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红薯的起源,竟然源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可别这么糟蹋红薯。红薯可是灰常了不起滴大救星!
红薯,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主食粮,还是救命粮。每每在我们民族最饥饿的时候,是红薯救了我们。
(红薯,有多少人的美好记忆)
红薯是一种非常“亲民”的作物,对气候、土壤都不怎么挑剔。种植范围南起海南,东至海滨,北抵黑龙江,西探藏南。
红薯并非产自我国。说起,红薯传入中国,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中国著名历史老师袁腾飞讲,中国的第一个红薯,是从马屁股中掏出来的......
故事是这样的:红薯原产于美洲,被哥伦布带到了西班牙,后来,传到了菲律宾。
明代万历(1573一1620年),华侨陈振龙在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红薯。他不由大为心动。
这东西实在是太好了,种植简单,产量可观,这要是带回中国,那国人就不至于饿死了。于是就想将红薯带回来。
可西班牙人有所防范,不允许外人带离红薯。
后来有聪明的陈振龙,将红薯塞入马的肛门,这才蒙混过关。他将红薯带到了老家福建,中国开始了红薯的种植。
笑话归笑话。这红薯的传入,可是我们华人一片赤诚的爱国心啊。
古人爱国,是将国外的好东西往国内带;今天,很多人爱国,是将外企的好东西往国外赶——古人爱的是同胞,今人爱的是自己的弱国民心态,格局不一样......
后人对红薯的传入充满感激之情。在番薯的“中国故乡”福建,闽南话又被称作“地瓜话”,地方戏曲又叫“地瓜戏”;在福州乌石山上还有一座先薯亭,纪念将番薯引入和推广的两位重要人物——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
这红薯传到中国以后,可是立了大功了。
小麦亩产两三百斤,水稻四五百斤,可这红薯上千斤、几千斤甚至上万斤。一下子就养活了更多的中国人。
在没有引进红薯之前,中国的人口一直很难突破6000万。自从红薯进入中国后,中国人口开始突破一亿人,后来到红薯广泛种植的清代甚至达到3亿-4亿人。
据说,乾隆非常喜欢吃烤红薯,几乎天天都要吃上一两块,还治好了他的老便秘。
清朝开始,红薯成为下层百姓日常食物,在发生水旱灾荒的年分,更是小民救饥度荒的救命之物,一直到现在。
不少人回忆,在1959-1961年三年饥荒,多亏了红薯保命。作家微音在回忆录中说:“1958年之后,‘三面红旗’引致全国性的灾难。农业生产大倒退,粮食严重短缺。从内部传来的消息表明,各省饿死的数字不知凡几,所以我才用三分之一的工资买50斤番薯用来备荒。”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常年红薯种植面积为7500~8000万亩,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4.2%,近年来我国红薯产业一直以占世界60%左右的种植面积,收获了占世界总产80%左右的产量。年均总产量超过1亿吨。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schools/58734.html
用户评论
这个标题让我好奇,原来中国的红薯历史如此悠久,竟然有这样的传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这一独特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古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故事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古代的科普知识融合在趣味性的历史故事中,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借助这样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背景,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具吸引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讲述古人的智慧通过红薯,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与来源。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食物的历史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拓宽视野。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记住知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利用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事物的好奇心,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说明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教育孩子珍惜资源、提倡环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讲述这一历史故事,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创新和发明往往源于生活中的小细节。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利用“马屁屁”的幽默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传递知识内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历史课程中融入此类特色故事,可以有效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讲述红薯的“来历”,让学生理解到文化传承中的幽默感和寓教于乐的重要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用新奇的角度来看待日常物品的历史。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利用这一有趣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进一步探索研究。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知识与现实生活故事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历史事件和时间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借助幽默的元素让孩子们更愿意主动去接受并尝试新的学习方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