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概览
大家好,关于安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概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国庆节将至,第六期《元汽车》在安徽省汽车厅指导支持下,发表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万报整理的专题报道《皖车简史》,回顾了国庆节的到来。 1973年的汽车制造之路,重温一代又一代安徽汽车人奋斗、开拓、创新、发展的不平凡历程。继续奋斗。
1973年,我开始造汽车
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这辆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汽车,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篇章。
中国汽车工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蹒跚起步,走过了75年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安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版图,已从“小透明”成长为势头迅猛的“生力军”。
对于汽车,安徽一直有一个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共和国工业崛起”的使命,基础薄弱的安徽开始踏上了工业化的征程。从1951年合肥车桥厂改装第一辆铁木结构“爱国者”客车驶上长江路,到1968年安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辆“江淮”卡车在巢湖诞生汽车配件厂。 1991年,安庆汽车厂自主研发试制出第一辆“安达尔”汽车,安徽的造车梦从未停止。
科技在发展,产业在进化,新时代呼啸加速,释放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安徽汽车产业开始走向“新”。
1999年,合肥工业大学团队完成了第一代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奇瑞成为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 2003年3月,奇瑞新能源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第一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2009年,在国家“十城千车”战略下,合肥强势登场,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先锋”。
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海。
长久以来的“汽车梦”,在产业强省的一贯战略下,得到了“不放手”的坚韧支撑,终于触手可及。
近十年来,安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奇瑞、江淮等本土企业携手蔚来、比亚迪、大众、长安等新兴企业和外资企业,“领跑”行业“合唱”,绘制安徽汽车产业新版图。
2023年,安徽将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整体布局,首次成为全国汽车产业第二大省。
安徽汽车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打破汽车产业传统格局,在最高级别车展上占据C位,举办安徽主题日活动,让世界关注安徽。以新能源汽车为延伸的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也在江淮发生。在建设制造强省战略下,以汽车为核心、汽车产业链为延伸,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正在打造.
透过时代车轮的轰鸣,安徽汽车产业由内而外的变革之声是如此清晰。
一路走来,有惊涛骇浪,有湿润的事,也有沉默的事,有难忘的故事,有日夜不离不弃的人。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历史时刻值得铭记。《皖车简史》带你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回顾1973年的汽车制造之路。
1951年的故事
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将首次突破3000万辆。今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也就是说,我国每生产12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安徽。
当前,安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这与安徽起步早、基础扎实密不可分。
从1950年代初期安徽汽车历史上第一辆客车“爱国者”改装成功,到1968年4月扛上安徽省第一辆2.5吨卡车“江淮”,再到1991年、2008年安庆汽车厂成功试制安徽历史上第一辆汽车“安达尔”……一代又一代安徽汽车人为之奉献,从未停歇追逐“汽车梦”。
从0到1的惊心动魄的开始
有人说,合肥的汽车工业是从合肥车桥厂起步的。
解放初期,各种工业蓬勃发展。 1951年,当时还是合肥汽车维修厂的合肥车桥厂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卫祖国”的号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生产改装车。家与国》!
要知道,此时距离中国第一家自己的汽车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落户长春还有两年的时间。对于一群从未造过汽车的工人来说,即使改装一辆汽车也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对一片空白的局面,工人们齐心协力,从绘图设计到动手制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终,他们成功改装了一辆31个固定座位、5个活动座位的铁木结构客车,并命名为“爱国者”,成为安徽省汽车史上第一辆客车。 1951年国庆节,合肥市民走上街头,长江路人头攒动,只为一睹“爱国者”的真容。
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合肥汽车维修中心试制了木结构中型客车和单轴挂车,形成了安徽省公路运输行业的第一代产品,奠定了发展基础。安徽省公路运输业
据了解,合肥汽车维修店的前身是皖北公路局合肥汽车站、皖北铁路厂车队维修队。后更名为合肥汽车修理厂。可以说,这是当时安徽唯一一家正规的汽车检修店。 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合肥汽车制造厂,其汽车活塞、发动机钢套、十字轴等产品享誉全国。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生产了30多个型号的专用车和改装车,畅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1997年,合肥汽车制造厂被江淮汽车集团完全兼并,厂名变更为“安徽江淮合肥车桥厂”。
一定程度上,合肥车桥厂见证了合肥的工业发展。
如今,合肥车桥厂早已不复存在。 2023年,该区域将转型成为人气餐厅、网红咖啡、知名剧院等云集的文化时尚街区,命名为“新界龙湖车桥”,并成为瑶海区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合肥市。或许,人们还可以从那些红砖厂房、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想象出它昔日的辉煌。
“江淮品牌”填补国内空白
1964年5月20日,经原巢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批准,巢湖汽车配件厂正式成立。不久之后,修理厂所在地从潮县搬到了合肥。这是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前身,也是安徽省成立的第一家汽车企业。
当时,江淮汽车第一代企业家或许没有想到,安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辆汽车会从他们手中诞生。
1968年4月,在研发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企业家白手起家,依靠各方支援拼凑的设备和工人技术人员,打造出安徽省第一辆2.5吨载货汽车。汽车拉开了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序幕,填补了安徽汽车产业的空白。 1969年,工厂生产了第一批20辆汽车,并决定将这些汽车命名为“江淮汽车”,并提议将巢湖汽车配件厂更名为“江淮汽车制造厂”。
1968年4月,第一辆江淮卡车试制成功,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 (资料图)
从此,江淮汽车走上了整车制造之路,也拉开了安徽汽车大省的征程。
当时,安徽的汽车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除江淮汽车制造厂外,长安、安凯等汽车企业也逐渐崛起。
长安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是一家以生产火柴起家的小作坊。 1965年,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前身“安徽淮海机械厂”(国营9356厂)在霍山县成立。公司于1979年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代微型汽车————飞虎牌微型汽车。1987年整个工厂搬迁至合肥市西郊,成为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1966年,——安徽省地方国营飞鹤汽车修理厂(安凯客车的前身)成立,主要生产汽车配件和修理汽车。 1970年,安凯研制出安徽省第一辆重型汽车,填补了安徽省重型汽车生产的空白。 1989年,安凯开发出11种高档客车和双层客车专用底盘,被列入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计划,结束了我国大型客车无专用底盘的历史机壳。
1979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在淮海机器厂试制成功。 (资料图)
无论是江淮汽车、合肥长安,还是安凯客车,都在安徽汽车的起步阶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汽车行业的龙头车企。
多款车型陆续推出
时间来到1979年,改革开放,中国汽车迎来了新的曙光。
从今年开始,中国开始对外洽谈合作,中国汽车产业迎来“破冰”。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天津夏利、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相继成立。
在安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汽车生产的好消息纷至沓来:1979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在淮海机械厂试制成功; 1979年,华菱星马(汉马科技)第一台散装水泥车产品问世; 1983年,飞鹤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工厂研制成功HF150A长桥载货汽车,荣获安徽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0年,江西汽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辆客车专用底盘……安徽各地开始进行各类车辆试验。生产方面,华阳汽车、安驰汽车、扬子汽车等相继出现。
1996年,轻卡HFC1061上市,被评为“中国汽车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 (资料图)
其中,1991年安庆汽车厂自主研制试制的第一辆“安达尔”汽车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之一。
1993年,安庆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发展安庆汽车工业”的口号,“安达尔”成为安徽省汽车工业一颗耀眼的新星。 “当时,安庆的出租车几乎都是‘安达尔’。”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安庆汽车厂老员工张宁仍充满自豪。 1993年,安庆女孩张宁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安庆汽车厂上班。当时,安庆汽车厂正蓬勃发展。作为四车间负责室内装修的员工,张宁每个月的收入几乎是周围同龄人的两倍甚至更多。
数据显示,1996年,安庆汽车厂年产量1136辆,产值突破8000万元。短短三年时间,产值增长近100倍。同时,“安达尔”汽车开始销往九江、济南、扬州、福州、中山、深圳等城市。济南曾一次性购买100辆“安达尔”车作为出租车。尽管“安达尔”汽车因研发能力薄弱、管理体制落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于2003年6月正式宣告破产,但它曾经真正寄托了亿万安徽人民的汽车梦想。
安徽何时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是一百多年前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汽车家族最早的成员之一。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于1834年诞生于美国,是一种由不可充电干电池提供动力的三轮汽车。
然而,这颗“新星”很快就因技术限制在长途行驶中失败了。内燃机汽车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适应时代需求的技术再次重生。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和环保意识的觉醒,零排放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安徽新能源汽车也顺应时代潮流,迈出了大胆的一步。
站在原点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跻身世界汽车产量前十名。
正是在这一年,钱学森院士的一封信打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大门,他建议国家发展电动汽车项目。
新项目的研发需要尖端人才。当时,在德国学习、工作多年的万钢受邀回国,负责新能源项目的研发。
1995年,中国生产了第一辆新能源汽车——“远望”。这款纯电动公交车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出了第一步,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
万钢带领的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团队很快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Beyond One”,并开始示范运营。这是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彼时,新能源汽车的种子开始在江淮“发芽”。
现阶段,与整个中国一样,安徽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研发主要依靠大学的科研实力。
安徽汽车制造的起点可以说是合肥工业大学。这所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的大学,培养了东风、北汽、奇瑞、江淮等多家大型汽车厂商的创始人和高管,也是合肥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新能源汽车研发。
20世纪90年代,河工科技大学教授赵涵在学校“创新”,将燃油车改成了电动车。此后,他还担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帮助合肥乃至安徽较早地确定了电动汽车的主攻方向。
从赵涵开始,一批批和工师生投身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也交出了一份令人自豪的“成绩单”。 1999年,和工团队研发出第一代纯电动汽车; 2004年,又成功研发推出第二代纯电动轿车。
全力以赴转型
合肥工业大学的研发之路远不止于此。 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奇瑞公司共同承担国家“863”项目,联合开发混合动力汽车; 2006年,与安凯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超级电容城市客车。
安徽车企也开始踏上新能源之旅。
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安徽汽车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一批汽车企业横空出世,并迅速在国内崛起。
1994年,飞鹤汽车制造厂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满载豪华客车——安徽卡什鲍尔。 1995年,飞鹤汽车制造厂更名为安徽安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打客车的安凯汽车也将在未来十年左右将目光投向新能源。 2010年,30辆安凯纯电动公交车投入公交运营,成为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专用线路。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31辆安凯生产的全球首款敞篷纯电动双层巴士为世界各地“打卡”巴黎奥运会的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
1994年成立了另一家汽车公司,即以淮海机械厂为核心的安徽飞虎汽车集团。当年产量突破2万辆,成为当时安徽最大的汽车企业。
1997年,江淮汽车和奇瑞汽车相继成立,开创了安徽汽车“双雄”的未来局面。
当时的奇瑞虽然还是一家刚刚起步的企业,但却是国内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 1999年,奇瑞成立“清洁能源汽车课题组”,负责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的研发。如今,合众汽车(哪吒汽车)创始人方云洲就是该项目团队的重要成员。
2001年底,奇瑞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成功入选国家“863”计划。 2003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2008年,奇瑞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58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服务用车,节油效果明显。
2010年12月,江淮汽车第一代电动轿车批量投放市场。 (资料图)
2009年,奇瑞清洁能源汽车专项集团正式转型为“奇瑞新能源”,成为奇瑞的独立子公司。方云洲曾任奇瑞汽车中央研究院副总经理兼混合动力部主任。
经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探索和尝试,几年后,一款“高级智能纯电动汽车”——小蚂蚁的上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也确定了奇瑞新能源未来几年的发展路线。
历史机遇
1994年,我国首次明确汽车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探索几乎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安徽走在前列。
2000年,电动汽车被列入“863”计划12个重大项目之一。 2001年以来,“863”工程累计投入研发资金20亿元,形成了纯电动、油电混合、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的“三纵”,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动力总成控制系统。这三项共性技术形成了“三横”电动汽车研发格局。
2004年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鼓励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和新型燃料汽车的发展。 2007年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拉开了行业规范管理的序幕。
2009年对于中国汽车来说是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中国汽车年总产量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
2007年,奇瑞成为中国第一家销量突破100万辆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资料图)
同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十城千辆工程”,被誉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通过财政补贴,计划历时3年左右,每年发展10个城市,投放1000辆新能源汽车。各城市进行示范运营,涉及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租赁、公务服务、市政、邮政等领域,力争到2012年使新能源汽车运营规模占全国的20%汽车市场份额10%。
当年,已成功上市的安凯客车跃跃欲试,主动找到合肥市委、市政府,请政府牵头提出申请。
在合肥市科技局的领导下,安凯、国轩高科等单位准备的推广方案迅速出炉并快速实施。合肥成为首批获得“十城千辆”工程的13个城市之一。
2010年1月23日,30辆安凯纯电动公交车正式投入18路运营,这标志着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在合肥开通。
纯电动公交车投运后不久,四部委就发布通知,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给予3000元/千瓦时的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合肥还获得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成为全国六个“双试点”城市之一。
2011年4月17日,江淮汽车585辆纯电动通跃轿车批量进入私人汽车市场,创造了中国乃至全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大规模的示范行动。
尽管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但起步较快的合肥在后续几轮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中与北京、深圳、杭州、上海一起成为典型的推广城市。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情况下,安徽抓住机遇,进入新能源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安徽新能源汽车也开始进入波澜壮阔的快速发展阶段。
奔跑:狂飙十年
“中国速度”正在发生。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万辆。 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352.1万台,增长了270多倍。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既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安徽在新赛道上全力冲刺的十年。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安徽汽车不仅在更大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老路”到“新轨”
2009年以来,四部门联合启动了电动汽车“十城千辆”技术示范工程,正式拉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序幕。
不过,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都是以电代油的产物。他们没有安全、动力或空间优势。充电设施的缺乏,再加上电池的不给力,直接引发了人们对续航的焦虑。
我国新能源汽车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动力?十年前的“三纵三横”战略已经明确。近十年来,各家企业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
夏顺利是电池“探路者”。 1999年从合工科技大学毕业后,夏顺利加入江淮汽车。他从内燃机技术专家转型为新动力部门负责人,开始了漫长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之路。用铅酸电池制造电动汽车,使中国和巴基斯坦电气化,尝试各种新能源技术路径……电池技术通过实验逐渐成熟,形成了江淮汽车独特的蜂窝电池技术。
不过,在电机和电控方面,江淮汽车还比较薄弱。同样是在2009年,江淮汽车与鹤工大学、聚易自动化合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凭借河工大学的技术积累和聚亿动力的产业基础,江淮汽车后来成功研发出新型电机电控。
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初步确立了纯电动驱动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时,30辆安凯纯电动公交车投入合肥18路公交线路运营,使该线路成为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专用线路。
18路公交车线路上的电动汽车的“心脏”是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是名副其实的“合肥制造”。
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合肥传统汽车企业扎下的“土地”开始发挥作用。电池有国轩高科、阳光电源,液晶有京东方、维信诺,还有两家大型轮胎厂……雄厚的“家底”让合肥在新赛道上全速奔跑。
从“一车”到“全链条”
如何在新赛道上奔跑?我们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
2017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入世界前十。
彼时,合肥无疑是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排头兵”。凭借科技之城的魅力和实力,合肥在新能源汽车舞台上崭露头角,也引起了国内外车企的关注。
蔚来先行。 2016年4月,江淮汽车与蔚来汽车签署协议《制造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建立江淮蔚来汽车制造基地。
群众来了。 2020年,与江淮汽车在合肥成立合资公司的大众汽车宣布,将合肥打造成为大众新能源汽车的中国总部和基地。
大众汽车(中国)技术有限公司城市试车场位于合肥市经济开发区珠江路。 (资料图)记者范博文摄
2020年4月,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一年后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规划建设启动。 2021年,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
比亚迪也来了。 2021年7月9日,比亚迪合肥工厂项目签约落户长丰。 2022年将举行车辆下线仪式,从开工到车辆下线仅需10个月。
龙头企业是强大的牵引力。目前,合肥市已培育引进江淮汽车、大众汽车、比亚迪、蔚来汽车、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数百倍、数千倍的乘数效应日益显现。
当时“三纵三横”战略的意义在合肥也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通过允许企业生产整车促进零部件产业发展。零部件产业根据整车企业需求供应零部件,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面发展。产业链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机器人全自动生产汽车。 (资料图)记者范博文摄
近年来,合肥迅速集聚了蔚来、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华亭动力、聚意动力等120多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了覆盖整车的产业链、电池、电机和电力。包括控制等关键零部件、公共交通、分时租赁等应用、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等配套设施在内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通过整车厂集聚带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壮大,是合肥的愿景和雄心。
当时,闻名中国的“风险投资之都”正在打造超级汽车产业链。无论是大众、蔚来还是比亚迪,都是安徽汽车制造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人秀”到“合唱团”
在合肥在新能源赛道上全速奔跑的同时,在芜湖,奇瑞也完成了蛰伏十年后的蜕变。
当时,尽管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第一的汽车品牌,奇瑞还是决定战略转型——,宁愿牺牲销量,也不愿告别粗放式发展,走高端化道路。 ——高质量发展。
2020年,奇瑞迎来了转型后的新一轮腾飞,也迎来了业绩积累的高光时刻。 2021年至2023年,奇瑞年销量分别为96.2万辆、123.3万辆、188.1万辆,三年内增长近一倍。
走出去是奇瑞的一大举措。
“在某处,为某处”,奇瑞秉承全球化理念。一方面,与海外国家、海外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上,奇瑞开展合作,实现成果共享;另一方面,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促进当地发展,做当地企业公民,努力为海外市场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截至目前,奇瑞业务已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汽车用户总数达1420万,其中海外用户达390万。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车展上的瑞风RF8鸿蒙版。 (资料图)
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安徽省机电产品出口2239.4亿元,同比增长12%,占出口总额的69.8%。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光伏产品“三新”产品出口总额273.4亿元,同比增长7.3%。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含底盘)及零部件总值679.9亿元,同比增长24.6%,拉动全省出口增长4.6个百分点。
汽车产业为何迅速成为拉动安徽出口增长的龙头?近年来,安徽以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为目标,坚持走在前列,推动奇瑞、江淮、蔚来、大众安徽等汽车企业跨越式发展。精心绘制产业链图,延伸、强化链条。
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省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360多家,比去年净增8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量62.1万辆,同比增长81.4%。
由奇瑞、江淮等本土企业与蔚来、比亚迪、大众等外资企业领衔的行业“合唱”,为安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奏响了精彩的篇章。
突破:“Steam”正以强劲势头走向未来
谈起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上海产芯片,浙江产压铸机,江苏产电池,安徽产整车”。
2023年至今,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爆发”阶段。在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上,安徽无疑是这两年最大的“黑马”。如今,汽车产业不仅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也成为安徽最耀眼的名片之一。
强势突破
时间回到一年前。
2023年6月,安徽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进工作会议,成立了高层领导小组,成立了省汽车办公室并有实体运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全国首部省级新能源汽车行业专项地方法规。省委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
为什么选择汽车行业?
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安徽大众、合肥比亚迪、江西汽车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产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配套产业链完整。这几十年的积累和突破,让安徽汽车产业在产能、配套、技术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强劲突破,是皖汽过去一年的关键词。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从2022年的全国第七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48.1%,占全国总量的8.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由全国第7位上升至2022年全国第4位,同比增长60.5%,占全国的9.1%。
汽车出口114.7万辆,同比增长80.1%,占全国份额的23.4%。也就是说,全国每出口四辆汽车,就有一辆是安徽制造。
这份亮丽成绩单的背后,龙头企业发挥了强大作用。
不久前,奇瑞控股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成为安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本土车企。江淮汽车全年销量和商用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年。蔚来汽车于今年5月下线了第50万辆量产车。比亚迪正在合肥建设“超级工厂”,年产值预计将达到近2000亿元。
芜湖奇瑞
新能源爱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在进行组装生产作业。(资料图片)肖本祥 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6月,安徽汽车产量达150.6万辆,同比增长46.7%,占全国比重的10.8%,居全国第2位。 三位一体 不出安徽,就可以造出一台新能源整车,这并非夸大其词。 而这,得益于全省层面的布局。目前,安徽已基本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各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截至6月底,安徽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360家,较上年同期净增80多家。 在整车产量飙升的同时,安徽着眼于“整零结合”,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县域,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前不久,安徽省汽车办、安徽省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着力推动县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收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增百亿级产业集群5个至7个,每个地级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不搞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竞争。安徽聚力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明确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深化地区间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的理念。 除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外,省内初步形成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汽车全产业链。 安庆车灯、宣城的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池州的镁基新材料、亳州的零部件、马鞍山的动力电池材料、铜陵的铜基新材料、淮南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的新型储能、滁州的“新三样”、淮北的陶铝新材料、蚌埠的玻璃、阜阳的装备制造业、宿州的云计算、黄山的汽车电子,纷纷“入链”。 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营收约占全省汽车全产业链营收48%。截至今年3月底,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约占汽车全产业链企业比重的60%。 以比亚迪为例,投资100亿元的阜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经开工,该项目将建设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为10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提供配套。目前,比亚迪正形成以合肥为核心的新能源整车基地,以芜湖、蚌埠、滁州、阜阳为支撑的新型动力电池和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资料图片)记者 范柏文 摄 下一步,安徽还将以省内7家整车企业为牵引,重点打造“下塘”“新港-中派”“寿县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无为经开区”“庐江高新区”“舒城经开区”动力电池生产和回收基地,“南陵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柔性制造基地,“含山经开区”汽车轻量化配套示范基地等。 大有可为 搭载大模型的智能网联汽车、“长出翅膀”的飞行汽车、全息投影3D智能驾驶座舱……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安徽主题日活动伴随着悠扬的黄梅戏曲调,让中外参观者对亮相的“安徽造”汽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安徽首次在国际汽车展会上举办主题日活动。 时间再往前推,2023年中秋节,以“绿动未来 智领世界”为主题的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展——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参展,涵盖了国内主流新能源品牌车企,还集聚了众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 从2023年以来,“汽”势磅礴的安徽,让更多人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回望过去的70余年,安徽汽车从一辆“江淮牌”载货汽车下线,到2023年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二、出口居全国第一,再到2024年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46.7%……安徽汽车产业正以破竹之势,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换挡提速”。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是万物互联的智能端口,其辐射力将远超汽车制造原有的产业生态。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在跃跃欲试争相入局的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不单单是造出一辆汽车。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安徽汽车产业加速前行! 新安晚报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composition/71331.html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的是太棒了,对于皖车历史的挖掘真是深邃而全面。作为一个安徽人,我觉得特别自豪。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前面部分写得太好了,特别是早期皖车的那些故事,真的很有意思。只是后面部分感觉有点仓促,希望下篇能更详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简史,仿佛穿越回了安徽汽车工业的那些年代。每一段文字都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对安徽的汽车行业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知道江淮汽车,原来还有这么多品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科研人员们真的太不容易了,能在那个年代把汽车工业搞起来,真是太了不起了。这种精神值得传承。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写得有点片面,只讲了一些知名品牌的成功经历,其实还有很多小众品牌也值得被提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的整体结构非常好,逻辑清晰,历史脉络也很明了。特别是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安徽汽车工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希望在下一代人的手中,皖车能够更加辉煌。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简史写得非常用心,能看到作者为采集资料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有些数据还是不够准确,希望以后能更严谨。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中提到的那些老品牌,现在还能看到一两辆在路上行驶,感觉特别亲切。想起小时候跟着爸爸一起去修车的情景。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安徽汽车工业的历史竟然这么感兴趣,还是第一次。文章里面的细节描写特别生动,让我想了解更多。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不仅介绍了皖车,还讲述了背后的那些故事。读完之后,对安徽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更多人对本土品牌的关注。其实很多国产品牌都做得很好,只是宣传不够。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投入了很深的情感。每一段文字都能感受到他对安徽汽车工业的热爱。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真的很有教育意义,适合拿来做教材。特别是那些对汽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很多。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难道安徽的汽车工业就只有这些成就吗?我觉得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被挖掘出来,希望能有第二篇。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皖车的发展历程,感受到每一个阶段的不易。这些成就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努力和汗水。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得太专业了,很多术语都不太懂。不过还好有注解,能看得懂大意。希望以后能更通俗易懂。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整体写得不错,只是篇幅有点短,感觉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希望下一篇文章能更详尽。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中提到的那些经典车型,现在还能在一些老车市场上看到。真是经典永流传啊,希望这些车型能被更多人关注。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对安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觉现在对本土品牌更加有信心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