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高考备考 我的两次高考高考恢复是在哪一年哪一月

我的两次高考高考恢复是在哪一年哪一月

今年高考即将来临,数千万考生将走进考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十年苦读的成果即将揭晓。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四十七年前的那场高考,那最难忘的一天,对我来说,那是一种悲喜交加、感慨万千的心情。

1977年10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和往常一样,乡村广播大喇叭准时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晨报》播送了一条重磅新闻:“恢复高考制度了!凡符合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返乡的知青、复转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均可报名参加考试;恢复统一考试,录取原则为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我在这个偏僻的山村生活了两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如雷贯耳的消息。几年后,我从相关资料和影视剧中,了解到恢复高考的重要内幕,了解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功不可没”,也了解到邓小平的“最后决定”。 那年秋天,邓小平提议中央邀请几十位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讨论商讨,果断决定恢复高考制度。他还亲自简化了修改稿的政治审查,改为“主要看政治成绩”。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却挽救了无数人的政治生命,给高考开了绿灯。1977年高考拉开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大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起点。

那天,我连脸都没来得及洗,赶紧给同屋的另外两个知青打电话,跑到别的村子去通知其他知青,他们没有扩音器。“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激动得说不出有多开心。是啊,以前上大学不是随便“报考”就能上得去的,名义上是“推荐”,实际上多是后门规矩。县里到区里到公社里,分配几个名额,大家闻讯而动,趁机而上,炫耀自己的本事。为了孩子上大学,官员、小官儿拼命争取,甚至很多老百姓“找人、求人”,明知没希望,还是要碰运气。 我所在的紫云自治县毛营公社,有90多名知青,即使每年推荐一两个,几十年也难轮到,而且知青人数连年增加,老百姓子弟上大学真是比登天还难。

这么好的机会,我们怎么能错过呢?我们赶紧回安顺,开始努力学习。虽然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我们必须尝试一下。

当时,恢复高考成为中国最热的话题,安顺也不例外。与高考有关的气氛在城市和农村弥漫,大街小巷弥漫着高考的气氛。“复习得怎么样了?”成为年轻人最常说的问候语。我们上小学、中学时,遭遇十年浩劫,读书无用论盛行,基本什么知识都没学到。流浪社会或下乡,“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哪里能弄到高考资料。一时间,复习不休,人们东拼西凑,猜题、预测题满天飞。不过,当年贵州高考作文题目“大治之年新气象”的确是当时广为流行的预测之一。 值得称道的是,区域内一中、二中在礼堂开办了“辅导班”,而且不收一分钱。每天早上,许多人裹得厚厚的,嘴里呼出白气,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大家互相呼唤,匆匆赶往一中、二中。这些学校的老师们自告奋勇当“导师”,义务指导勤奋好学、向往理想的年轻人。真正的人民教师,榜样,教书育人,默默无闻,视金钱如粪土!经历过的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令人敬畏的场景。

恢复高考那几届_高考恢复时间是哪一年_高考恢复是在哪一年哪一月

1977年高考,知青如潮,十多个班的毕业生,570万人挤在一起参加冬季高考,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是举世无双的场面!其实,当时能报考大学的人数要多得多。我所在的毛营公社,有90多个知青,但报考大学的只有8个,其余的都报了中专。大多数人都以为中专比较好考,能找到工作,能走出农村!说实话,报考中专的,很多也能考上高考。我永远记住这些数字:1977年高考,紫云自治县考上了42人,大部分是知青;毛营公社考上了7人,全部是知青。 8人7人通过,这样的高考成绩放到现在也堪称惊艳。值得一提的是,40年前那一代人面对高考,从容应对,"一心两用",家长、考生乃至全社会都这么说、这么想。那时的压力比现在小很多,心理素质也不一样。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但对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却是一个温暖的冬天。我到紫云参加高考。这一年,各省出试题(1978年以后全国统一考试试题),理科考政治、语文、数理化,文科考政治、语文、数理、史地。记得当时有一道30岁以上考生必做的题目:写毛主席《七言律·长征》,我白白完成了。之后就是焦灼的等待。年底,我喜出望外地收到两份“通知书”,一份是爸爸所在单位的“自然减员招收员工”通知书,另一份是招生办的“高考”通知书。真是双喜临门,风光无限。我高高兴兴地和爸爸一起跑到茅营公社去办理政审手续。 公社杨书记说,要走政审程序,只有一条路,要么工作,要么上大学。我们苦苦哀求了好多次,可得到的总是同一句话:当地招生办有证件,不行!没办法,最后无奈放弃了大学政审。那时候的人很淳朴,恢复高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心里很忐忑,不敢冒险。不过,也有人为我惋惜。知情人告诉我,紫云自治县分管教育的袁部长说,温龙生放弃政审,真可惜。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这位素未谋面的部长的同情!可惜,他已经调职了,我不能当面向他表示谢意。

考生们喜笑颜开,感恩高考的恢复,这是最公平、最民心所向,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的确,570万人挤在高考这条“独木桥”,20多万人考上,被誉为“时代的宠儿”和“天之骄子”,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值得庆贺。应该说,参加那场史无前例的高考的每个人都是幸运的,没有失败者。无论是20多万“优等生”,还是500多万“落榜生”,都应该感到幸运和怀念,毕竟他们经历过、参与过共和国划时代的“大考”。

1977年高考被杨书记“打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对高考失去了兴趣。第二年暑假,在几位同学的劝说下,我改变了“再也不考”的誓言,奔赴考场。我向厂里请假复习、考试,一共请了五天假。考试成绩公布时,我超出录取线46.2分,本以为考上大学没问题了。谁知道录取通知书来了,竟然是安顺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当时叫贵阳师范学院安顺专科班),让我郁闷了好久,后悔不已。世事难料,很多时候命运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而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缘分天注定,莫怨天尤人”,我常常哼唱那首70年代的老歌来安慰自己。

但几十年过去了,我却十分感谢安顺师范学院,我手里唯一的一张“大专”毕业证就是它给的!恢复高考的那几年,虽然录取分数线不高,但录取率却极低,不足5%。那几年的大学生是从几十万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日后都成为了各条战线的重要骨干。安顺师范学院1978级中文班的毕业生中,如今成为县级到副部级领导的就有二三十人,其中有几十人拥有副高级职称。

几年前,偶然的机会,我在紫云遇到了“杨书记”。但他已是白发苍苍,苍老如斯,没有了往日的霸气。寒暄过后,他老实地说:“您是xxx,一个来自哥窑的青年,有人跟我讲了您高考的经历,我很是抱歉!”几十年不相逢也是一种缘分,相见欢笑忘了一切恩怨。我端着一大碗“盒饭酒”,感慨地说:“老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是那次大学录取还远着呢,今天可能就见不到您了!”我和老杨举起碗,一饮而尽。这时,我看到老杨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唉,历经风风雨雨,1977年那场推迟了很久、期盼已久的“冬季高考”转眼间已经过去了40年。那段青春岁月也突然远去,留下的只有甜蜜和苦涩的回忆。“人生如梦,如梦初醒,天已破晓。”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名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beikao/569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