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高一 高一语文必修《窦娥冤(节选)》导学案及课件

高一语文必修《窦娥冤(节选)》导学案及课件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人生。

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文本解读】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反复诵读,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其中,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引人深思。阅读本文时要注意体会剧作家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思考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学习点】

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2.元曲和元杂剧的知识: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椅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一出元杂剧四折一般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一出元杂剧的三个构成中古有“唱为主,白为宾”的说法。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窦娥冤》情节简介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京试高中,出任朝廷廉使,得女儿托梦,知窦娥冤死,决心铲除贪官,为女儿昭雪。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

3岁:丧母   7岁:父女分离17岁:与夫成亲 约18岁:遭遇丧夫打击 20岁:被流氓欺压,遭遇贪官污吏屈打成招,被处决。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

2.请熟读课文,写出本文的情节结构

序幕:窦娥抵债、窦天章应试开端:父子强住蔡家、窦娥据理抗婚

发展:药死亲爹、嫁祸窦娥高潮:贪官滥施刑罚,窦娥含冤死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窦娥冤》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横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从屈从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三、基础知识过手:

1.给下面的字注准确的读音:

当垆( )   孛(     )老  蓦(    )过    隅(     )头  绣闼(     )   撚(     )断  嗟(    )怨

祗( )侯  桃杌(    )    错勘(     )   哥哥行(    )  尸骸(     )  叫屈衔(     )冤     

湛( )湛青天  鳏(    )寡孤独  古陌(   )  苌(   )弘化碧   亢(    )旱   杳(   )无音信      

2.解释加点词语: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甚、深)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咱”相当于“吧”)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荐”意为“祭,超度亡灵”)⑧官吏每(“每”同“们”)无心正法 ⑨断送(“断送”意为“发送,指殡葬”)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不是我媳妇儿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把握戏剧情节,感知作品主题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中指责天地鬼神?

2.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3.窦娥临刑前发的三桩誓愿分别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如何理解这三桩誓愿的应验?

4.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指斥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要通过感动天地来显示冤情,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思考2】赏析人物形象

1.“窦娥”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结合整个故事来看,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思考3】赏析曲词之美

1.【滚绣球】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2.这支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思考4】《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的内容不一样。在《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在《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你认为哪句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5】对比阅读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节选自《汉书·于定国传》,有删改)

问题:试简要分析《汉书》中的“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gaoyi/517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