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复习中一定听过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这个年份尾数是x哈,距今年有xxx年,要划重点了!”,为什么周年热点事件如此受关注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都比较喜欢纪念日,逢五逢十总要纪念一下吧,较好的纪念方式便是通过高考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所以抓住这点我们便知,这是为数不多可供我们掌握的大概率考点(是大概率不是一定哦),即使高考不会有,其他的大小模考说不定也会碰到,即早收藏即早拿分!想带到教室看的同学可以到文章末尾领取便携打印版和整理的资料题,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周年热点专题五
解放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周年
(1949—2024)
一、解放战争
1.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内战爆发:1946.6,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
(2)中共应对: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3)战果:1946.7-10,歼敌3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1)国民党进攻:1947.3,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
(2)中共应对: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战果:陕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胜利;山东:在孟良崮消灭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
(1)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2)政权建设:1947-1949
①实践:各解放区设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②理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意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4.战略反攻
1947.6,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5.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战役名称 |
时间 |
军队 |
歼敌数量 |
解放地区 |
辽沈战役 |
1948.9-11 |
东北野战军 |
47万余人 |
东北全境 |
淮海战役 |
1948.11-1949.1 |
华东、中原野战军 |
55万余人 |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
平津战役 |
1948.11-1949.1 |
东北、华北野战军 |
52万余人 |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
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作重要报告。
(2)内容:
①方针: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重心: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政策: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作风:强调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北平和平谈判
(1)背景: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崩溃;蒋介石引退,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和谈。
(2)谈判:1949.4,北平,以周恩来、张治中为双方首席代表。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8.渡江战役
(1)经过:1949.4.21,人民解放军分三路突破长江防线。
(2)结果:1949.4.23,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9.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民众的支持。
②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9.21,北平,国内各党派、团体、军队、少数民族、华侨代表等。
(2)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确定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确立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制度。
(3)特点:广泛代表性;代行全国人大最高权力职责;《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10.1,北京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2)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三时,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周年热点专题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10周年
(1914—2024)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
(1)根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表现
①英德矛盾: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②法德矛盾: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③俄德矛盾: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④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成了欧洲“火药桶”。
2.两大军事集团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3.导火索
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
4.爆发
(1)1914.7.28,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2)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5.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英法V德;东线:德奥V俄;南线:奥V俄。
2.进程
(1)1914年:“施里芬计划”德→法;马恩河战役,“速决战”破产。日本占领山东。
(2)1915-1916年:东线和南线,德奥优势;西线: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3)1917年:美、中参战;俄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3.结果
1918.11.11,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体系
(1)确立: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
(2)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海外殖民被瓜分;
②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2.国际联盟
(1)成立:1920年,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
①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②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③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华盛顿体系
(1)确立: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等。
(2)内容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③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④促进了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
②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大战使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情绪高涨,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这么多热点专题哪里找?当然是定哥匠心之作“红宝书”(《历史高考热点》)啦~内含超多近几年热点专题、精准打击的答题模板以及精选历年模拟题,助你轻轻松松拿高分,目前最新版已全面发行,快来看看吧~
周年热点专题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85周年
(1939—2024)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政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2)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
(3)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等军人订立密约,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4)特点: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
(1)背景: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亚洲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3)欧洲
①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②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
③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局部战争
(1)亚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二战序幕。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是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2)非洲: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最终将其吞并。
2.全面爆发
(1)突袭波兰:1939.9,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法国败降: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3)苏德战争:1941.6,德国入侵苏联。
3.全球阶段
(1)1941.12,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
(2)1942.1,《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结果
1945.5,德国投降;1945.9,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建立: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
(2)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退出一战以来夺取的在太平洋岛屿及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3)确立战后新秩序
①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②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③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
(4)评价
①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1)成立:1945年,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机制:制裁侵略权力集中于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
(4)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欧洲: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苏联:仅次于美国,军事和政治亦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
(4)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4.二战及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联合国宪章》:1945年,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机构及立法: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
(3)评价
①积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局限:一些大国以自身利益出发,破坏国际法,发动战争,威胁着世界和平。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5.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