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办教师的心路历程:从艰辛到收获
大家好,农村民办教师的心路历程:从艰辛到收获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农村民办教师的心路历程:从艰辛到收获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据汝南县东关庄镇社屯村退休教师李雪阳口述整理)
时光飞逝,岁月飞逝。我于2009年辞去教育工作,距退休已有十年了。回首往事,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就像一片浮萍,几十年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沉浮,终于老了,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农村教育发展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生活。这些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点燃了我今生不懈努力的动力。我为今天丰富的师资资源和优美的学校环境感到由衷的自豪。
我1949年9月出生于汝南县东官庄镇社屯村李庄,兄弟四人,排行老大。在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辛让我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不易。 1969年从官庄中学毕业后,1971年9月到社屯小学(1982年更名为社屯中心小学)任教,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蜿蜒前行。一路走来,我把自己的教学生涯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二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民办教师既打工又种田的生活。三是成为一名平民教师后的幸福生活。
大集体下外籍工人的生活
1969年我从官庄中学毕业后,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由于当时受过教育的人不多,生产队经常吃不饱,挨饿,因为我家兄弟多。 1971年9月,我被派到离家三英里的社屯小学教书。每月多拿四块钱,还能获得额外的工分。 (当时生产队记工分,大人每天在家干活记八分,外出干活记十分。)当时社屯小学有八个班,一个班一、二年级各一个班,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一个班。两节课。三年级时我被分配教两个数学课。我每周工作6天,两个班每周18节课,每节课45分钟。我精心备课,用心教好每一堂课,努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良好的人格感染他们。学生。我踏实、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作为派出小分队的一员,家到学校的距离有两公里,我每天步行上下学,就像学生一样。每天我腋下夹着课本走在田间小路上。当我看到父母和同学们亲切的问候时,我感到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我渐渐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教师的称号已经成为我被社会认可的象征。
我们学校位于社屯庄西南角,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至60米,像一个火柴盒。校园里有两排红瓦砖土房,这在当时算很时尚的。因为当时很多农家还住着土墙的茅草房。教室的窗户很大,夏天光线很好。到了冬天,窗户的下半部分必须用泥巴封住,上半部分必须钉上一些塑料布,让光线透过。 “75.8”洪水前,教室里的课桌是用泥土做的,上面铺了一层砂浆。 “75.8”时,出现严重水泡,多人倒塌。后来逐渐被红木桌子和长木凳所取代。学校的围墙是土墙,大门朝西。名为门,其实是两根相距三米的白灰色柱子。柱子上写着红色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时门口没有人值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距离大门内侧十米处有一口露天井。如果学生口渴了,他们可以从用绳子绑着的玻璃瓶里取水。尤其是东北角的土墙处,出现了约一米宽的人造山体滑坡。缝隙里的土被磨光了,闪闪发亮。是社屯庄小学生进出的捷径。学校曾多次驻扎在基地,但有时也被摧毁。
那时的冬天又长又冷,再加上衣服单薄、鞋子单薄,师生们手脚冻裂、冻烂是很正常的事。学习文化比工作更好。不管天气多冷,你还是要坐下来备课、批改作业。所以每年冬天,班上每个学生都被要求上交几公斤干柴,堆在教室的后角。寒假时,教室里生火取暖很方便。在那个时代,即使是老师和学生,冬天也几乎总是穿着单鞋,不穿袜子。记得李军老师第一次穿袜子来学校,引起了几个班学生的轰动。张和忠老师还戴着手表,时不时举起手看时间,这让其他老师羡慕嫉妒恨。那时,教研室的墙上只挂着一座旧钟。教研室外一棵高大的泡桐树的枝头上,固定着一根碗粗的横梁,下面挂着一口大铁钟。铃绳系在树腰上,下课后的铃响时间以教研室墙上老钟的时间为准。铃声清脆响亮,是号角,是命令。悦耳的铃声可以传到两英里外。
成为一名私人教师后,我也成功组建了家庭,不久之后我有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虽然生活贫困,但家庭却充满温暖。虽然我没有手表,没有自行车,但我有一把雨伞,一双胶鞋,一个手电筒。我每周上六天课,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两次。学校没有食堂,即使有,我们也买不起。我记得除了过年假期,平日里我几乎没见过肉、鱼。但他仍然精力充沛,热衷于教书育人。春去秋来,一晃十年过去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民办教师的生活
1977年底,社屯以沙河为界从官庄公社分离,沙河以西划归社屯管辖。设立社屯公社(后改为乡),辖11个村委会、121个村民组(原称小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随着社屯乡七站八站的设立,集镇的雏形逐渐显现。原社屯村小学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校园内教室不够。 1982年,在社屯村西南300米处,新建了30栋红砖、红瓦、红墙的校舍。门的结构是两片大叶子和两个小耳朵。铁丝环扣的铁门上,有一块长方形的预制板作为顶部,挂着一块长长的木牌,上面写着“社屯乡中心小学”七个大字。这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工作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我可以边干活边种地了。我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家庭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年,我盖了三间带走廊的红瓦房。有责任场真是太好了。它解除了我的忧虑。我再也不用担心家人吃不饱、穿不够、房子住不了。后来我又买了一辆自行车,还加了一块手表。家里还添置了电视、沙发、洗衣机等。虽然很累,但是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对这个社会充满感激,对教师职业充满自豪。
1982年,我的工资增加到20.5元。 1984年,教育政策向我们的民办教师倾斜,允许民办教师通过考试成为公办教师。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汝南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备考。一批批民办教师脱胎换骨,胸前佩戴大红花,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教师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接受过大学良好的教育,拥有青春活力和丰富的知识。他们是时代的宠儿。也正应了“十年书生,犹如白衣人”这句话。为了养家糊口,我不得不在农场孜孜不倦地干活,并一直教小学课程。我的知识更新得慢,退化得也快。不管我多么努力,考试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从平民教师到全职工作的转变逐渐成为我心里的痛,也是我无法逾越的坎。一起工作,学生的成绩并不比年轻教师差,工资却只有八十、九十元。还没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那么高。加上农民打工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的小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我觉得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脱节。家人的抱怨、心理落差、生活压力,成为90年代平民教师的缩影。我认识的很多文职教师都转行了,文职教师变得无用武之地。他们没有肉可吃,但味道却要扔掉。我仍然在努力地全心全意地支持和教书育人。我珍惜当老师的荣誉,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名誉而奋斗的孤独战士。
由于新来的教师都是女同性恋,她们在远离集镇的乡村小学任教,无法解决她们的吃住问题,尤其是女教师的安全问题。 1989——1991年,我听从领导安排,来到五里外的利社屯中心小学。远在松屯小学任教,被任命为教学主任。 1991年,社屯中心小学扩建,新建二层楼房,共有12个教室。老师突然紧张了,我又被送回原来的学校教书。站在新建的教学楼前,我望着高高飘扬的国旗,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个人得失算什么?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民族就会不断繁荣发展。我愿意做一块普通的铺路石,让家乡一代又一代的人踩着我的肩膀登高望远。
文职教师转正的幸福生活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1994年有一部电影叫《凤凰琴》。弹奏的是平民老师的酸甜苦辣,一声叹息,百般滋味。 2000年至2002年,是民办教师正式告别历史舞台的时期。根据文件,我这个教育老黄牛终于踏入了体制。我不再生活在恐惧和身份的尴尬之中,成为了一个光荣的人。老师。工资也与教学经验挂钩,工资会上涨。
2000-2009年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青春年华。我的学校又建了两栋楼,一栋是宿舍楼,一栋是仪器楼。操场也进行了翻新。徜徉在校园现代化的绿树成荫的小路上,回想起过去,我感觉生活从未如此生动。随着我地位的认可,能够养家糊口的收入,以及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激发了我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我常常把学校当作我的家,无论早晚都工作。
2009年,怀着无限的眷恋,我作为一名小学高级教师光荣退休。当时工资1800多元,现在已经涨到近4000元。人们视粮食为第一要务,并以信仰来支持它。回望这些年,我与9有缘。我出生于1949年9月,1969年高中毕业,1989年转入松屯小学,2009年退休。可以说,我的人生已经彻底结束了。并完全致力于教育。感谢党、国家、政府、乡亲们。
“老师”这个称号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我也把它视为比我的生命还重要的荣誉。是党和政府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在这个三尺讲台上燃烧激情、修德行善。我无愧于这个美好的时代,无愧于我的父母和同乡,无愧于我的心。如果下辈子有选择,我仍然愿意做一名愿意为别人做阶梯的老师。 (作者:李雪阳)
相关问答
答: 这位老师放弃了城市的生活,选择了到偏远乡村地区授课,她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家乡孩子们的深厚情谊。尽管条件艰苦,但她始终坚持传递知识、点燃希望之火,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教育理念。
2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这位民办教师不畏艰险,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她用行动诠释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真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关注基层教育,推动每一位孩子获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10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这位民办教师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偏远地区的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工资待遇低等客观困难。但她克服重重阻碍,凭借自身的爱心和坚持,最终找到了自我实现的价值。
27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在课堂上,这位老师需要面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学有所成。同时,她也需要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这都需要她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9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cha/7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