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高一 【高一下语文试卷集】2022-2023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高一下语文试卷集】2022-2023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2023.06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所有作请填涂或书写在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杜牧《》)

(3)苏洵《六国论》总结六国破灭的教训时指出,“为国者”要避免“为积威之所劫”,当“并力西向”,且须“,“。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文言文翻译和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B.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义,适宜。

C.载舟覆舟:语出《荀子》,意思是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皇帝。

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杀尽,至少也要用刑罚。

(2)下列对教材相关文言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说服秦国撤军,解决了郑国的困境。

B.《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都属于史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C.《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善取譬设喻,因势利导。

D.《促织》中魂化促织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情节,属于幻想与现实交融的写法。

阅读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5题。(10分)

叙事的模式

石昌渝

①叙事模式是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关系的类型。叙事者要向读者展开情节,描叙人物,并对小说世界的种种作出情感的、道德的、思想的价值判断,总是要采用某一种叙述的方式。叙事者或者以第三人称,或者以第一人称。他可以是纯客观的叙述,叙事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不站出来对情节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让自己的倾向透过情节结构和风格技巧表达出来。也可以是主观的叙述,叙事者。他可以选择全知的视角进行叙达,叙事者不但知道任何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干什么,而且知道任何人物的内心隐秘;也可以选择限知的视角进行叙述,叙事者只能讲述作品中人物能够被闻见的言语举动。叙事模式按其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三类:[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主观叙述,客观叙述;[视角]全知视角,限知视角。

②第一人称叙事模式指叙事者参与故事情节,甚至是故事的主角,“我”叙述自身经历的事件和事件进程中自身的认知过程。第一人称由于标榜为“我”的经历,常常获得一种令人信以为真的效果。但是,第一人称只能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而不能对其他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

③第三人称的叙事者不参与情节,也就是说不在故事中充当任何一种角色,他只是故事的局外人、旁观者,他只是客观地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叙事者可以在叙述中插进自己对人物情节的解释和褒贬,也可以把褒贬隐含在情节结构和各种隐喻象征之中,让读者去做判断。

④第三人称叙事,叙事者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和无处不在,时空可以自由翱翔,可以描述任何隐秘的角落,然而这种叙事的灵活程度也必须付出代价,倘若不小心翼翼地把握真实性原则,就很容易被指为偏离真实的主观任意编造。小说创造的世界固然是虚构的,是一种幻象,但作为小说就必须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是真的,让读者暂时离开现实红尘踏入小说世界。

⑤在作者、故事和读者的关系中,作者可以不隐蔽自己,在叙述中出头露面进行解释和评论,使读者在接受故事的同时始终感到有一个讲述者的存在。这是主观叙述。另外的一种方式是作者把自己隐蔽起来,将故事按照生活实际发生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接受故事的时候忘记了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这是客观叙述。

⑥叙述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作者叙述的方式,并非说客观叙述就意味着作者对他描叙的人物和情节抱着一种超然于是非之外的客观态度。任何一部小说都是有倾向性的,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叙述中渗透着自己的美学评价,客观叙述只不过将自己的评价隐藏在情节结构和隐喻象征中,让读者通过情节自己去领悟而已。

⑦主观叙述是古代白话小说常见的叙事方式,叙事者在讲述前后往往都有开场白和收场语,在主要故事的叙述中常常中断情节插入叙事者的诠释或评论,作者在这个时候直接与读者对话。

⑧客观叙述的叙事者无论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都决不中断情节站出来说话,故事就像实际生活那样一幕一幕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感觉有一个叙事者横亘在他与故事之间。

⑨小说叙述故事还有视角的问题。人物内心活动看不到,只能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和某个隐喻象征的画面来表现;抽象的东西,如人的品质、思想,某个事物的意义等等,只能通过具象的画面来表现。作品某个人物的性格品德和内心活动,是作品中其他人物不能看到和知晓的,作者却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很随便地就揭示了出来,这就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可以把真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知道的东西讲述出来,作者的确方便和自由,然而却带来是否可信的问题。

⑩限知视角更接近电影镜头,它的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叙事者放弃全知的权利,只是通过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叙事者不断变换由小说人物承担的观察主体,来达到全方位多侧面的描叙。叙事者不能自由进入处在被观察地位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作为观察主体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却可以披露无遗。

3.第①段画线句是对“客观的叙述”特点的揭示,根据画线句,在横线上写出“主观的叙述”的特点。(3分)

4.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便于作家全方位描述人物,无论怎样都能永葆真实。

B.客观叙述,即作者对所写人物抱着完全超然物外的客观态度,可保公正。

C.全知视角的作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便于作者自由表述,但可信性存疑。

D.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品质很难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或具象的画面来表现。

5.根据本文提供的叙事知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对指定情节进行评述。(4分)

【案例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林黛玉窗外听见怡红院内宝因史湘云说“经济”一事与史湘云险些“翻脸”,观察主体是林黛玉。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恐致劳怯之症。”我为的能;为我知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点评1】这段文字以林黛为观察主体可以理解为以林黛玉的口吻进行①人称叙述,这种叙事,可以自由表白心迹,但不可以②。

【案例2】《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自苏州来到京城,运河上岸,一路都是林黛玉眼中所见,宁国府、荣国府的豪门气象,进门以后,如何下轿,众人如何服侍,正房大院如何,都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叙的。接着写亲戚见面,观察主体仍是林黛玉。记叙中含有黛玉的品评。行文往下,观察主体又转移到众人身上,“众人览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点评2】以上属③视角叙述。这种视角也可以不断变换观察主体,好处是④。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6-9题。(14分)

离别

邬峭峰

①我有个弱项,害怕离别。明知那种难过总会淡去,却依然害怕。四五岁时,和邻居家的客人,一个远道而来的小女孩告别后,居然会抑郁多日。1967年,随母亲在农村的干校过暑假,她要出差,只得放我独自过一周。这让七岁的我乐疯了,就为无人管束的自由七日。那是记忆中,唯一暖色调的离别。

②1985年,我将一人上路,出发去天山南麓工作。出发前一晚,我从住处特地去父母家道别,还和家人喝了酒。父亲做了几点嘱咐。我与父亲商定,不需要任何人送行,包括他。第二天,火车是清早六点多发车。我背负行囊,在“上海火车站”几个红色大字下,排队由室外走入室内时,瞥见父亲在几十米开外一个幽暗处,抽烟看着我。他吸口烟,脸部就被烟头带红一下。父亲的出现,让人不知所措。我没去回应,不太情愿风萧萧兮的壮士感,一下被离别的愁肠缠绕。此外,我若向父亲跑去,他应该既巴不得,又很尴尬。我刚打算向他挥手致意,又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走了几步,我还是回头去看了,他已被人流淹没。

③列车呼啸向北,我在往事回溯。父亲性烈,说话永远动用最重的分量,每个无趣结局,都在意料之中。我从小不太愿和他交流,就为躲过难以抗击的语言压迫。待我的智力及骨骼逐渐成人化,唇间茸毛一如黑色战旗飘荡,父子开始形成各自的气场。毕竟有基因组纽带相缠,父子间的识破,相对不难。台面之上,子为尊卑有序而收敛,父因血亲之爱而宽宥。然而,父子这种男性关系里的对手感。注定要在血缘以外,搭建某种存在形式。至此,我们双方的出招,隐约像两个帮派的大佬,比以前要考究,以免被对方轻蔑。

④规避和父亲这类性格的男人对话,他完全明白其中的原因。他刚烈于外,我执拗在内:硬碰硬的下场,是大家都留有撞痕。自我有记忆,父亲就强势。少年后,我向父亲的挑衅,始于一些试探,伸缩灵活,步步为营。父亲年事渐高,暴烈的曲线是下滑的。

⑤仰躺在列车中铺,眼前有一个画面。那是大学毕业后,我从家里搬出去住,要带走一只老旧的三人沙发。那只沙发死沉,我一上手似有不祥之感。我和父亲各抬一头,在托举上一辆皮卡的当口,在二十分之一秒之内,父亲和我的臂力都绷不住了。先松脱手的那个人,手脚会下意识联动,一跳而避过被砸。而后松手者,是力有不逮而不自觉滑脱,腿脚常来不及反应。当我们涨红脸都想顶住的那个刹那,沙发的一端,从我的手里脱离,接着便是父亲“啊”了一声,他托不住的沙发那端,砸中他的小腿。疼得他几乎就要破口大骂,但还是选择扑在沙发背上,以扛过最疼的那几秒,他硬是不出声,冷汗直冒。那年父亲五十多岁,还算壮实。相信,在那个二十分之一秒的顽强抬举而就快失手时,保护儿子的本能,让他比我多坚持了那么一瞬。我极为惭愧,恨不得砸到的是我,哪怕砸断我的筋骨。事后看,我应该手头颈肩并用,以殊死之心顶住。我的松懈,就因下意识中,对彼此的怜惜不如父亲坚决。这种事情,在父子之间,不会重复了。这个画面,再次串联起刚刚离别的场景,合着列车行进的节律,放大了伤感。

⑥火车站的这个离别,在此后二十余年中,父子都没有再提起。

⑦还有比时间的列车更快的吗?在它喧嚣的行进中,新生及凋谢高速轮替。若问,此生有什么值得欣慰的,就是把带我来人间的父母,亲手送还生之彼岸。仿如他们翻开了一册书,由我轻轻合上。这对大千世界无足轻重,对一个家庭而言,却有简白而完整之美。

⑧父亲是患肺梗阻去世的,上午还极清醒,下午就走了,护士示意我上前。我托住父亲的下颏,让他的脸在告别尘世之际,定型周正。这有隐喻意味,像是父亲交由儿子来完成雕塑自己的最后一笔。我捂紧父亲的下颏,久久没有松手,感觉到一块肉体由温热变向冰凉。

⑨童年,我睡在父亲身边,他喜欢用一条腿横跨我的身体压住我。我不明白他其中的乐趣,是他想借这个动作,获得男人拥有儿子的一种真切质感?还是他下意识里,想锁住父子必然的失离?此刻,是我和父亲身体的最后触碰。不再像幼时,以为父亲就是一匹马,会永远在你的视线里,让你骑在他的身上,无数次任意上下。

⑩送别父亲,充满歉疚。那些因失度、自我、僵直、小器、不妥协,造成对父亲的伤会永远在你的视线里,让你骑在他的身上,无数次任意上下。害,已无法弥补。忽然明白,不要以为他是你父亲,他就那么容易消化你的不敬。恰恰相反,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在乎的,很可能就是自己儿子的评判,包括那些散见于日常的、以态度为语言的评判。成年男人在受到批评时,常会反过来贬低对方,以寻获平衡。但是,他们唯独不舍得,将这一手段用在自己儿子头上。

6.分析第②段“我”“突然决定径直朝里走”的心理活动。(3分)

7.分析第⑤段“放大了伤感”的原因。(3分)

8.以第③段或第⑧段为例,赏析本文情感表达上“节制、含蓄”的特点。(4分)

9.文章以“离别”为题写父子关系,如果将标题改为“我和父亲”是否更合适,为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0-11题。(6分)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韩愈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0.对上面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首诗以“蒲”自比,,以“鱼”比“君”,抒发夫妇离别之情。

B.第二首诗说蒲草常居水中,而浮萍漂泊无定,比喻夫妇不能相守。

C.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

D首诗巧用比兴,语言浅近而意韵深远,有汉魏六朝乐府之古风。

11.三首诗都是韩愈寄赠妻子的作品,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拟写妻子思念自己,1套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四)阅读下面三篇短文,完成第12-17题。(20分)

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①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槐死。今所乘者不然,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岳飞论良马》)

[注]①介:披甲。②褫:解脱。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汉]疏广《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义,设为①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⑨,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注]①设为:宣称。②毕:完毕,终了;这里指已经做过某事的情况。③訾(zī):资。钟:古代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力裕而不求逞( ) (2)高宗称善( )

13.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足以共衣食()

A.共同B.通“供”,供给C.通“恭”,恭敬D.合计

(2)吾既亡以教化子孙( )

A.死亡B.流亡C.通“无” D.通“忘”

14.将《请以赐金买田宅对》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

15.对《岳飞论良马》篇中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B.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C.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D.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16.比较三篇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原文材料

说理方式

《岳飞论良马》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请以赐金买田宅对》

直接论证

《战国策·齐人讥田骈不仕》

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

17.第一、第三两篇文章皆含讽喻之义,试分析之。(5分)

写作40分

18.写作。

有人说,要有朋友,一定要学会忍让;

有人说,处处忍让,会导致失去朋友。

请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自定文体;(3)不少于800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gaoyi/5650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