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报名火爆,毕业生却难觅出路:探究“一位难求”现象背后的原因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老年大学报名火爆,毕业生却难觅出路:探究“一位难求”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老人们认真听课
81岁的李秀琼近年来主要学习计算机
75岁的凌玉明
83岁的魏文新
石天宇已经88岁了,但看上去精神抖擞。
石天宇已经88岁了,但看上去精神抖擞。
88岁的石天宇在老年大学学习了29年,每周仍坚持上课。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选择进入老年大学,这也使得老年大学非常受欢迎,招生情况非常火爆。
今年7月2日上午9点,贵州老年学院网上报名流程启动后,半小时内11万人抢先网上抢到5000多个名额,热门科目2分钟内全部售完。 “老人难求”,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幼儿园新生。
老年人不仅抢着报名,甚至课程毕业后再次报名、继续深造或转专业,“来”都不愿意在学校“毕业”。
她已经在高级学院就读29年了
今年是石天宇进入高级学院的第29个年头。她已经88岁了,但看上去精神抖擞。
石天宇的老家在黄平县,高中毕业后没能上大学一直是她的遗憾。 “我从小就喜欢诗歌和文学,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参加工作后就经常看书、读书、写作,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爱好。”
1985年从贵州电器厂统计员的岗位上退休后,55岁的她仍然感觉精力充沛。然而,她却无法适应这样的闲暇时光。她感到窒息,总想找点事做。
1989年,她听说贵阳老年大学开设了古文、古诗词、国画等课程。突然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她赶紧报名。只上了几堂课,石天宇就迷上了古诗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11年,石天宇来到贵州老年学院继续学习诗歌欣赏。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渴望学习你们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知识。”一节课结束后,她开始期待下一堂课。学校规定每门课程要学习两年才能毕业,但我和施天都不愿意离开,所以我就继续年复一年地交学费。
享受了29年,石天宇也收获了很多。迄今为止,她已创作了数百首诗歌,作品在许多出版物上发表。 2004年,石天宇出版了一本诗集,精选收录了他几十年来写的一百多首诗。这些收获不仅弥补了她年轻时的不足,也让她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今年,石天宇又报读了现当代文学课程。石天宇告诉记者,贵州老年大学的学费并不贵,每门课程每年的学费在160元到400元不等。 “我今年选的两门课程总共只花了320元,有些课程比如计算机、钢琴、茶艺等稍微贵一些。”
和石天宇一样,83岁的魏文鑫开始学习电脑、书法、诗歌和国标舞,现在他练习声乐并学习古典文学。他几乎学完了所有他感兴趣的科目。最初几年,魏文馨一周除周末外的其他五天课程安排得满满的。
“一上学,我就感觉很幸福,生活很充实。”与很多老人喜欢在社区找人下棋、打麻将相比,魏文欣更喜欢在老年大学上课。他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是他在贵州老年大学的第17个年头了。他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只想继续走下去,直到我再也走不动了,然后我就会停下来。”魏文鑫说,他还不想毕业,只要老年大学不赶走他,他就会继续读书。
老年人上大学不容易
“这些年来,老年人‘上大学’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贵州老年学院,除了不想走的,还有想考但上不去的人。”进来。”贵州老年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琼告诉记者,与社会需求相比,老年大学学位供给始终供不应求。一方面,想要上老年大学的人数迅速增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愿意毕业。
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学校千方百计挖潜扩容,采取扩大教室、增加班级等方式,大幅增加在校生人数。 2013年,贵州老年学院共开设26个专业,98个班,在校生3539人(在校生4834人); 2014年,专业增至30个,137个班,在校生4220人(在校生6083人); 2015年,开设48个专业,16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811人(7120人)。
“学校最后一次现场报名是2015年,凌晨一两点就有很多老人在排队,人山人海,一直延伸到马路边,场面一度一度造成拥堵,所以我们不得不打电话紧急停车。”马琼说。因此,学校决定从2016年开始实行网上报名。实行网上报名第一年,两个半小时内报名人数就爆满。当年,开设专业增至52个、199个班。
2017年,贵州老年学院无论是班数还是招生规模都有了较大提升。开设专业增至63个、262个班、在校生6,500人(学生9,785人)。不过,仍有不少老人没有登记姓名。
据了解,老年大学是一所公益学校,学制从半年到两年不等,但大多数老年人完成学业后不愿意离开。 “比如,有些人为了留在学校,中级班上完后又回到初中班,学校虽然理解这种情况,但实在不忍心拒绝。”马琼说,现在学校只招收50岁以上的学生。 79岁及以上老年人均可报名(退伍军人不受此条件限制),因此不少老年人选择这种方式“反复学习”。
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学习资源,从2016年开始,贵州老年大学不得不限制报名科目。每个人只能从自己喜欢的专业中选择两个专业进行报名,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报名。学习机会留给其他学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的网络报纸再次创下了新的时间记录。 7月2日上午9点,省老年大学网上报名程序启动后,半小时内11万人抢先网上抢到5000多个名额。两分钟之内,时装模特专业就被订满;三分钟之内,民族舞蹈专业就被订满了。
“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还有还没报名的老人过来咨询,希望能拿到名额。”贵州老年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郭敏玲告诉记者,虽然学校根据现有规模和条件,已最大限度地开设了班级,但仍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在这里寻找精神寄托
为什么老年人想留在学校?记者采访不少学生发现,老年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老年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圈子,有生活归属感,这进而缓解他们内心的孤独感。
动作、手势、张嘴……72岁的何进在教室外大声唱着《红梅花开》。何晋说,她从小就是文艺骨干,经常在同学面前唱歌跳舞。 “1958年,我考入当时的贵州省戏曲学校,但因为父母反对,我错过了这个机会。”何进说。
后来,当他在贵阳一家公司担任统计员时,何进就不再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爱好了。直到十年前我退休了。 “孩子长大了,我不用再担心他们了。等我退休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贵州老年大学的舞蹈和声乐班。”
一到新班级,何晋就认识了几十个同学。和大家聊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突然间,我感觉自己找到了家。”
她还参加了学校的舞蹈班和合唱团,整天忙忙碌碌。 “每次演出的时候,我都会在台上和同学们一起唱一首民歌,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说起很多老人不愿意“毕业”,何晋认为很正常,反而对同学们表示赞赏。她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们声乐班有一位94岁的老太太,即使坐在轮椅上,仍然坚持每周来高级学院。 “每次都是孩子们把她推进教室,在门口等,下课后又把她推回来。”在何晋的记忆中,老太太很爱打扮,“梳眉涂腮红”,很有精神。每次唱歌都争着站在第一排。
何晋说,人一生还是要找到一个可以找到精神寄托的地方。她来到贵州老年学院已经10年了,她觉得这里就是她灵魂的归属。
和即将离任的何晋一样,81岁的李秀琼谈起自己在老年大学的生活,很多细节像豆子一样从她嘴里蹦出来。
1991年,从原贵阳市环境管理站退休的李秀琼也没闲着。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她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绕着孙子。 “以前我只是在家做饭、洗衣、照顾孙子,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
2005年,孙子长大后,她考入了贵州老年大学。“我学过声乐、舞蹈、电子琴、钢琴,什么都想学,学的都是新的。”这几年,李秀琼又开始学习电脑,至今已经磨坏了三台台式电脑。
有时在家有空,她就用iPad玩卢多、连连看等游戏。她非常熟练地使用微信收发红包、付款。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老年大学,我学到了一生中最丰富的知识,不来这里都很难。”
拓展办学渠道是新趋势
凌玉明今年75岁。除了担任贵州老年大学舞蹈班和太极班的学生外,他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在他看来,在很多学生眼中,一所老年大学的意义远不止是一所学校、一个教室、一个教室。老年大学也是很多老年人满足心理需求的最佳渠道。
“有些人的孩子住在外地,在老年大学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弥补了孩子不在身边时的精神空虚。”凌玉明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另一个家。他们都在同一个圈子里,这也让很多大龄大学生不愿离开。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有了养老金,有了孩子的孝心,很多老人都进入了安逸的状态。在高年级,你可以认识不同的同学,有更多的社交互动,让人更有活力。” ”
马琼告诉记者,随着老年事业的不断发展,拓展办学渠道是贵州老年学院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贵州老年大学全方位加强管理,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另一方面,正在设计推出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课程,满足更多老年人继续学习的愿望。同时,贵州老年学院还将加强学校教学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创建,提高学生从初级到培训的水平,让真正学有所成的老年人能够达到相对专业的师资队伍,从而回馈社会,回馈给城市各社区、社区的老年人学习基地服务,不仅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拓展,也满足了更多老年人继续学习的需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贵州老年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去年底,我省共设立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3751所,在校生39.5万人。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15%。乡镇学校建设率达到97.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老年人入学率达到7.5%,高出全国约3个百分点。
老年大学正处于发展阶段
从全国来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 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高达10%的人有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愿望。超过20%。
据户籍统计,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90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5.1%。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达66万人,占总人口的16.2%。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当地总人口10%,则一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贵州省和贵阳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不少老年大学招生火爆,这充分说明老年人对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关怀的需求开始增加,也反映出老年大学的供给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老年人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者的需求。”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法博士李翔指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级大学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老年大学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与社会各力量特别是大学合作,拓展办学渠道,满足更多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老年人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求知动机、交流动机、表现动机等。因此,老年大学课程的专业设置具有特殊性,开发适合老年人学习的产品老年人的需求有更高的要求。”李想认为,老年大学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学习认知特征、学习动机、生理功能、学习条件等,将老年人教育产品的供给与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相匹配。
关于老年大学报名火爆,毕业生却难觅出路:探究“一位难求”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beikao/71282.html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是让我感到很震惊!老年大学为什么会“一位难求”呢?难道是因为老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他们在校学习的精神真让人钦佩,看来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个标题,我有些不解。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那么紧张,是不是说明了社会对老年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我觉得应该更多地宣传老年教育的重要性,让更多老人知道有这样的机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中提到的老年大学里老人们的坚持让我感动。这些老人真是充满活力,他们的精神状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在校学习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人生的意义,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正能量的故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我觉得这其实反映了老年大学的现状,资源匮乏,学习氛围如何能持久?多数人在学习后面临的还是生活的压力,难道所有老年人都能坚持下去吗?这其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老年大学的确是个好地方,但是有些老人明显是沉迷于校园生活,不愿毕业。其实,毕业后他们应该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交流和分享经验,不能一味地躲在校内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很有深度,确实令人思考。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是永恒的,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不过,是否应该引导他们合理规划学习与生活的平衡,这也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年大学的“一位难求”现象让我联想到社会老龄化问题,不少老年人都在寻找精神寄托,教育的确是让他们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但这会不会形成一种依赖?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身边的很多老朋友都渴望回到校园,学习新知识,然而有的却一直不愿意毕业。我认为,老年大学应当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样就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年大学的氛围确实不错,老人们都有一种学习的热情。可是,不少老人不毕业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就业机会太少。他们不想面对“毕业后的无所适从”,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提到的“为何迟迟不肯毕业”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看来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证书,许多老人只是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态度反而让我觉得更珍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老年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平台。人到老年,能够和同龄人一起学习交流,这种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或许是很多人不愿意毕业的原因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些事我心里一沉,我们的老年教育是不是太过于浮躁?很多人应该意识到,离开校园能找到更多生存的意义,而不是在一纸文凭上纠结。教育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升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老年大学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年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学问,也是情感的释放,我希望社会能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开心的学习。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觉得老年大学应该更加关注毕业后的发展,不然就会变成纯粹的学习机构,而忽略了老年人真正需要的生活支持。他们也要有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现象确实很有趣,为什么大家都不急着毕业呢?难道在校园里能找到更多的安全感吗?这让我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多好奇,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年大学的情况让我意识到,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无论是毕业与否,他们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活力和希望,这是社会应该关注的事情。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长者们选择不毕业,可能是对生活的一种逃避,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政策来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反而认为老年大学的角色应该更重要,老人们在这里不仅是学生,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让他们在校园中充实自我,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后我想说,老年大学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要清楚,无论学习多久,生活的真谛是要去实践,期待能看到更多毕业后的老年人能以新的姿态融入社会。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