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高一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质量调研(202306)

一、积累应用(16分)

1按要求填空。(6分,每空1分)

(1)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作者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栏杆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7分)

(1)百姓皆以王为( ) (2)天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

(3)夫人之力不及此(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

(5)闻大王有意督之 ( )(6)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

(7)成之 ( )

3.(3分)《红楼梦》下列回目中概括的情节均关联了两位人物,错误的一项是( )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与英莲 B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与金钏

C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贾琏与平儿 D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与黛玉

二、阅读(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11分)

代入感:弹幕文化里的《红楼梦》

①“这节目是单给我一个人看,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别的姑娘都看过了,这次是专放给姑娘看的。”“早知她来,我就不来了。”“什么臭男人看过的,也拿来给我看。”大多数《红楼梦》弹幕视频之下,都罗列着这样一套来自不同网友、高度套路化的留言。熟悉原作的人一眼看出,第一个留言者有意将自己带入林妹妹角色,其后的应答者则你一言我一语隔空呼应,将红楼语境延续下去。尽管只是互联网上寻常的小小片段,这段留言却营造出作为弹幕网站主流用户的“后浪”们心领神会的氛围,即一个以“代入感”支撑的世界。

②网络虚拟空间就是“太虚幻境”,其中没有肉身凡体的真实自我,只有我们代入的角色。在以宝玉的眼睛看世界,以钗黛的心境体验和回应的过程中,网民们对《红楼梦》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细腻的人物情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烈的感受力。虽然对话带有几分调侃和戏谑,但代入感和参与性,无疑是互联网在文字和形象之外,为理解和认识《红楼梦》所提供的更清晰可感的途径。

③代入感是文艺作品以独特形象激发受众心灵共振的能力。当我们看到黛玉焚稿或晴雯撕扇时,随同角色一颦一笑时悲时喜,就是代入感在发挥作用。红楼女儿美丽多情,自然成为众多女性争相代入的理想对象,但令人意外的是,那些“手撕”“骂人”类视频,无论在弹幕量还是观看人气上,都丝毫不亚于前者。在王熙凤骂人的视频中,那高亢尖利的声调、连珠炮似的话语、雅俗不忌的比喻以及骂人的口才、气势和生动性,都引发网民极大的兴趣,满屏纷繁而来的“祖安二奶奶”“祖安文曲星”“真爽快”“无能狂怒”之类弹幕,也许正是代入者们给出的答案:所谓“代入”,不仅指人们将自己替换为主人公,也指将现实生活境况投射为故事冲突,从而感同身受的过程。人们跟着琏二奶奶破口大骂,就是以想象中的暴力安抚和平息现实的不满。平日由于身份、职务、性格因素甚至表达技巧等,人们不得不将许多不满和委屈憋在心里;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希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主导地位滔滔不绝的人,是颜值高、能力强、口才佳且永远在吵架时永远占据上风的人。

④当然,代入感并非总集中在负面的冲天怨气上,它也可以是温情脉脉、甜蜜动人的陪伴。《白噪音!在潇湘馆学习是什么体验》以黛玉“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感叹开头,其后60分钟的长度里,自始至终只有一扇绿竹掩映的窗户画面和单纯的白噪音。虽然单一画面在有些人看来很枯燥,但弹幕却十分有趣,有人说自己“一边做红楼梦作业一边听这个”,有人高呼“妹妹,我来了”……仿佛宝黛真的就是隔壁班共读的同窗。

⑤在以看视频写点评为基本功能的弹幕网站中,原作只是参考的背景和理解的基础,拆解原作,叠加弹幕、重新创作才是其核心内容和独特的生产形式。发弹幕时,人们与无数匿名者一起,针对同一画面表达观感。虽然肉身缺席,但意见以弹幕为形式,以画面为媒介,营造出虚拟在场的共同观看空间。对于这个空间,我们可以借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来考量。哈贝马斯曾通过人们在咖啡馆、沙龙等“公共空间”的言论方式,探讨介于日常生活领域和国家权力领域之间的公共领域对意见生成的作用。他的研究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广泛借用和延伸,“论坛”“微博”等都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网络“公共空间”。但“论坛”条目次序受版主控制,并未完全摆脱议程设置;“微博”则突出信息集散特征,热点转换快,缺乏对特定事件持续探讨的机制。与二者相比,网络弹幕带有更鲜明的公共性。首先,来自不同发送主体且页面不留名的弹幕,比一般网络场所更具匿名性,身份和阶层更难发挥作用。其次,在空间场域方面,弹幕作品既具备确定主题,又因发送者观点和角度的差异而呈现丰富异质性。当然,在以娱乐为目的的弹幕中,我们很难找到民主机制的生成途径,但巧妙的语言和恰当的时机、醒目的色彩,却总能从密密麻麻的弹幕中脱颖而出,构成屏幕上的意见领袖并引起跟风。

⑥弹幕视频通过代入形成情感共振,将分散的网民聚集在以《红楼梦》为中心的趣缘群体之内,通过代骂、陪读等方式,为人们提供情绪的出口、情感的慰藉和理性思维的交流渠道。虽然大多弹幕视频是短小的一家之言,在篇幅、制作、原创性甚至持久度方面,都完全无法与印刷品或影视剧相提并论,但这种以纷繁微话语介入“红楼梦”大主题的方式,无疑在宏观大叙事之外,提供了更加生动多元的向度。

4第①段加点词“套路化”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2分)

A以代入感为支撑才能理解大多数《红楼梦》的弹幕视频。

B用枯燥的单一画面,也能起到温情脉脉的动人陪伴作用。

C相比较于论坛、微博等,弹幕才是真正的网络公共空间。

D弹幕发展方向应在篇幅、制作、原创性、持久度等方面。

6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网络弹幕具有“公共空间”特征的?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7(3分)某校高二年级准备开展《红楼梦》短视频创作比赛,每班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进行创作,以同学观看短视频中发布弹幕的数量与质量为重要评判标准,作为主创人员,请介绍你所选择的场景及其理由。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8—10题。(6分)

点绛唇·饯春

(清)王鹏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注】榆钱:即榆荚。榆树花后结实,垂垂成串,俗称榆钱。

8. 对这首词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送别B. 怀古C. 咏怀D. 咏物

9. 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以榆钱零落形容为花钱,构思巧妙。

B. 抛尽榆钱难买春光,极言春光宝贵。

C. 春天本不能言,“无语”更添愁思。

D. “春去能来”对惜春之人极尽宽慰

10. 赏析结尾画线句的景物描写。(3分)

(三)阅读语段,完成第11—18题。(19分)

①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圜观察支使。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②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镇人,镇人信之。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据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圜言不欺。

③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④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圜选辟才俊,抑绝侥倬,公私给足,天下便之。

⑤故时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重诲尝过圜,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圜不与,由是二人益相恶。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

⑥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遣人矫制杀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愍帝即位,赠圜太傅。(选自《新五代史•任圜传》,有改动)

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辨释谗( )(2) 其后嗣昭与庄宗有( )

1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圜数以祸福镇人( )

A.明白、懂得B.告诉C.诏令D.理解

(2) 深彭( )

A.攀附B.恩德,恩惠 C.心意,信念 D.感激

13.文章②段体现了任圜很强的说服力,请加以分析。(3分)

1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

15.把第⑤段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

16.全文展现了任圜的哪些性格特征?请依据原文分条加以概述。(4分)

(四)阅读语段,完成第17—20题。(8分)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①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阙,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而后已。

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口?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17.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也B哉 C耳 D.矣

18.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石介虽非负责议事的官员,但他因上书议事被罢职,体现其正直、刚毅的性格。

B.石介作为主簿品位不高,仍敢于直言进谏,因此被罢免,说明他没有辜负杜中丞的推

荐。

C石介因性格正直、刚明,而上书议事被罢职,恰能说明杜中丞能慧眼识才。

D,石介敢于逾越权贵上书谏言,尽管被罢免,也不能辜负杜中丞的知遇之恩。

19.请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0.本文是欧阳修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书信,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劝说艺术。(3分)

三写作40分

21.作文

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积累应用(16分)

1.按要求填空。(6分,每空1分)

(1)钩心斗角(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4)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2.(7分).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

(1)吝惜、舍不得(2)憎恨(3)没有(4)道歉(5)责备

(6)因此(7)认为正确

3.(3分)C

二、阅读(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11分)

4(2分)指将自己代入某种角色,模仿其说话方式、语气等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5(2分)B

6(4分)首先指出网友的意见以弹幕为形式,以画面为媒介,营造出虚拟在场的共同观看空间;然后借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进而指出“论坛”“微博”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公共空间”;接着通过与论坛、微博的对比,指出弹幕带有更鲜明的公共性;最后说明虽然弹幕中找不到民主机制的生成途径,但总有弹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意见领袖并引起跟风。

7(3分)示例一:选择“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场景:史湘云喝醉了酒在一块山子石上睡着了,芍药花落得满身满脸。理由:①画面美丽。②史湘云性格豪爽讨喜,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
示例二:选择“抄检大观园”:王善宝家的挑唆抄检大观园,仗着是邢夫人的人,翻检探春身上,被探春打了一巴掌。理由:探春打王善宝家的很解气,能够让人将自己替换成主人公贾探春,并将现实生活境况投射为故事冲突,从而以想象中的暴力安抚和平息现实的不满。
示例三:选择“宝黛共读西厢”的场景:宝玉在桃花树下读《会真记》,黛玉走来,俩人共读《西厢》。理由:画面虽然安静,但却能给人温情的陪伴。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0题(6分)

8(1分)C9.(2分) D

10(3分)词人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也可以写借景抒情手法)看到近处暮色苍茫下的长亭,远处无数凌乱的山峦,耳畔又传来杜鹃凄苦的鸣叫声,(也可以分析意象,如长亭送别、杜鹃啼血等)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画面,(也可以写意境)渲染了词人惆怅悲苦的愁绪。以景结情,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6题(19分)

11.(2分)(1)构:挑拨离间/诬陷/说坏话、构陷、陷害(2)隙:隔阂、嫌怨

12.(2分)(1) B(2) D

13.文章②段体现了任圜很强的说服力,请加以分析。(3分)

任圜先讲明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明处球投降减轻处罚的依据(1分);接着讲你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自己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也难以逃脱处罚,这样说表明他不欺骗对方,更容易让对方相信(1分);再从坚持反抗只会坐以待毙的结局与投降结果的不确定性上(降伏将等待命运的安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投降比反抗更有利的结论(1分);说理严密,(或者说理从对方设身处地出发或实事求是不欺骗对方出发或者态度诚恳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分)。(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解析】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分析论证思路,主要分析原文第②段中任圜劝说处球的话语中蕴含的逻辑辩证思想。原文句意为为“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先从法令角度讲明依据)。(主动投降更会掌握主动权)然而像现在这样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到自己处于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你也难以逃脱处罚(实事求是地讲不欺骗对方或者态度诚恳)。然而坐以待毙,何如降伏等待命运的安排?

1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

15.把第⑤段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

安重诲上奏请求从内库出具(给券),任圜凭借旧例与安重诲争辩,没有成功,于是同安重诲在明帝跟前辩论,任圜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16.全文展现了任圜的哪些性格特征?请依据原文分条加以概述。(4分)

①任圜为人明敏,善于谋划。在李嗣昭危难之际,任圜劝他一心坚守,因此受到庄宗高度赞赏;后又奉使往来于李嗣昭和庄宗之间,化解两人矛盾。

②重诺守信:讨伐张处球,兵临城下,以利害晓谕镇人,并劝降了张处球,人们称赞他为守信之人。

③任圜任人唯贤,如担任朝廷要职,能够选辟才俊;

④刚直不阿:对不合礼法之事,能够据理力争,如在使臣给券问题上,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严辞争辩。

⑤看淡生死,坦然处世。在与安重诲交恶后,深感不安,为避祸离开朝廷退于磁州;在安重诲构陷并假托君命置他于死地时,任圜能坦然受命。(每点1分,给满4分为止)

(五)

17.B(1分)

18.D(原文是“没有辜负知遇之恩”,并非“也不能辜负知遇之恩”)(2分)

19.(2分)本段列举赵中令不畏避天子、坚持推荐的例子,(1分)表明推荐官员当确切了解,明辨是非,不应中途废止。(1分)承接前文石介因直言上书被罢免事实,引出下文举荐官员不应迎合天子好恶、附和他人评价,坚持己见,方能取信于人的议论(1分)。

(评分说明:内容概括1分,意图1分,结构1分,给满2分为止)

20.(3分)欧阳修站在维护杜中丞的角度,设身处地劝说他对石介罢官施以援手,(1分)首先指出石介勇于谏言,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1分);继而援引赵普不畏皇权、反复举荐的例子,表明举荐当坚持立场不动摇,或明辨是非,再作决定;(1分)进而强调御史中丞的当坚持方正的立场,不随君臣态度而随意摇摆,方能取信于君;(1分)最后指出罢免石介可能导致的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1分)劝说全面周翔,从个人声誉、官场处境、职分等多角度入手,说理透辟,有理有据(1分)直陈利弊,在不急不躁的叙议中透出步步紧逼的气势。(1分)

(评分标准:劝说的理由概括1点1分,不超过3分;劝说艺术的分析1点1分,对方立场1分,多角度1分,直陈利弊,不急不缓,步步紧逼1分,给满3分为止。)

参考译文1:

任圜是京兆三原人。为人聪明机敏,善于言谈辩论,有美好的仪容举止。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征召任圜任观察支使。梁兵包围了潞州,过了一年,晋王去世,来救援潞州的晋军都撤兵了。李嗣昭非常危险,他向任圜询问去留之计,任圜劝他坚守潞州等待援兵,不可有不忠之心。不久庄宗攻破梁兵的营垒,听说了任圜为李嗣昭谋划守城的计策,非常赞许他,任寰因此更加出名。后来李嗣昭与庄宗产生了矛盾,任圜多次带着使命往来,为李嗣昭解释所受到的诬陷,李嗣昭最后免于招致灾祸,这都是任圜之力。

张文礼杀了王镕,庄宗派李嗣昭去讨伐张文礼。李嗣昭战死,任圜代理掌管他的军队,号令非常严明。不久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等人关闭城门坚守城池,城攻不下来,任圜多次把祸福告诉镇州人,镇州百姓相信任圜的话。任圜来到城下,张处球登上城墙对任圜呼喊:“城中的兵员和粮食都没有了,但是这么长时间抗拒君王的军队,如果我自愿服罪投案自由,就是怕无法弥补罪责,希望您可怜我,为我指一条生路。”任圜告诉他:“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然而像现在这样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到自己处于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你也难以逃脱处罚。然而坐以待毙,何如降伏等待命运的安排?”处球流着眼泪说:“您说的对啊!”于是派人送出求降信,人们都称赞任圜的话没有骗人。

第二年,郭崇韬兼成德军节度使,改任任圜为行军司马。任圜与郭崇韬一向关系很好,又是郭崇韬的司马,崇韬于是把镇州的事务委托给他,可是任圜行事多与崇韬相违背。当初,任圜的推官张彭为人阴险且贪污,后来事情被察觉。张彭全部把贪污的公款献给了郭崇韬,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从此跟任圜有隔阂。

明帝赞许他平叛康延孝的功劳,授任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代理三司,(任圜)选拔征召才俊,遏制杜绝侥幸之人,公私给养充足,天下(有文才的人)因他得到便利。

旧时使臣出使四方,都是户部提供配给券,安重诲上奏请求从内库出具,任圜凭借旧例与他争辩,没有成功,于是同安重诲在明帝跟前辩论,任圜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然而使臣配给券最终从内库出,任圜更加愤懑沮丧。安重诲曾经拜访任圜,任圜让歌妓出演,(歌妓)擅长唱歌且有姿色,安重诲想占有她,任圜不给,因此二人更加彼此憎恨。任圜感到不安,于是请求退休,退居在磁州。

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安重诲污蔑任园与朱守殷合谋,派人假传君命杀他。任圜安然接受君命,与同族人欢饮而死。愍帝即位,追赠任圜为太傅。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恭敬地请您明察。

三、作文(40分)

21.作文

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解】材料以分号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前一分句的“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和后一分句的“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构成预想和实际的落差。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落差产生的原因,分析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多方面因素,从中呈现对“‘最优’的选择”的认识。

⑴“最优”包含了“最好”的意思,但又不能简单等同于“最好”“最佳”。“最优的选择”可以是在特定条件下,依从一定的准则,综合平衡各种要素而形成的,或最有效、或最合理、或最适合、或最具可操作性的选择。

⑵做出“最优的选择”,取决于对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如:选择主体的能力倾向、价值取向、情绪性格;选择客体本身的复杂程度及其所处的环境因素;选择结果所指向的不同受益对象等。

⑶“最优的选择”涉及权衡、比较、判断、取舍,涉及对标准的认定、对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且大概率会)是发展的、变化的。

对以上这些方面问题的思考论述,都会关系到文章表达的清晰性、合理性、透辟性。

⑷“日常生活中”提示了论证的取例范围

⑸可进一步生发的思考:既然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做出最优的选择,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追求最优的选择?

【样卷】“最优”选择之我见(一类中)

①学生面对高考“小三门”选择,成年人针对就业岗位,通常倾向于要先三思后抉择,为的是把握“最优”选择。然而,事后回看或在他人眼中,这些选择或许并非“最优”。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②从倾向于做“最优”选择入手,或许可以帮助理解人与选择的关系,进而分析“最优”之悖论。首先,倾向于“最优”,根植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底层需求。正如经济家中“理性人模型”所揭示的,在有范围的选项与抉择的自由兼具时,人会发挥趋利避害的能动性,以求得“最优”便收益最丰。此外,选择之于人生,就如石板之中路径,无处不在且塑造不止。熊培云曾说:“人正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追求“最优”选择,在此意义上,则代表了人重视选择,希冀更好人生与自我的心理。

③不过,现实是骨感的。有诸多因素阻碍我们真正做出最优的选择。首当其冲,认知的局限是难以完全克服的壁障。“最优”的选择离不开综合考察客观要素,从物理规律到时代特征,只有把握完整信息群,进而再用理性加工统摄分析,方能得出最有利的选择。毕竟人非计算机,既无法获取储存海量信息,更不能严密计算利弊,故而在客观条件上便受到束缚,与“最优”无缘。

④此外,人主观上对选择的判断亦有影响。经济学中有“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意指当我们择取某一个选项时,其余选择的机会便被放弃。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忽视潜在的机会成本,仅着眼于可供表面上抉择的选择。孰不知,“最优”的一条路径仍蒙着一层面纱,未被我们察觉。

⑤不仅如此,正如韩炳哲指出的,当下的人们倾向于“绝对的当下”这一时态,这导致我们做选择时的视野窄化、短浅。“最优”我们自认为或许只用对当下或可预见的未来时有用,而却忽视真正可谓“最优”的选择。则可以草蛇灰线,为陆续不断的“更优”选择打下基础。国家的经济战略也正是立足历史长河,兼顾未来趋势,而具有其优越性和指导意义。

⑥分析了这些“最优”之不可得,难道我们就真的只好接受选择最优解与人类无缘的无奈了吗?绝非如此。正如博弈论奠基人纳什所言,理性立足于所能掌握的信息,用客观方法分析权衡,得出的选择便是人类运用大脑的“最优”选择,也即“无可惧悔”的智慧之择。如此,我们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力所能及的“最优”铺就专属自己的“最优”人生路。

⑦其实,“最优”的判断标准何在,并无定论。彼之蜜糖,我之毒药。君王的大政,于百姓或许远非“最优”。也正因此,我们亦更坚定自己的理性审视与道德律令,向“最优”选择进发,不做朱光潜先生笔下的“熊掌和鱼都想兼得”的徘徊者。

⑧“最优”选择何在?尽志无悔,问心无愧,以头脑与理性,铸自我选择之路。

落子无悔,精神至上(一类下)

①购物时追求商品的最高“性价比”,工作时追求投入最少、回报最高的“捷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许多时候,我们未必做了最优选择。这是我们见惯的常态,亦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指导。

②学者塞缪尔曾提出:“人人都具有成为他人的天然欲望。”对当下的不满足性点燃了对于生活的美好预期,我们总倾向于最优项的选择使我们的生活偏向更美好完满的天平那侧,因而其行为本身,背后是人性本身的合理性。

③然而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选择最优解。退一步言,衡量是否“最优”的标准何在?若将其目的落于提升个人生活福祉,购物、工作这样的生活活动便有一把客观理性的衡量所谓“效益最大化”,但更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非非黑即白,也并不是在做出一项选择时切断了其它所有可能性,这并非简单的“各有千秋”,而是在人生中举足轻重的生活选择。

④当我们为更贴近真实世界而卸载社交、新闻软件,当我们为人生重大关口上的选择担心自己一望而知的未来,我们何尝不曾犹豫过貌似的“最优解”?当我们认为“人生有无限可能 ”是假象,我们终究只能走一条道路时,我们才真实将路走窄了。所谓“最优”的选择并不应框限你的人生,而是人自主选择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⑤回归于其标准问题,选择是否“最优”如何评判?我的答案是:选择的标准应由自己谱写。当我们心中坚守自我之主体性,对生活与选择葆有自己的思考,那么我们便服之于世事浮沉中不负初心的底气,有了对于选择不后悔、不遗憾的决心与能力。

⑥林语堂曾言:“人就是一团矛盾,但我以为自我矛盾为乐。”自我与世界的不同“最优”标准常常是选择时痛苦的本源。当达尔文乘轮船探寻物种起源,当斯宾诺莎以打磨镜片维系哲学研究,他们做了世俗看来大胆荒唐的决定,但于其自身却有其最大的意义。当达尔文真正推究出自然进化的规律,当托尔斯泰于沙俄黑暗中发出振聋发聩的感召,世人才知晓所谓选择之“优”,不仅之于其个体,更之于世界。

⑦菜根谭有言:“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坝止。”当我们将一时得失置于脑后,而保留自我人格之判断,选择便仅是选择,是之于个体的唯一与最优。我想如此也可使你我不囿于数数然于世,而葆有自我本心之追求。

⑧愿你我之选择皆落子无悔,精神至上。

让“最优”留下余地(一类下)

①日常生活中,人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又未必实现“最优”。“最优”固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然而,适当让“最优”留下余地,我们会有更大空间、更多契机追寻“最优”之外的无限可能。

②谈有“最优”,其本质与衡量标准是关键。“最优”是我们通过逻辑判断之后,结合当下时机与境遇,能力与精力,经价值判断后得出的效益最高的选择。其衡量标准折射出个体的价值观,往往包含收益、效率、可行性等等。根据一些社会研究,满足所有个体的最小自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寻找“最优”时往往权衡利弊,包括个人利弊与社会得失,多角度思考共同作用,最终得出“最优”。

③人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本质是对主观认定的效益的追寻,且这种效益经多角度权量,并非单一化。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出了“最优”的选择,除去能力,精力等局限因素外,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希望“最优”能留下余地——满足我们对更为主观的价值追寻的渴望,如情感价值意愿选择等等。屈原自沉汨罗江,苏格拉底赴死——很多人认为他们所做的并非“最优”的选择,然而他们在“最优”留下的余地中找寻到了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寄托,并为后世留下了“最优”之外更为令人动容的东西。

④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而言,让“最优”留下余地,是我们对“最优”牢笼之外可能性与多元性的向往。如果人人都执行“最优”下的命令,囿于“最优”的枷锁,那样一来,社会将单一化,我们之所见,又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最优”,它是一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东西:有之,我们将用合理的方式收割最大的效益;无之,我们将探求可能性,实现更为多元的东西。

⑤我们并不能否认“最优”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让“最优”留下余地的意义。我们所需要的,最“最优”与“最优”之外的自然多元这两者的平衡,勿被“最优”所异化分裂,也勿彻底抛弃“最优”,在相反的道路上与之背道而驰,一头栽进脱离逻辑的淤泥,撞向二者失衡的南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控制好“余地”之度,为事态及个人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弹性的空间。

⑥另外,考虑到情感、意愿,考虑到多元化、可能性,考虑到绝对“最优”之局限性的选择,看上去是“最优”的不二之选。然而这种“最优”实际上很难存在,是过于广义的“最优”,探讨的意义度不大。

⑦综上,让“最优”留下余地吧,追寻“最优”与其之外空间的平衡,塑造更独特的价值,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最优选择之思(一类下)

①在生活中,人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选择,但大多数开发部下,人们未必做了“最优”选择。为何会有此类现象呢?

②首先,不妨先对“最优”选择进行解释。“选择”顾名思义,是在多个方案、途径中进行取舍,最终择一保留。可何为“最优”?在经济学领域中,有“理性经济人”概念,此类模型可在理性情况下,对价格、数量等进行比较,选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保证“理性最优”。可对于感性的价值判断,却没有公共的标准,因为“最优”的判断是基于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观念中的“最优”都不同,因人而异。

③可为何人们会做出最优选择?这个答案显而易见。通过“最优”选择,人们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高效而于己有益。但选择必然意味着失去。如庄周在江边钓鱼,拒绝了君王邀请入世的请求;而姜太公在江边钓鱼,愿者入钩,接受了入世的邀请。二者情境类似,虽选择不同,但却做出了对于自己的最优选择。庄周守住了精神上的自由,而姜太公则实现了建功立业之梦,都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优选择后实现了人生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④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未必做了“最优”选择。原因之一是自身的短视与认知的局限性,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最优选择,亦或是无法分辨出最优选择。其二,由于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十年前的最优选择,未必是当下的最优选择,我们可能会说要“当初早知道就好了”,这也仅仅是马后炮,事物发展导致最优选择变化是必然的。其三,则是视角的原因,我们可能没做他人眼中的最优选择,却做了自我眼中的最优选择。如当初世人偏爱瘦体字,而书法大师颜真卿坚守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字体,并未随从世俗,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为后人所敬佩,做出了最优选择。多年前考上清华却以卖猪肉为生的男孩,也突破了世俗眼中的“最优”选择,坚守自我而成功。

⑤所以当下面对诸多选择,我们应如何做呢?首先,我们要提升认知与能力避免短视;其次,我们要接受最优选择的时效性,不可囿于完美主义当中而止步不前,以乐观的心态来接受最优选择的变化;最后,人们只需坚守自己所认为的最优选择,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只要建立在选择合理的基础之上。

⑥倘使再进一步,或许人们没有必要做出“最优”选择。人们只需做出较优选择。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实践与反思中,人们可对选择进行优化与改正,与时代共进步避免了时代变化导致选择的性价比降低,进而使“较优”选择变为更为长久的“最优”选择。

⑦不惧选择,坚守自我,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选择,拥有丰富美好的明天。

愿留清白在人间(一类下)

①生活中,我们总是倾向于最优选择,可结果并未如我们所愿。

②“最优”选择指人基于已有的条件与要素,通过比较、整合、辨析来达到最大效益结果的选择。

③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最优”选择呢?首先,任何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不免或多或少地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窘境,无法从全局的视野出发,精确、清晰地做出判断,从而或自发、或盲目地追寻短时效益,忽略长远效益,等回神来已是空回首,只有后悔不迭了。再者,退一步讲,就算我们能从全局出发,但缺少对事物动态发展的预测与实践,单凭理性支撑,别说“最优”甚至很可能落于拙劣之流了,正如萨特所说:“通过地狱的路往往是由向往天堂的愿望铺就的。”此言得之。最后,有时我们极力去追求最优,有时却适得其反,如潭中捞月般越来越背离最优。当我们追求各方信息,期冀缩小信息差使选择趋向最优时,过量的条件与信息可能会阻碍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所知,“果断”被拖累,人变得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更有甚者,过度选择的内耗消磨了人全部的执行力与判断力,最后便草草选择了事,又遑论“最优”!

④我认为,我们不应好高骛远,追求最优之至,反而得不偿失。对于选择要素的筛选,不妨先对他们抱以成见,再于实践中推翻自己、修正自己,将所有选择的可能性置于同一生存场中激烈竞争,留下最适应者,这才是帮助选择“最优”的强大助力。

⑤然而,何为“最优”?如若“优”只是趋利避害的实用工具,那么个体之“优”又如何不能成为集体之祸呢?“优”若只是满足小我,只为一己之私,其“优”在何处?

⑥诚然,世上不乏有能将个体之最优与集体、社会之最优结合到一起的选择。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然而,这又成了多少文人躲避战乱,以己之“穷”,天下之“穷”,因而不愿匡扶社稷的托词?正如王粲于高楼之上所吟诵的“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穷”如何不能兼济天下?当我们被世俗的污浊与条条框框所限制、所腐化,像商人一样计算着我的选择之“优”,对于社会之“优”我们却忘了。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使万物为我所用,去实现青年时的梦想,老年时的伏骥之志,而非碌碌于对万物的追逐,正如萨特所说:“你只能是你自己,除此以外,你什么都不是。”对自我选择的诚实,出于本心,无论“优”与“不优”,都是个人与社会最大的幸福。

⑦任他千般风雨,我只愿留清白在人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gaoyi/5650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