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指南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指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指南的知识,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学习目标】
1.学习整体把握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和方法
2.筛选信息,有效比对
课时:2
【必备知识】
1.论述类文本相关知识
(1)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2)论证结构: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对照结构,层进结构。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谬法。
2.整体把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合文章的题目以及开篇,明确文章论题或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就要弄明白哪些是提出问题部分,哪些是分析问题部分,哪些是解决问题部分。
(1) 明确文章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或有哪几个分论点),各段落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2) 弄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注意勾画重要句子。比如起统摄作用的领起句、总括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句子以及各段的中心句等。
3.筛选整合信息能力思维导图
混淆关系、逻辑错误
【方法探究】
1. 因题读文,明辨陷阱,确定区间,小心比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是信息阅读,对文章主要信息的准确梳理与把握,是阅读的关键环节,更是做好题目的基础。因此,阅读最重要的任务是:从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中心句、重点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段意和中心,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完成这一任务后,将选项进行切片处理,即拆成若干个更小一点的片段,将选项中的关键词标记出来,逐一与原文对应区域的词句进行比对,一看“有无”,二看是否吻合,三看改变表述是否改变意思。在比对时,注意提防命题人常设的错误类型: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混淆时态、逻辑关系不当、混淆是非、指代有误、曲解文意等。
角度一:比对词语
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选段,写出比对结果。
角度二:比对关系
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选段,写出比对结果。
角度三:比对依据或结论
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选段,写出比对结果。
2.
选项 | (2019全国二卷)3.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 比对 结果 |
原文 | 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 |
2.难点突破
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用作本体和类体的两事物,同质或同类,是本质或实质相同的一类事物。
议论文比喻论证,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同类,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判断论证方法:
(1)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3)《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的论证方法。( )
(4)鲁迅《拿来主义》: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
(5)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巩固练习】
一、2016全国三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梳理全文结构层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9全国一卷,本题共3小题,9分)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丽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梳理全文结构层次
2.准确定位,有效比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9天津卷)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国素。没有高度发展的往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1.梳理全文结构层次
2.准确定位,有效比对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beikao/69526.html
用户评论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我经常在学习论述类文本的时候会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特别是作者的观点和逻辑关系。如果能够有这样的导学案作为帮助,应该能提高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效果不少。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也试着自己做笔记,结果总是很杂乱无章,记不太清楚重点来了。感觉导学案可以帮我梳理思路,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阅读复习的方法太棒了!以后一定要试试看,看看能不能真的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类文本。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位已经毕业多年的过来人来说,其实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大学的时候就应该被更多地运用。当时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动地阅读课本,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种导学案或许能帮助学生从更主动的角度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想法很有用,但不知道是不是每个论述类文本都适合用这个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会觉得读一些不太深入的文本也会很浪费时间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学习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毅力。 即使有了导学案也需要自己认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试过用这种方法来阅读一些比较专业的学术文章,结果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好,因为这些文章语言比较晦涩,还需要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不知道这个导学案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论述类文本的确不容易读懂,很多时候逻辑关系很复杂,作者的观点也并不总是清晰明确。 希望这种导学案能帮到那些正在苦苦挣扎的同学。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阅读复习导学案”听起来像是要让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完全移交给教材,不是很有必要吧? 以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想法很有趣! 我一直在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论述类文本,也许这个导学案可以成为我的宝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那些不太擅长阅读的学生来说,这种导学案确实是个好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学生来说,或许显得有些不必要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还是要培养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 用任何工具辅助学习都只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完全依赖于这些工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阅读复习导学案”是学习方法的一种演变,从传统的被动阅读向更主动的思考和分析发展了进步!希望能真正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份“阅读复习导学案”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的论据,而不是简单地记忆文本内容。只有对作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才能真正提升学习的效果!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看好这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论述类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教学资源!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文章的时候都会遇到卡壳的地方。而这个 '读者复习导学案' 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卡壳点,再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或许能让我们对文章理解更透彻一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论述类的文本读起来像是绕个圈圈,逻辑不清、观点不明确。这种导学案希望能帮我梳理思路,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思路整理一下,让文章变得清晰可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