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为本,科技致用
吉水中学高一万里(26)班周宸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我们身处的时代无疑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答案的速度和便捷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少。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将变得更为深入,越来越多深层次的问题正有待人们去探索,去解决。这是科技永远解决不了的。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科技固然有沧海桑田梯山探月之伟力,但归根结底,人才是形式科技的统领,人文不可或缺,他凝聚人心,他明确的发展方向,他行使制度保障,相对硬核力量源泉的科技,人文是个人乃至国家民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根基,所谓人文为本,科技致用,便是要有健全有力的双臂,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纷至沓来的问题,行稳致远,阔步向前。
科技和人文的双导航,才能带领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问题,引领国家民族的发展。譬如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途中,不能仅依靠科技硬实力,必须夯实以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坦赞铁路的中非友谊,红海靖寇的仗义亮剑,天宫空间站携手列国的开诚分享,国际危机中力挽狂澜的领袖担当——处处都是科技与人文的双剑合璧,藉此徕民于四海,筑盟于八荒。
科技和人文的双保险,才能助力企业解决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问题,让其成功发展,任务核心技术的卓越,企业必湮灭于人潮汹涌之中,而只有核心技术却忽视对问题的思考,要么人心涣散,要么不欢而散,势必举步维艰。大家耳熟能详的华为,视技术为生命,每年研发投入绝不下于千亿之巨,但同时极为重视人才制度建设,培养员工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一部煌煌华为基本法,既实现内部价值的统一,也激发了员工的动力,从而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科技和人文的双加持,才能助力我辈青年学子成才之路行稳致远。求学道路上的一个个问题陪伴青年学子一步步成长。理科疲软,会失去数理逻辑、实用技能和广阔的专业就业选择;文科羸弱,会失去语言学的工具,哲学的方法论,历史学的经验,管理学的智慧。刘慈欣一部史诗级巨作《三体》,正是将天文物理科技与文学历史相融合;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正是将现代医学科技和古代文化典籍相贯通,在实现从《肘后备急方》到青蒿素的伟大飞跃。
前贤旧史,历历在目,国朝外邦,途辙昭彰。秉持人文为本,拥有问题意识,科技致用,则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层出不穷之问题,又何惧之有?
利用技术,解决问题
吉水中学高一万里(26)班:夏侯佐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时代让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容易获得问题的答案,近年来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更让我们能越来越快地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许有人会认为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但我觉得不然,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回答问题,但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需要有人回答的,一种是亟待人们解决的。我们的这些新技术能够对人们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但不能自主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标准、原则等对提的问进行回答,问题本身其实已经解决了;而解决问题是在不知道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对事情进行处理的过程。人工智能对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回答问题的过程,因为它是通过一个大语言模型,根据已经接收到的信息对用户进行回应。技术只能回答问题,人才能解决问题。
新问题总是在发展中不断产生。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没有事物会永远处于停滞。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文景之治后汉朝解决了秦末战乱造成社会经济凋敝的问题,如何处理地方豪强,巩固大一统王朝又成了汉朝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沃森和克里克解决了DNA分子结构的问题后,DNA的复制方式又成了等待科学家们探索的问题;解决了创办华坪女高的问题,张桂梅校长又需要解决怎么让山里的女孩子们把书读好、真正改变她们命运的问题;过去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今天,我国经历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落后的问题早已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则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是没有止境的,旧的问题去了,新的问题又来。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技术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们可以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我们要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团结往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光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