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院校 日本高中负担轻?就看你想不想做精英普通高中升大学率

日本高中负担轻?就看你想不想做精英普通高中升大学率

日本的高中教育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入精英行列的关键阶段。

日前,英国BBC邀请几位中国高中老师到英国一所高中任教,并将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拍摄成一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在英国当然引起了轰动,而在尚未正式上映的中国,也通过网络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事实上,这部影片之所以在两国引起轰动,是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两国共同的某种不可触碰的“政治正确”。 因此,虽然表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上世纪中叶,中国开始质疑以传统儒家伦理为基础的“读书成才”的教育理念。 这种现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了顶峰。 学校重新开学,但入学考试取消,改为“保送录取”,也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学生”制度。 这种反知识分子的闹剧直到“文革”后才停止。

然而1977年恢复的高考,却把中国教育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千军万马跨过高考的独木桥。 虽然这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高校高升学率让“上大学”本身成为不可能。 问题,但泡沫被挤出后的实际情况与三十年前没有太大区别。 高考竞争并未缓解,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不断加重,几乎成为公害。 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对所谓“应试教育”的批评成为中国的“政治正确”。

而且也是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此前提下,这些国家也出现了反智倾向。 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法国都兴起了从根本上否定大学教育的学生运动。 尽管这些国家没有直接关闭大学,但“减轻学生负担”已成为社会共识。 例如,“宽松教育”已成为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官方国策。 这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中国人产生了“留学生就是这么容易”的错误观念。

事实上,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将教育分为“精英教育”和“工具教育”。 中等教育是为学生进入顶尖大学完成学业做准备,属于精英教育,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 外面是工具教育,只培养社会一般劳动力。

中国有两句谚语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一句话是“要想富贵,必须努力”; 另一句是“要想在人前出名,就必须受人之苦”。 抛开“富贵”的功利心态,这两句话都说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轻负担”只是针对那些接受工具教育的学生,而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日本,其精英教育是由国立大学完成的,尤其是东京、京都、大阪、东北等原本属于“帝国大学”的大学,以及庆应义塾、早稻田等顶级私立大学。 精英行列的关键阶段。

日本的高中分为两类,一类是“入学学校”,一般是私立的,另一类是一般公立高中。 “入校”中也不乏一些顶尖学校,如东京筑波驹场附属学校、神户开成学校、滩学校等。 这些学校大多数是男校。 几乎是特例,衡量“入学”质量的标准就是东京大学的升学率。 一般情况下,只有优秀的公立高中毕业生才能考入公立大学,普通毕业生甚至不能考入国立大学。 然而,公立高中严格遵循教育部的教学大纲。

作者认识一位嫁到日本的女性。 一般来说,二十年前接受中国新娘的日本家庭属于下层阶级,他们不了解日本社会的结构和向精英阶层的通道。 看来日本的教育制度很宽松,学生的负担几乎为零,但她的女儿仍然很努力。 她考入了兵库县第二公立高中,也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她也从来没有问过我女儿的教育问题。

直到女儿上高二,她才了解了日本的教育结构,意识到公立高中和“入学”的差距太大了。 公立高中毕业生连高考卷子都看不懂,更何况她说是做到了,女儿却去补习班,当了一年浪人,最后考上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立大学。九州大学。

如果只考虑学生的负担,顶尖高中的学生负担表面上也很轻。 学生的学习老师不关心,学生自己管理。 这些学校没有“教育部教学大纲”的概念。 高中六年的所有课程,额外的时间都是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和体验,但普通的“入学”却不是这样。 就像中国的学校一样,“只要不死,就得努力学习”。 我和笔者一样知道,家长进校甚至开家长会时的入座顺序也是根据学生在校成绩来安排的。 这类学校的学生经常被逼疯,甚至自杀,但社会除了一些笼统的批评外,并没有认真追问,因为这类学校的选择纯粹是家长和孩子自愿的,没有人否则可以归咎于。

名校的学生虽然不会受到学校的压力,但学校的名声却让他们无法放松。 虽然学校不关心他们的学习,但他们自己去各种补习班。 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是,这些学生有专门的课程。 针对学生的补习班有很多,很多补习班在知道自己就读的学校后,会减少甚至免除学费,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对补习班的认可,具有广告价值。

如果单纯论学生的作业负担,日本“学校”学生和中国学生没有什么区别。 日本学校与中国学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和学生自治管理上,这实际上体现了教育理念是否清晰。

无论是未来的社会精英,还是一般的社会劳动力,都需要健康的身体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日本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活动,坚持课外体育俱乐部制度,即使是那些顶尖学校也不例外。 除高三外,日本高中生每天下午都必须坚持课外社团活动。 日本的中学没有“校队”的概念。 参加国外比赛时,他们以体育俱乐部为单位,但有“主力球员”和“替补球员”的区别。 这种课外俱乐部制度仍然是社会规范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 一般来说,在学校里不热衷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在社会上不善于处理职场人际关系,与同事、上级的关系往往容易变得动荡。 处于紧张状态。 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经验是企业尤其是一流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标准。

在日本的中学,尤其是高中,学生的自主性很高。 当然,这个自治系统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财政限制。 日本公立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地方政府的教育预算和学费,而私立学校则是学生缴纳的学费、校友的捐款以及运营母体的补贴。 这些资金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在运营都是要精打细算的,恨不得能把一分钱分成两朵花。 学校除维持教学所需的最低限度教职人员外,没有闲人,也没有办法供养闲人。 任何学校活动的劳动力都需要动员妈妈们参与,平时的管理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 日本高中的学生会相当于中国学校的学生会。 它完全由民主选举产生,负责教学以外的学生管理工作。 有趣的是,很多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参加学生会的选举,但和学生一样,只有一张票。

这种学生自治制度使得校本活动实际上不需要学校出面。 比如,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奥运会,是学生自己的事。 你经常可以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小字:“XX学校XX同学某某奥运会获得某某奖项”,学校里也会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祝愿某——某某学生获得某某奖项”,但该学生的参赛与学校无关,都是他自己准备的作业,路费和住宿费都是他自己支付的。如果没有得到得奖了,你什么都不说,得奖了也就罢了,对于国立大学来说,不存在“高考加分”之类的东西。 想要进去就得靠真金白银,只有私立大学才有各种积分救济措施,但能拿奖的没有人愿意去私立大学。

这种学生自治制度不仅节省了学校的经费,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律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日本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很少有书呆子。 自律服从上级,与同事合作,领导下属,从而做出成绩。

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BBC纪录片,这部影片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做了不恰当的类比,那就是混淆了精英教育和工具性教育的区别。 事实上,并不存在抽象的“中国高中”或“英国高中”,只有“这所中国高中”或“这所英国高中”。 这是因为中国也有一些高中与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优秀学校有很大不同。

纪录片中的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话,其实是非常正确的。 当然,表达方式可能有问题:发达国家的学生面临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较小。 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让更多的人选择接受工具教育。 毕竟精英教育太辛苦了,尤其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社会平均水平非常高的国家。 然而,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衰退正在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只接受工具教育的前景变得黯淡。 因此,日本的教育也在发生变化。 教育部正式取消松散教育,公立高中也不断加大教育力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schools/109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