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录取查询

孩子叛逆的时候,最怕父母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孩子叛逆的时候,最怕父母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孩子叛逆的时候,最怕父母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的知识,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玩耍:山上摘桃子,河里钓鱼,牵着狗去村里巡逻……趁着这个空闲时间,我专门为这位离开的妈妈写了一篇文章留言,谈谈我自己的内心看法。

我都是为了你好

目前,中国需要承担起孩子教育责任的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这两代人的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的亲生父母,基本都是50、60后出生的。现在,70后、80后的父母需要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尤其是2000后、10后。

祖父母、父母、孩子三代人的成长背景不同,自然他们的需求也不同。这是自然的进化,也像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五层需求金字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过去,父母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也许是因为物质资源匮乏,他们没有时间去努力工作去获取食物和衣服。谁在乎感情?另外,过去父母辛苦工作赚钱养家,没有时间成天管教孩子。而且,他们是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束缚较少,感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过去,没有电脑、漫画或智能手机。当我在20 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长大时,我身边只有一台维纳斯品牌的黑白电视机。所以我还记得我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等待新闻联播、动物世界或者电视剧播出。看完电视,心满意足,我就早早的上床睡觉了。

偶尔放假的时候,我很快就写完作业,看电视,看到最后屏幕上出现“晚安”几个字,就依依不舍地上床睡觉。美好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在那个时代,各种信息都不像现在那么方便、高效。对我们来说,上课听老师讲课是很简单的。老师就这么讲了,我们在台下听。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吸收”模式,所以我们在没有信息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知识只能通过听老师讲课来完成。

所以在那个年代,当一名好老师是很容易的。只要老师在课堂上讲几个笑话,我们就会笑得很开心,以至于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课。

同时,在那个时代,父母的权威在家庭教育中还是非常有用的。回到家后,只要父母愿意花时间和我们说话,哪怕是说教、责骂,我们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我们感觉父母一直都在。关心我们的成长。

当我们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独立和自我意识的时候,长辈通常都会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我们最常听到的结局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我们平时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所以我选择了顺从、听话。

既然我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选择了听老师、父母的话,选择接受“为自己好”的教导,自然就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即情绪本身和情绪本身。回应他们。我们就是这样承载着许多情感,在那个时代慢慢长大的。

既然我们这些70、80后就是在这样听话、听话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现在我们为人父母了,自然就开始模仿上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言语是最频繁的。其中包括“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和“你为什么这么不满意?”

当然,还有模仿上一代的交流语言。除了“我都是为了你好”之外,还有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当孩子生气时,我们会告诉他:“别生气!”;

孩子哭得很伤心,我们对孩子说:“好了!别哭了!” “别再伤心了。”;

当孩子觉得学习累了的时候,他会对父母说:“明天我还要去上学,我好害怕!”我们告诉孩子:“别害怕,我和老师约定了,不骂你!”;

孩子觉得很难过,我们就安慰他:“别难过!有什么话要告诉妈妈,我来帮你吧!”

孩子因为成绩而害怕各种考试,无法面对压力。我们安慰孩子们:“你们真的不用有压力!我们并不太看重你们的成绩排名。”

因为孩子没有自信,我们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就没有问题!”

所谓的孩子叛逆

当今时代,父母的孩子越来越少,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两个孩子。家长虽然重视教育,但可能缺乏言传身教的意识。有时,为了补偿童年时未满足的期望和愿望,他们扮演保姆的角色。溺爱孩子,有时是因为长期压抑和忽视情感而想模仿上一代,以确保父母的权威,所以他们像法官一样,不断地监视和评判孩子。

但现在环境已经改变了。信息流通迅速,短视频、游戏、偶像剧、娱乐节目等信息丰富。不仅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被解构,孩子的感官也无法得到深入的体验。相反,他们被信息淹没了。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积累了很多的浮躁、愤怒和悲伤。

我们这些70、80后的父母,一直都是在顺从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从来没有面对和经历过情感上的自我认知和正确反应。现在我们孩子的教育还是沿袭上一代的。模型;

所以,孩子宁愿玩游戏,追明星,看各种视频。他们觉得比传统家长老师的说教更生动、有趣、更权威,使我们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所以现在教育上出现了“孩子叛逆期”、“学生顶撞老师”、“孩子厌学”等热门话题。

以叛逆这个话题为例。当我们70、80后出生的时候,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孩子叛逆的概念。顶多就叫“不服从”。所谓的孩子叛逆,其实就是我们强加给00后、10岁出生的孩子的一个概念,因为大人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人称之为叛逆。

什么是叛逆?如果孩子不听话,吵闹,那么夫妻之间的争执就是叛逆;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可以算作叛逆。这些叛逆最终都是双方价值观不一致造成的。

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可以注意这一点:当我们觉得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会很生气,我们会讲道理,甚至会打骂孩子。当然,最后我们通常会得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是口头禅,解释我们真诚的话语的原因。殊不知,我们的口头禅已经以爱的名义筑起了牢笼。”在孩子们的心中!

那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到底给孩子传递了什么?我们生气时也会有同样的负面情绪吗?我们传达的是负面情绪,孩子能接受吗?当然,基本上正常的孩子是无法接受的。

如果他也选择接受,孩子在现在的环境下会从中学到什么?你学不到任何东西,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你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也是孩子在面对事情时总是犯错误的原因。

所以我非常同意范登老师说的:“我不同意孩子有叛逆期”。孩子不听话、吵闹就是叛逆吗?那么夫妻之间的争执就是叛逆;婆婆和儿媳之间的冲突也可以被认为是叛逆。这些叛逆最终是由于价值观的不一致造成的。

用情感教育善待孩子

虽然现在有人在对孩子的情感引导方面大力推广营地教育、游学体验式教育或者其他另类教育体系,但通过各种渠道解放情感、体验敏感度的教育并没有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意识情感教育。和关注。

无论情感教育如何开展,人们对情感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人们将情绪视为洪水猛兽,并尽可能地避免它们。

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回路。过去,主流认知与情感发展路径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差异。要求人们不能有负面情绪,但缺乏完整的情绪教育。

你不妨看看普通人是如何处理情绪的。你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孩子爱玩手机不写作业,你若不想生气吼叫,请为孩子点出内心感受》。其实,这与鲧治水患颇为相似。他们大多采用遏制手段:“别生气!”、“别伤心!”、“别紧张”。”、“不要有压力!”、“不要害怕!”

无数次的事实证明,这些处理情绪的方式大多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让孩子的病情更加严重。那么为什么它们会代代相传呢?为什么不效仿大禹治水之法,疏通情绪,引导情绪成为积极的力量呢?

如果大人总是这样责骂、训斥孩子,最后还加上一句:“为了你好”来推卸自己压抑、无视孩子情绪的责任,那么孩子的反应通常是他不会接受,或者只是就在这里假装取悦你。

因此,很多大人告诉我:“我的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就厌学了,根本不想读书,性格也渐渐变得叛逆,他不肯告诉我他心里有什么想法。”他以前很听我的话,怎么能这么做呢?”如果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办?”

我通常的回答是:孩子当然会这么做。当他想做某事时,你允许他吗?你有没有用你的情感支持他?你其实是用情绪来不信任他的,只是你从来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你会发现你已经用自己的情绪投了反对票,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与孩子沟通的语气决定了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在教育中非常重要。一个过程。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呢?当孩子生气时,你告诉她“别生气!”会有帮助吗?如果你在悲伤的时候告诉他“别再悲伤了”会有帮助吗?

情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疏导孩子的情绪。这并不难实施。首先是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用平和、安静的语气面对孩子。二是要体恤孩子的情绪。

我的孩子有一天要在舞台上表演英国童话故事,第二天他就会站在学校的舞台上。当时,孩子对我说:“爸爸,我好害怕。”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你会怎样回答他?是不是:“别害怕,孩子,勇敢一点!你把观众席上的人当成一无所有了。”有用吗?如果你这样回答孩子,孩子就会认为恐惧的情绪是一种未被识别的情绪,因为大人一直在用这种观点来否认这种情绪。

因为你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就意味着不要在意情绪,但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孩子还有情绪,我们就应该承认他的情绪。承认就是告诉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非常广泛的接受。

然后我告诉我的孩子们什么?我的建议是认识孩子的情绪,陪在孩子身边。这就是我所做的。

孩子:“爸爸,我有点害怕。”

“儿子,我知道你很害怕,但爸爸明天会和你在一起,”我看着儿子的眼睛告诉他。

在这里,你一定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因为问题永远解决不了。你需要培养的是他应对这个世界的能力。以后当他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即使害怕,他依然可以勇敢的前行。这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

因此,当我遇到一个害怕的孩子时,我通常会说:“孩子,我知道你害怕,但我就在你旁边,你会温暖一些吗?”,但孩子可能会告诉你:“那如果怎么办?”明天我还要上台表演吗?”管理?”。

你不需要解决它。你告诉孩子:“虽然爸爸不知道,但是爸爸会陪着你。”因此,你会让孩子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发展,能够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我认为这就是情感教育的开始。承认他的情绪就是与孩子的感受联系起来。

如果孩子比较独立,觉得第二天上台之前不需要父母的陪伴、倾听,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所做的是:

我会问他:“你想让爸爸坐在这里,还是想离开?”如果他说走,我就走,但我会告诉孩子:“但是如果爸爸真的想在这里可以吗?那会对你造成很大的影响吗?”如果他说是,我就会告诉孩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可能真的会选择离开,然后我会在外面等你,祝你一切顺利。”

因此,在这里我希望家长们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以情绪作为探索的语境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抛弃上一代人灌输给我们的沟通问题,因为我们说得越多,越容易伤害当前这一代人。孩子们,我建议你们这样问孩子:

“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难过吗?” “我这样做你会生气吗?” “当你成绩不好的时候,你会害怕吗?” “老师骂你的时候,你什么感觉?” “说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吗?”、“说起那件事的时候,你心里发生了什么?”……

各种探索和检查情绪的方式,我称之为从感受出发,将有助于快速明确孩子问题的根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接受和支持,让孩子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存。接下来,你仍然可以面对和解决问题。

结论:共情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认同孩子的行为理念和期望,而是接受孩子身体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接受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是体恤孩子情绪的一种方式。先通过语言表达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然后接受自己的情绪,将是家庭教育更好的沟通路径。

用户评论

窒息

说的太对了!每次和爸妈吵架就听到“是为了你好”这四个词,气得我想翻白眼。他们不懂我想要的是支持和理解,而不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控制!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莫晨

孩子叛逆期确实让人头疼,总是感觉自己话都说不清楚,他们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确实,父母说“为了你好”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应该多尝试沟通,去理解他们的想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櫻之舞﹏

我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啊!儿子到了叛逆期,每次跟他说话他就反驳得厉害,感觉沟通无果。后来想起小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受,所以开始学习换位思考,慢慢地他开始愿意倾诉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好如初

这篇文章读得很舒服,很多家长都在经历这些问题,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现在明白,我们不能一味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走,试着理解他们,给他们一些空间去探索和成长。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あ浅浅の嘚僾

哎,我也经常被孩子们反驳说“你都是为了我好”。当时真的会被气到说不出话来。可是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父母的用意确实不是坏的,只是表达方式可能不太恰当。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挽手余生ら

我感觉这篇文章很贴近现实情况,很多时候我们过度保护孩子,反而让他们抗拒我们的建议。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们更多自主权,我相信他们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光薄凉

确实啊,父母总是说“为了你好”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些安慰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教训。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我觉得写得很不错,总结了我对孩子的理解。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变化,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和命令,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眼旁观i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很多问题了!从小我就觉得父母总是为了我着想,后来才明白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自私,而是希望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可是方式确实有很多不足,应该改进一下我的沟通技巧,让孩子更理解我的用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妄

文章中提到的“换位思考”很重要啊!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觉得他们做的不合理就指责批评,其实问问自己同样的情况会作何感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我感觉这篇文章说的有些过于绝对化了。虽然“为了你好”三个词可能会让人反感,但有时真的需要父母做出一些决定来保护孩子安全利益。关键在于方式与语气,沟通的技巧很重要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的我

我的孩子现在才小学年纪,但是我已经开始感受到他越来越独立,想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了。我想我会努力学习你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多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一味地为他做出决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我儿子在青少年阶段的时候叛逆期很明显,很多事情都跟父母对着干。那时我们也经常说“为了你好”,但他根本听不进去。后来才发现,孩子需要的是尊重和空间,如果他们感觉被逼迫就会更加反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我一直认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虽然家长有责任引导孩子,但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一味地说“为了你好”,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cha/702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