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探寻泽州县犁川镇铁南金代题记的历史魅力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盛世安定,物阜民丰。魏巍汤帝庙,在铁南人民及各方信士的共同努力下,重修焕发旧时容光,旧时建筑倾圮者,应修者尽修之;旧时建筑缺憾者,应补者尽补之。于公元2021年农历辛丑年基本竣工。上院殿宇又现雄风,俯卧村中高岗,佑护一方生灵。
2021年某日,在庙内从事修缮工作的工作人员在第二进院内舞楼下歇脚,无意间在柱子上发现有花纹,仔细一看,花纹布满了整个柱面,顺着花纹向上看,隐约中似乎有字迹显现。他用毛刷轻轻刷去表层浮土,几行清晰的楷体文字,莲花龛形的装饰出现在他眼前,“泰和八年(1208年)十二月初八日,愿心施石柱二条。任玘、任元、任顺,石匠人李弁、潘卞。”由于自身经常从事于文物古迹的修缮工作,虽不知道这是什么时代的产物,但直觉告诉他,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文物。遂在收工后,将这一消息告知了铁南村王老师。王老师是犁川镇初级中学校一名资深的教师,在学生中口碑非常好,为犁川当地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王老师对古文化充满兴趣,热衷于收集整理铁南村的历史故事。王老师实地察访了题记,拍照保存,并将照片传给了我。
金泰和八年(1208年)题记泰和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愿心施石柱二条。任玘、任元、任顺,石匠人李弁、潘卞。
看见这张照片,我激动异常,因为这处题刻是在犁川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带有明确纪年的的实物资料。在此之前,在本就保留碑刻和历史遗迹不大丰富的犁川镇,能找到的碑刻中并未有元代及之前的,这处题刻的出现,将犁川有据可考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当时在太原的我恨不得立刻回去看一下这一处题刻。
该题刻位于铁南汤帝庙内第二进院倒坐戏台下,仅有简单的几行笨拙的楷体字,单从书法角度和历史价值角度看,在文物大省山西,这样的题刻价值和存在感并不高,但是对于该村而言,或许是一处历史价值非常大的文物。
前几年曾经去过一次铁南汤帝庙,当时注意到了在院内平躺着的两根粗硕的柱子和这座戏台下的两根柱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四角抹棱、有收分(即上细下粗)。这样特征的柱子满足宋金时期柱子的特征,但是囿于没有发现题记证据,并不能证明该判断,这次发现的题记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两根柱子的年代。
题刻拓片 笔者自制,图片已经过处理
左图:《凤台县续志》(光绪版)中的“上田南”右图:冶底村《董氏家谱》中的“铁南”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湾省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存有一套清代绘制的泽州舆图,其中对铁南的记载也是“铁南”。根据有关学者推测,其绘制时间或为清康熙年间,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关于“田南”变更“铁南”的时间将会更加提前,甚至有可能是两种名称同时存在数百年。在晋城当地方言中“田”与“铁”的发音相似度很高,或许变更有讹传的原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铁南”村周边炼铁的历史很悠久,新时期修建公路,大量开采铁南的矿渣用于筑路也只不过用了不到三成,或许其更名也与此有关。
铁南汤帝庙,又称铁南大庙,位于铁南上村东南部,通过定点粗略估算,占地面积约为1431平方米,一共有两进院落,两个大门。东门门匾:“紫气东来”;西门牌匾:“瑞绕西山”。两个大门做工、以及门匾材质、字体差异较大,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相传该庙宇为两村共同修建,后因矛盾,东西两部分各自修建,互不干涉,因此才出现了门匾材质、字体的差异。同时,根据观察发现,一进院内两侧建筑的构造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汤帝庙最南端为倒坐戏台,两侧为看楼,第二进院南端为倒坐戏台,两侧为东西配殿,最北侧有近半米高的台基,上为悬山顶大殿三间,琉璃瓦布顶,琉璃瓦剪边,兽脊宝珠一应俱全。两侧朵殿灰筒瓦布顶,琉璃瓦剪边。其他殿宇均为普通灰瓦顶,改造痕迹明显。单从文物价值看,其价值并不高,保存状况一般。其原因与历史上办学及各种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碑刻看,除上文中提到新发现的金代题刻外,庙宇内还保留有三通碑刻。其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捐资功德壁碑,其内容为捐资芳名,其中以“任”姓居多;其二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汤王庙碑记》,碑体硕大,碑首为篆文“重修汤王庙碑记”碑身为行楷字体,遒劲有力,章法得体,无奈磨损严重,仅可以识别出个别文字和判断出“乾隆四十四年”。据村内老人回忆,该碑曾在学校内用作乒乓球案,经过学生们多年的使用,石碑上的文字也被抹平,文字涣散不可识别;其三为勒石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重修汤帝庙碑记》,碑首题曰“万善同归”,碑文内容亦如上者,不可识别。
196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拍摄的铁南
由于铁南汤帝庙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以学校的身份存在,因此祭祀活动中断了很久。甚至于修缮之初人们都不清楚庙宇祀奉的主神是谁,两通碑刻的出土,虽然未能提供太多的史料,但是至少可以判断庙宇主神为“汤帝”,该村大庙将“汤帝”作为主神。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汤王庙碑记》碑首
汤祷为致雨,社祭为祈稷,均有祈求风调雨顺的功效,这或许是许多地方的“汤帝庙”成了村中的“大庙”。创建汤王庙祈雨,有专家学者表示可以追溯到唐代末年,阳城析城山的成汤庙,是“商汤祈雨”的本庙,同时是祈雨仪式“获取圣水”的本源地,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封析城山神为“嘉润公”,向世人正式告知桑林祈雨的灵验与权威。
宋代以来,汤帝信仰物化为分布范围极广的汤帝庙建筑群。勒石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的《汤帝行宫碑记》,原碑原镶嵌在析城山汤帝庙西南墙壁之中,其中记录了晋中、晋南、豫北地区84处汤帝庙。因地名变更、和年代久远,很多处汤帝庙已经难觅其踪。其中有一处“温县:南门里梨川社”引起过我的注意,因为犁川镇经常被讹传为“梨川”。所以怀疑温县的“梨川”与泽州犁川有某种关系。通过地图,碑刻上刊列的其他温县地名基本可以对照,但“梨川”却不能。虽然认为古人非常严谨,绝不会将相隔甚远的几个地方混淆,但是历史上犁川镇与怀庆府清化镇、温县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民国地图上还专门标注着“晋城县、犁川镇。”所以,对这对“泽州犁川”与“温县梨川”的关系表示疑惑。尽管如此,目前来看,“温县梨川与泽州犁川存在关系”仅仅是自己一个极为不成熟的猜测,目前仅是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假说。
沁阳县民国地图 左上角有“晋城、犁川”字样 图源:九道堰传媒
犁川铁南汤帝庙,应该还残存有一些因为没有更多的史料遗存,也无法再进行更多的探究,只能暂时作罢。希望有更多的资料能被陆续发现,丰富现有史料。去告诉世人不为人知的历史。
- 司宇航,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大二学生
写作功力尚浅
文中多有纰漏和错误
欢迎大家后台留言,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