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作文《生活上的精致》与《生命中的粗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对此,你有哪些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
高考语文作文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实现服务选才基本功能,要服务引导教学现实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坚守高考核心功能和科学命题规律的前提下,本作文题的命制突出强调考查学生的基本写作素养和思维能力;凸显应用性、创新性,突出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言语运用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表达创新的能力;以新型材料作文为基本题型,以思辨性表达为重点。
本道作文题沿用了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的出题形式,材料简洁,但内涵丰富。从主题上看,属于二元辩证材料,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
可以追求“生活上的精致”,“精致的生活”意味着反对简陋与粗糙,追求一种有情趣有要求够精致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精致”可以是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可以是一个设计感满满的礼物,还可以是一种精巧细致的工作风格对精致的追求表现出来的是做事风格的严谨、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的巨大进步。
也可以肯定“生命中的粗粝”。“粗粝”在这里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生命的一种原始状态,往往意味着真实的面貌、顽强的生命力、不事修饰的洒脱、不刻意不做作的从容,不管在文学形象中还是在这个日渐“修饰”的生活中,回归生命的“粗粝”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当然,如果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参考立意】
1.生活要精致,更要粗粝
2.生命要粗粝,也要精致
3.物质生活要粗粝,精神生活要精致
[名言素材]
1.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土。铅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2.那些模糊得已难辨岁月的划痕,是裹在沙砾里的金子。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正是这些深埋于粗粝之下的闪烁,让人看见星光的温柔。
3.它是精益求精的,却不精细和精致。弗拉门戈舞的"精”,是民间舞者争胜斗强拼出来的,不是精雕细凿磨出来的。它也是粗粝的,它表达的感情波澜,不是贵族式的,不是茶花女式的,也不是油盐柴米醋式的。它是吉卜赛的树林,是小酒馆的微醺和大醉,是卡斯蒂利亚多石的山,是安达卢西亚强劲的风,是西班牙不灭的灵魂。——林达《西班牙旅行笔记》
接受生活的粗粝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成杰出之人。”能把粗劣的食物吃得甘甜的人,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人;面对纷华不为所动的人才是杰出的人。这些话告诉我们,坦然接受成长过程中的粗粝,才会真正有所成长,有所作为。(观点段)
粗粝是生活的原本面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一切人和事,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这些所有加在一起,才是组成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概念阐释段)
接受生活的粗粝,就是接受生命中遇到的一切,包括苦难和不幸。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只有扛过去,方能迎来苦难背后的光明。卢梭说:“苦难越是苦,越是难,越是层出不穷,懂得如何承受它就越有好处。”我们不是赞美苦难,而是当苦难来临时,要懂得如何面对它,接受它,化解它。(讲道理)
苏轼一生屡遭小人嫉恨,多遭贬黜,正如他在自题小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他每次贬黜,都直面粗粝的环境和物质,在粗粝中磨练出更加乐观的心态,每次在偏远的地方做官,都给百姓带来福祉,受到百姓的爱戴。他晚年在诗中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果没有他一贬再贬的经历,没有在粗粝中忍受的苦难,又怎么会有这种旷达乐观的境界呢?(摆事实)
史铁生在二十岁的最狂妄的年龄双腿瘫痪,面对这巨大的不幸,他也曾经坐在地坛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最终,他选择直面不幸,勇敢地活下去,活成了著名的作家,活成了一道光。这道光不但照亮自己,更照亮了他人,照亮了无数在生命中迷惘的青年的路。(继续摆事实)
接受生活的粗粝,就是直面生命中的一切。有些父母想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过精致的生活,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孩子过度地被保护,他们就体验不到真实的生活,看不到生活的真面目,遇到困难时就不会解决。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不肯干脏活累活,只想吃喝玩乐,甚至成为在家里啃老的“巨婴”,不就是因为他们过去被保护得太好,父母不舍得让他们吃苦吗?(驳论段)
接受生活的粗粝,才会磨砺出面对各种生活的能力,这应该是粗粝对于人生的最大意义。“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相信那些真正直面粗粝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活,才会活出美好而精致的人生。(结尾呼告)
拨云见日,寻得精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自宋儒周敦颐写就《爱莲说》,莲之高洁品性,就令人称道。君子如莲,“出淤泥”,是指超越物质环境的粗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心灵世界的精致,始终坚守精神品格的底线,时时修剪旁逸斜出的枝蔓,保持端方高洁的高蹈姿态。
这里的粗粝,并非故作姿态的自苦,而是甘于淡泊的从容,质朴简单,安然自适。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当一个人耽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世界,是难以有余力去维护心灵的精致。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告诫我们的那般:“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可见,当物质追求超过一定限度,未必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相反,极有可能成为沉重的精神枷锁,阻碍自己营造轻盈曼妙的心灵境界,飞扬至更高处。所以,物质追求应有限度,不妨粗粝;神世界当细经营,务求精致。
不禁想起叶嘉莹先生,这位今年刚过百岁的诗词大家,在她身上,我看到如荷般的高洁品性:淡泊于物质,精致于心灵。叶先生先后两次捐献自己的毕生积蓄累计3568万元,用于支持祖国的传统文化研究,她自己的生活却极度简朴。“简单到难以想象”,为叶嘉莹拍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导演陈传兴,不禁感叹道。叶先生独自住在南开的教职员宿舍里,两室一厅加上一个小厨房,家中只有一台小电视,却堆了满屋子的书,热一块馅饼便可以对付一餐。这样的条件,可谓粗粝。可叶先生却不以为苦,她常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正因为心中的道光明正大,心灵世界精致高洁,所以才能在粗粝简朴的生活中甘之如饴。
何止叶先生,在祖国大地上,有这样一群甘于物质粗粝、坚守心灵精致的大师,值得我们敬佩:他是“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躬耕于田畴,实现“禾下乘凉梦”;她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深入戈壁大漠,为莫高窟文物传承殚精竭虑;她是“奇迹校长”张桂梅,奔走于贫困山区,为无数失学女孩重燃大学梦……他们不惧物质粗粝,舍弃个人享受,造福多方,于此,修炼更加丰盈精致的心灵世界。
时下的年轻人,当以这些师长贤者为标杆,警惕“消费主义”带来的陷阱。所谓“消费主义”,即超越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金钱花费,渴望无节制的物质享受的消费态度。人们以为“消费主义”让自己获得狂欢式的快乐,殊不知,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物质的堆砌,反而会让心灵失去感受美的敏锐,久而久之,变得苍白粗糙,面目乏味。波及整个社会,若陷于物质繁复的迷宫,也不过是巨大的心灵空屋,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力量。
我们当然也不提倡,让所有人走向梭罗式的决绝,也无法让所有人离开精致的都市,来到偏远的瓦尔登湖,做粗粝的修行。我们只是希望,人们在泥沙俱下的世界中,看清自己真正所求,纵使身处冠盖满都市的场域里,也有心远地自偏的宁静;纵使充满劳绩,亦能在心灵开辟疆域,诗意地栖居,耕耘属于自己的精致园地。
所以,愿你也能在粗粝的喧嚣中,拨云见日,寻得属于自己的精致。彩的人生。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composition/5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