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文注释与译文探讨:第四部分深度解析
大家好,关于《师说》课文注释与译文探讨:第四部分深度解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但是,每次读,总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也提醒大家,有文字洁癖的人,其实是不幸的。就如同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的地得”,到处是用错的例子。
书归正传。
商榷一: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P86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为“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其中的“书”到底是“书”还是“文字”呢?历来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书”,有人认为是“字”,我猜课本的编辑们可能是首鼠两端,就来了个“书本的文字”。看吧,我好厉害吧,我把“书”注释为“书本的文字”,这不既有“书”,也有“字”了吗?完美解决了到底是指“书”还是指“字”的问题。
果真如此么?这么注,只会增加学生的疑惑,有那么一点点无耻。
很多释疑的书籍都认为此处的“书”是“文字”。(我倒认为,这些释疑的作者,不管人家是否解释得对,至少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认同“书”的,就说是“书”;认同“字”的,就说是“字”。绝对不会说“书本的文字”,难不成碑石上的“字”就没有句读的问题?)比如,汪贞幹《古文观止词义辨难》P371注:“授之书”即“教他字”,也就是“教他识字”。
我们假设这里的“书”就是“字”,那这一句中的“其”字该作何解呢?
更何况,下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如果“书”为“文字”,与“句读”等列,则下文应该写作“书之不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此可知,“句读”是属于“书”的一部分。
韩愈认为,“授之书”有两种授法:其一仅“习其句读”,其二包括“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这一句应该:
全句可译为----孩子们的老师,是传授他们书而且使他们学习书中断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他们(圣贤之)道、解答他们疑惑的人。
商榷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如何理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呢?
课本注“句读之不知”为“不明句读”。
注“或师焉,或不焉”为“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上述注释没有问题,只是不够详细。
首先,“句读之不知”为什么是“不明句读”呢?要跟学生解释“之”是标志宾语前置,实际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为什么要前置宾语呢?因为要强调宾语。
其次,这一句用的是合叙修辞手法,整个句子应该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如同初中课文《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实际上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最后,此处的“焉”是介代兼词,于之,译为“向老师”。
因此,这一句应该:
全句可译为----不懂得断句,有人向老师学习;不理解疑惑,有人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大的方面舍弃,我是看不见他们的明智的。
商榷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课本注“不耻相师”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这个注释没有问题。
但是,这样注释容易引起学生误解。
“相”是“拜”的意思吗?“师”是“老师”的意思吗?
古代工匠,大都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授。所以,巫医之间,乐师之间,百工之间,都是徒弟与师父之间的相互学习。当然,更多的是徒弟向师父学习,但青出于蓝的情况也很多见。因此,此处的“相”是副词“互相”、“相互”的意思,“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其中,“耻”并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因此,这一句应该:
全句可译为----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
我想起以前老师总是说,如果你提不出问题,就证明你要么没有读懂,要么没有仔细读。我现在逐渐明白老师的话了。
以上。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history/74063.html
用户评论
这篇帖子说的很有道理啊!我一直觉得《师说》这段话的理解还是有待深入探讨,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老师真正想传达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拘泥于字面意思。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角度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啊!我之前一直把《师说》当作纯粹的道德篇章来学习,没想到还有这么深层的文化意蕴。我觉得很多传统课文真的需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们的价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你的分析,觉得你对《师说》的解读很有深度,特别是关于“无求”这一处的阐释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以为“无求”就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明白它其实是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精神境界,确实令人心生敬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你对《师说》的注释和译文有些过于主观了,毕竟课文本身有很多解释的空间,你的观点虽然很有意思,但不是唯一的。我更希望看到更多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而不是单方面的解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是个喜欢思考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师说》这个课文充满了疑惑,你的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其中的思想精髓。特别是你提到的“言简意赅”的写作风格,确实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完全赞同你的观点!我觉得很多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都应该借鉴《师说》的精神,强调德育和品格的培养,而不是只注重功利性和成绩排名。老师应该引领学生去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而非只是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成长。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想法跟你大逆,“无求”不代表放弃努力,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对追求的目标的状态和态度上的调整,不是消极的心态,而是要明白做任何事情的初心是什么。我觉得你解读的过于片面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不同意你关于“师说”的一些观点,但我仍然很佩服你的思考深度和你对文化传承的关注。或许在未来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互相尊重、坦诚交流,最终得出更完善的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师说》这篇课文非常精彩,它不仅是对教师行为的指导,更是对人们人生态度的启迪。你的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经典作品背后的思想精髓,受益匪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一直想通过学习《师说》,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因为我认为良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意志品质。你的见解激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更加明白如何以“无求”的境界去引领学生成长。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你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重新审视了对《师说》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认为它仅仅强调了老师的德行,却忽略了其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谢谢你让我看到新的视角!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你所提到的“言简意赅”的文风是《师说》最大的特色之一,同时也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精髓--注重内涵和蕴意。你的深入分析让我更深刻地体会了这种文风的魅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的分析让我对《师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无求”这一概念的阐释,让我感到非常认同。的确,在教育和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始终认为《师说》是一篇博大精深的课文,它不仅要传达老师的德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的解析让我更加明晰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收获良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对传统文化解读不应该局限于表面文字,应该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你的观点只从一个角度出发,缺少客观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