
③不伤人,此仁之道也,犹见牛不见羊。(《孟子·齐桓公晋文》)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时,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当国王的军队北伐中原时,家祭时别忘了告诉父亲。(陆游《赠我子》)
2.作指示代词,译为“像这样”。
①我行之,而寻之,不得其心。(《孟子·齐桓公晋文事》)
3.还可作连词,表示“假如”、“至于”、“如果”等。
(示例文本缺失)
【无乃】表示猜测,译为“我恐怕……”
①现在王已在会稽居住,又来寻求谋士,岂不晚矣?(《勾践伐吴》)
②这难道不是你的错吗?(《姬史将伐颛舆》)
③如今少卿教我举荐才华横溢的人进士,这不是违背我的心意吗?(司马迁《致任安书》)
【奈尔】译为“像这样”。
(一)那官又拜了一拜,回来了,在空屋里叹气,做着打算。(孔雀东南飞)
五、其
(a)作代词用时,可分为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为所有格定语,可译为“他的”或“它的”(包括复数)。
①我听从了他的劝告,魏王也幸而赦免了我。(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2.第三人称代词,在主谓短语中作小主语时,应译为“他”或“它”(包括复数形式)。
①秦王恐城墙被破。(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②他比我先听到了真理。(韩愈《师说》)
3.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我自己)”或“你的”、“你”。
①如今苏迎曹,曹应将苏送回乡里,评定他的名声和地位,仍不可失了曹部下之位。(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我也后悔跟随他,没能充分享受游历的乐趣。(王安石《宝蟾山游记》)
③老臣认为老妇人对待长安君目光短浅,所以认为她的爱心不如燕太后。(《褚龙劝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方指称。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他们走的时候,有人责备他们不舍。(王安石《宝蟾山行》)
②如今曹军已取荆州,占据了荆州之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 如果我没有嫁给我的梦中情人,我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远近,相当于“这个”、“这个”、“这些”。
①有个蒋家,三代以来一直独享利益。(柳宗元《捕蛇人说》)
②现在我不忍心丢弃原件。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通常后接数词。
①在乱石堆中,选一两块石头,敲之。(苏轼《石钟山录》)
(ii)用作副词。
1.强化祈使语气,相当于“可以”或“仍然”。
①我要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安陵君会答应吗?(唐雎不辱使命)
②攻不胜,围不住,则退兵。(朱之武《秦军退兵记》)
③赐你三支箭,使你永远不忘记父亲的心愿!(欧阳修《优伶传序》)
2.强化推测的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也许”。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人,是因何而起?(韩愈《师说》)
②如果大王过分爱好音乐,那齐国要灭亡多少人呢?(《庄周遇孟子》)
3.强化疑问语气,相当于“可能吗”或“怎么会这样”。
①以我的余生和体力,连山上的一根汗毛都毁不了,何况是泥土和石头呢?(《愚公移山》)
(二)尽了力而不得,无憾无悔,谁能责我?(王安石《宝蟾山游记》)
③行千里,谁不知道?
(iii)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要么……要么……”
①他真没有马吗?他真不懂马吗?(韩愈《论马》)
②唉呀!是真的吗?是梦吗?难道他说的不是真的吗?(韩愈《祭十二弟文》)
2.表达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 一个人如果工作不精通,或者没有取得道德修养,那并不是因为他天赋低下,而是因为他的心智没有我那么专注。
②天降大雨,禾苗便迅速生长,如此,谁能阻挡呢?(《孟子·见梁项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以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
②饰物精巧,香气袭人(出自屈原《离骚》)
【何其】译为“how much”。
①至于誓天而剪发,泣血而衣裳,其人何其惨啊!(欧阳修《优伶传序》)
6. 并且
(a)用作连词。
1. 递进关系,和,和。例如:
①并在墓门立碑。(张溥《五碑铭》)
②庄严地宣布皇帝的意思,讨论天下形势,表示诚挚的关切,并提出疑问。(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他所率领的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经疲惫不堪了。(司马光《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另外这个以后再说。
①而且勇者,只要活着就心满意足,即使死了,也能留下丰功伟绩。(司马迁《陈涉传》)
②而且将军能抵抗曹军的主力,就在长江流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之时,正值秦将灭亡之时。(苏洵《六国论》)
3.退让关系,依然,依然。
①吾不避死,何不拒一杯酒?(司马迁《鸿门宴》)
②所以圣人远超常人,却仍从师而问(韩愈《师说》)
4.并列关系:而且、且…且…、一方面…、另一方面…
①说明赵国软弱、懦弱。(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②生命犹如南山之石,四肢健壮而挺拔(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如老者,在谷中咳嗽大笑者(苏轼《石钟山录》)
④天下士人,无不叩头落泪。(张溥《五人墓志铭》)
(ii)用作副词。
1. 將,將要。
①如果有人懒惰,想出去,就会说:“不出去,火就灭了。”(王安石《宝蟾山游记》)
②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司马迁《鸿门宴》)
③你们的人,全都会被俘虏。(司马迁《鸿门宴》)
④ 你先回家吧,我现在去向朝廷报告。(孔雀东南飞)
2. 暂且,暂时。
①活着的人,还能无忧无虑地生活,死了的人,就一去不复返了!(杜甫《耙石官》)
②我发誓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我要回家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
【且夫】是句首助词,表示后面的文字是进一步的讨论,如“而且”、“咱们再说一遍”。例如:
①且其国非小弱,雍州之地,尧、汉之邑,犹在。(贾谊《秦始皇本纪》)
②况且天地之间,万物皆有主。(苏轼《赤壁赋》)
③况且奴婢、妾尚且能认命,何况我呢?(司马迁《答任安》)
【且如】就好像。
①而且,这个冬天,关西的士兵们还没有得到休息。(杜甫《车马行》)
7. 如果
(a)动词,就像,仿佛。
①望去,形似土狗,梅花翅,方头,长腿,看上去很乖巧。(蒲松龄《蟋蟀》)
②我不忍心看他那样子,浑身发抖,仿佛毫无罪过,被人判了死刑似的。(《孟子·齐桓公晋文事》)
③既如此,谁能主宰呢?(《孟子·见梁项王》)
(二)用作代词。
1.表示对称,相当于“你们”或“你们大家”;作定语时译为“你们的”。
①若上前敬酒,敬完酒后,请持剑舞一舞。(司马迁《鸿门宴》)
②不然,你们就都被俘虏了。(司马迁《鸿门宴》) (你们:你们所有人)
③既像劳动,又像诗歌……(柳宗元《捕蛇人说》) (若:你的)
2.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个”、“像这样”、“所以”。
① 欲求于所求,则欲上树,犹如鱼得水(《孟子·齐桓公传》)
(iii)用作连词。
1.表达一种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能夺得之,此为帝王之才。(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如果北与敌同心,上下同心,则宜抚慰之,结盟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不行,那就放下兵,向北打吧!(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或“或”。
①凡带万人或带县投降的,赐万户。(《汉书·高帝记》)
3. 至,至于。
(一)民若如此,则无恒久之财,故无恒久之心。(《孟子·齐桓公晋文》)
【若夫】用于段落开头,开启一段讨论,意思类似于“这么说”或“就像那样”。
①雨大而连续,月不出来。(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能乘天地之义,驾六气之异,游走于无边无际之中,还等什么呢?(庄子·逍遥游)
【若定】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保持冷静。
①指挥有方。(司马光《赤壁之战》)
【怎麼】怎麼。
①白白离开自己的城池,该怎么办呢?(萧国之战)
【几量】表示近似值,相当于“多少”或“多少”。
① 车后面有几名送货员。
8.
(a)名词、地点、位置。
①又下令在庙宇附近修建吴广的住所。(司马迁《陈涉传》)
②程先生心里反复想着,有什么东西可以教我捕虫呢?(蒲松龄《蟋蟀》)
③某处,我的母亲就站在这里。(归有光《香积轩志》)
(二)辅助词
1.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结构,表示“人……”“物……”“情况……”等。
①蟋蟀征兵时,程不敢收户口,又无俸禄。(蒲松龄《蟋蟀》)
②道在何处,师在何处。(韩愈《师说》)
③我既得宠幸,又得升迁,怎敢苟延残喘,还抱有希望呢?(李密《上书》)
2.“所”与动词结合,且后面接名词结构时,“所”结构起定语作用。
①入夜,兵围住府邸。(文天祥《指南跋》)
②我路过的屠夫是朱亥。(司马迁《信陵君盗印救赵》)
【为……所】“为”与“所”相呼应,形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应文闻如姬父被人所杀。(司马迁《信陵君盗印救赵》)
②我因言辞而遭此厄运,受了同乡的嘲笑,受了祖先的侮辱(司马迁《告任安书》)
【所以】
1.表示动作所依据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用来……”等。
①我已为侯胜准备好了一切,天下人都听闻了。(司马迁《信陵君窃印救赵》)
②师,是教书育人、解惑解惑的人。(韩愈《师说》)
2. 表达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①我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君王,是因为敬佩你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急需放在第一位,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二位。(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③派将领把守关隘,是为了防止其他贼寇的出入,以防突发突发事件。(司马迁《鸿门宴》)
【所谓】说什么。
①此谓在朝中得胜。(《邹忌谏齐王》)
②我所说的传道解惑,不是这个意思。(韩愈《师说》)
【地点】
1. 无处不在。
①随处可见石头碰撞的声音。(苏轼《石钟山》)
2. 所在地点。
①原来有这么个地方,咱们回衙门去吧。(汤显祖《女学》)
②我急忙赶去,在墙角拐弯处迷了路。(蒲松龄《蟋蟀》)
9. 对于
(一)动词。
1.有“做”、“充当”、“充当”、“成为”、“成为”等义项,翻译比较灵活。
①伐木为兵,立竿为旗。(贾谊《秦始皇本纪》)
②遂以六合为其家,以八阪为其宫室。(贾谊《秦时往事》)
③最后,二人结为挚友,甘愿为对方牺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④冰是水所成,但比水更冷。(荀子《劝学》)
⑤赵王暗中听说秦王善于弹奏琴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传》)
⑥如今赢之助太子已足矣(司马迁《信陵君窃印救赵》)
⑦向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贾谊《秦始皇本纪》)
(《论语》)以礼治国,言不谦,则日晒矣。(《论语》)
2. 思考,相信。
①此乃秦亡之延续,吾以为王不宜受。(司马迁《鸿门宴》)
②两个孩子笑着说:“谁比你知道得更多?”(《两个孩子争论太阳》)
3.判断词:是。
①现在人们是肉,我是肉(Sima Qian,“ Lian Po和Lin Xiangru的传记”)
②编织不是很慢,而是妇女很难做到这一点(孔雀会飞来飞去)
(b)介词。
1.表明被动。 有时,它与“所”结合在一起,形成“为”或“为……所”,被翻译为“被”。
①我的人民现在是俘虏(Sima Qian,Hongmen的盛宴)
②随后,他被狡猾的官员据报道是村长(PU Songling的“板球”)
③他为什么死于别人的手中,成为世界的笑声(Jia Yi,“ Qin的过去”)
④否则,所有人都将被捕获(Sima Qian,“ Hongmen的盛宴”)
⑤弱小的士兵被人和马匹践踏,其中许多人死于泥泞(Sima guang,“红色悬崖之战”)
2.引入原因或目的。
①小心不要为了回家而死,无论您多么高尚或谦虚(孔雀都会飞向东南)
②对于宫殿和房屋的美丽以及妻子和conc悔的服务,我认识的穷人能得到我吗?
③我为宫殿的美丽做到这一点
3.介绍涉及的对象。
①秦王不高兴并打鼓。
②请捐赠15个Zhao的城市,作为QIN国王(Sima Qian),“ Lian Po和Lin Xiangru的传记”)
③我想为国王谈论音乐。
4.是的,走向。
①该怎么办?
ru ji哭了
5.指示动作或行为的时间。
①当他来时,我要求将一个男人绑在国王身上。
(3)一个句子终止的粒子,表达问题或修辞询问,例如“呢”。
①现在人们是屠夫,我是肉,为什么要拒绝?
②他是国家的部长。
③为什么他在怀里拿着玉(Sima Qian,Qu Yuan的传记)时被放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