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试卷及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左图示意双凤村地建筑分布,右图示意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沿等高线分布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A.适应潮湿环境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①均衡性②经济性③公益性④文化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 B2. C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左图可知,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大多沿溪流分布,B正确;由左图可知,传统民居的分布穿越了3条等高线,并未平行于等高线分布,A错误;公共建筑物分布在河流的下游,仅有零星几户靠近分布,C错误;公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修建的,传统民居修建时间更早,不可能沿公路分布,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图可知,湖南永顺县地处山区,平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双凤村传统民居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空间,C正确;采用吊脚设计,通风良好,能够适应潮湿的地理环境,A错误;当地多竹木分布,建筑的主体采用竹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B错误;传统民居的设计之初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并非追求视觉美观,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以经济活动为主,没有体现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在溪流的下游,无法体现均衡性,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1956年,已故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来到永顺双凤村考察,发现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的山寨,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双凤村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由于交通不便,双凤村仍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表达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双凤村的建筑也非常独特,全部为木质结构。
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如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如图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A.Ⅲ和IB.IV和IC.II和IIID.IV和II
5.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
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②提升建筑物质量
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4. C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知,规划容积率最高的产业园应该是楼层最高且该类型的产业能够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图中四类产业园中,II所代表的软件产业园能够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规划容积率应最高。而III所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园的原料、产品等一般体积、质量较大,不适合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机械装备产业园的楼层应最低,规划容积率也最低,C正确,A错误;纺织服装产业以及机器人产业适应生产的最高楼层介于软件及机械装备生产之间,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对于生活居住区来说,容积率越低、绿化、基础设施等所占的地块比例也就越大,生活的舒适度也越高,因此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可能是为了打造舒适生活空间,注重人居环境,①正确;根据材料“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可知,政府部门可能是为了城市的规划,放弃高层建筑而选择中高层建筑为主的规划方案,以使该生活居住区与城区建筑相协调,③正确;建筑物的质量主要与施工材料、技术和施工要求等因素相关,与容积率关系较小,因此容积率低建筑质量也不一定好,②错误;城市土地价格主要受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规划低容积率对土地出让价格影响相对较小,且政府部门主要职责是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而使城市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主要为了提高土地出让价格,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功能区中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是城市边缘可减少对城区环境的污染,且地价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是为了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从东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分散。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进一步促使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和网购物流中心等)在东京都市圈外围地区开设,然而由于经济长期低迷,东京中心城区的活力下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等措施,促进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如图示意2019年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
(1)指出2000年前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布局对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有利影响。
(3)指出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4)说明大型购物中心向东京中心城区再集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大型购物中心数量增加,空间分布范围扩大;外围地区增加较多,中心城区增加较少;更倾向于在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沿线分布;由散点分布逐渐向环形放射分布转型。
(2)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提高了外围地区交通可达性,为大型购物中心在外围地区扩展提供条件;促使大型购物中心沿着交通线形成环形放射式分布格局;提高了出行效率,加大了大型购物中心的辐射范围,扩大客源;便于货物集散,降低进货成本;完善配送条件,利于大型购物中心向网购模式转型。
(3)数量较多;以分布在外围地区为主;靠近公路等交通线。原因:互联网和经济社会发展,网购需求快速增长;网购物流中心无需顾客到店,对人流量要求低,但仓储规模大,占地要求高;外围地区用地空间大,且土地成本低;临近公路等交通线便于货物集散。
(4)政府引导东京都市圈再城市化,政策支持力度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配套水平提高;中心城区高端消费群体多,市场潜力大;中心城区辐射范围大,客流有保障;中心城区发展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外来商务客流和游客多;购物中心集聚提升规模效应,增强了吸引力。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商业区分布的变化特点、商业区分布的影响因素、交通物流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前的大型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东京市周边地区。而2000年以后,其大型购物中心的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范围开始向外逐渐拓展,空间分布范围扩大,尤其是外围地区增加数量较多,中心城区增加数量相对较少。从增加的位置来看,其增加数量较多的更倾向于高速铁路及轨道交通的沿线,原本2000年以前的购物中心主要是沿轨道交通分布呈散点分布,现逐渐向环形放射状分布转型。
【小问2详解】
高速铁路及轨道交通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交通的通勤度,提高了外围地区交通的可达性,这为购物中心在外围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促进了人口向该地区流动的可能性。同时促使大型购物中心沿着交通线的环形放射状向外呈现分布发展,促进商业中心形成环形放射状的分布格局。交通线的拓展及发展也便于货物的集散和运输,能够降低进出货物的成本,由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这也加大了购物中心向外的辐射范围,扩大了其客源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商业中心向外完成配送业务,促使配送条件的改善,利于购物中心向网购模式转型和发展。
【小问3详解】
从图中来看,其网购物流中心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主要是在公路沿线或沿公路交通线发展,在东京西北部分布相对较多。伴随着互联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网购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网购方便顾客的购买,使得顾客可以不用到店便可以完成对商品的购买,故其物流中心不需要分布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对人流量的需求相对较低,但是由于网购发展较快,对产品的数量要求较多,种类较多,故仓储的规模相对较大,其占地面积大而外围土地用地空间大,且在城市郊区土地成本低,而靠近公路使得货物便于运输和集散。
【小问4详解】
材料提及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促使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政府引导都市圈再城市化,其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大,并且逐渐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使其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而原本中心城区相对的高端消费人群较为集中,其市场的发展潜力也相对较大,中心城区距离周边地区距离近,其辐射的范围影响力更大,人流量和客流量更有保障。中心地区其发展历史更长,知名度更高,外来的客流和游客也在此处相对较为集中,便于其发展。而购物中心的建设提升了中心地区的集聚,也促进了该地区相关产业的集聚,能够提升该地的规模效应,使其提高吸引力,促进东京中心城区再城市化。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地形条件。
(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
【答案】(1)气候寒冷,湿(水)生植物生长慢,有机质积累多;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弱,生物残体分解缓慢;蒸发较弱,有助于洼地积水,厌氧环境分解不彻底,有机质合成腐殖质;冻土发育,下渗和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泥炭的积累。
(2)典型泥炭湿地:水流由四周向中部汇集,生物量较大。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散开,生物量较小。
(3)总体以台地或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起伏小;中部地势略高于四周。
(4)生物量减小,且以贫营养的藓类为主,生物残骸分解提供的营养物质少;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缺少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且营养物质向外流失;积水减少,营养物质分解加快;下部泥炭层较厚,营养物质易向下淋失。
(5)气温低,地表水分蒸发弱;藓类能够拦截雨水,涵养水源;下部泥炭层较厚,蓄水能力强;冻土广布,蓄水量大;与周边地面高差小,地表径流流速慢,流失水量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典型泥炭湿地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泥炭湿地的形成条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沼泽湿地的功能与作用、土壤的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泥炭湿地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生物数量、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等。寒冷的气候不利于微生物的活跃,其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其生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更为缓慢,而气候寒冷会使得植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有机质的累积相对更多。同时气温低不利于蒸发,会使得在低洼地区更容易产生积水环境,由于水可以隔绝空气,该厌氧环境下不利于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的数量会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和淋溶作用,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
【小问2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泥炭湿地是地势相对较为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
【小问3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雨养型泥炭湿地是中部略高、四周略低的地形特点,故其该地应以台地或平原为主,整体地势较为平缓,起伏较小,其中部地势应略高于四周地区。
【小问4详解】
材料提及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地区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其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由于缺少了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其营养物质还在向外不断流失,使其营养物质减少。而由于积水数量的减少,使得其厌氧环境相对较差,营养物质的分解进一步加快,使得营养物质的累积数量减少。同时下部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营养物质也容易向下产生淋失。伴随着营养物质的贫瘠,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数量生长,但由于这类的生物数量相对较少,其生物残骸分解提供的营养物质也较少,故水中营养元素逐渐减少。
【小问5详解】
由于该类的湿地主要在寒冷地区,寒冷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地表水分的蒸发弱,使得地表的水易产生残留;藓类生长的地区,地表粗糙,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该类湿地内的泥炭层相对较厚,这也为含水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其整体的蓄水能力较强;加之该地位于寒冷地区,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整体蓄水量大。而由于与周边的地面高差并不大,使得其地表水流速也慢,整体水分的流失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