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湖北高考阅卷现场 你的好成绩正飞奔而来
距离2024年湖北高考成绩公布仅剩一周时间,各科阅卷工作正紧张进行中。6月18日下午,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媒体代表来到武汉大学高考数学试卷评卷现场,零距离直击高考评卷工作,感受高考评卷公平公正、严谨有序的工作氛围。一起来看极目新闻的报道——
根据安排,湖北省高考评卷工作于6月9日启动,将于6月25日发布考生成绩。湖北高考评卷任务多年来均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4所部属院校承担,4所高校评卷工作经验丰富。今年,湖北高考各科评卷总数为224.5万份,按评卷量统计,评卷总量约为516.3万评次。
378名老师评卷量超百万份
全部实行无纸化评卷
6月9日晚上起,湖北省高考网上评卷全面启动。省教育考试院对答题卡进行拆袋扫描,再由各评卷点进行计算机辅助网上评卷。
18日下午,经过严格的安检后,记者走进武汉大学评卷点。数学评卷点负责人陈士华介绍,该点今年承担50余万份高考数学试卷的评卷工作,评卷内容包括高考数学试卷的填空题和解答题,占整张试卷的92分,其余58分选择题则在其它评卷点由机器阅卷。
武汉大学高考数学试卷评卷现场
据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各评卷业务组采取学校推荐、定向选聘与全面发函相结合的办法,将最优秀的教师选聘进评卷教师队伍,择优聘用。今年湖北省共选聘评卷教师2099人,其中大学教师1107人,中学教师992人(含示范中学教师939人)。
武汉大学高考数学评卷组老师来自湖北省各级示范高中、县市区一中,以及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均为一线骨干教师,其中三分之一的评卷老师参加过往年的高考评卷工作。高考数学评卷点共有378名老师评卷,其中160名老师来自中学。由于每份试卷至少需要“双评”,因此评卷量超过100万份,评卷工作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分两班进行。
武汉大学高考数学试卷评卷点入口
根据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评卷工作要求,所有评卷场所均实行封闭管理,一律落实视频监控和手机信号屏蔽,所有人员一律凭证入场,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各评卷点都安装了安检门,并安排专人全天候值守,所有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均存放在警戒线外的专用储物柜内,严禁评卷教师携带手机、U盘、移动硬盘、便携电脑、声像播放器、相机等设备进入评卷场地。评卷期间,不发放任何纸质评卷办公工具,实行无纸化评卷。
评卷前老师先“考试”
确保“一把尺子量到底”
陈士华介绍,在正式评卷之前需要试评,阅卷老师先自己做题,把所有能想到的解法列出来,再对标评分标准,根据解题方法对应给分。
“比如最后一道大题,标准答案是1种解法,我们给出了3种解法。第17题立体几何的大题,我们则给出了6种以上的解法。”陈士华说。
当然,对评卷老师的“考试”还远不止于此。
正式评卷之前,各评卷点会选取一定比例的试卷,采取讲解、演练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组织评卷教师进行培训和试评,让评卷教师熟悉评卷流程、掌握评卷标准、精通评卷操作,确保评卷质量。阅卷老师达到要求后,再正式评卷。
转入正式评阅后,试评试卷全部恢复为原始状态重新评阅。正式评卷前两天,各评卷点都以熟悉评分细则、掌握评分标准为主,确保“一把尺子量到底”。
此外,各评卷组组长每天还会对评卷老师的评卷进行认真分析、监督,实时关注每位老师的评分曲线,对于评分误差较大的,随时约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确保评卷安全,考生答卷实行加密命名,所有评卷数据均通过加密光纤传输,评卷过程实时监控,评卷数据实时保存。评分细则按题块扫描进评卷系统,评卷员只能看到本人所评题块的评分细则,无法调阅其他试题细则。
给分有理,扣分有据
“四评制”保证评卷公平公正
据了解,湖北高考整个评卷过程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有关规定。评卷教师报到前各业务组对试题和考生答题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按照网上评卷规则和主观题阈值确定原则科学制定学科阈值和评分细则,精准挑选答题样卷,确保“给分有理,扣分有据”。
据介绍,湖北高考所有试卷一律实行“双评”,即每一份试卷至少有两位老师参与评阅,“双评”超过差值阈值的,进入“三评”,乃至“四评”。
“四评制”的具体评卷流程为,扫描“切割”后的题块随机分发两位老师盲改,如果两人评卷的分数差值在阈值以内,则该题得分取两人评分的平均值。如差值超过阈值,则由第三人评卷,如其中两个分数差值在阈值以内,取这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如果第三人的评分与其中两人均在阈值以内,则取其中得分较高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如“三评”后仍超过差值阈值,就会发到专家组进行四评,乃至专家组集体讨论评分。
评卷点负责人陈士华接受采访
陈士华透露,令评卷老师们惊喜的是,部分同学给出的答案甚至比标准答案更优秀、更简洁。他建议,考生们答题一定要规范,答题逻辑、步骤需要尽可能写清楚,以减少复评带来的风险。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news/5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