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高考试题

2003-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演变解析:高中生家长必读指南

开幕

2003年8月6日,一个四代行医的大家庭正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只因为刘玉芙,中医世家的独生女,高考只考了406分。这距离黑龙江当年的本科录取线还差12分,可怕的12分。

刘玉芙的祖父是“中国名老中医”,祖母是哈尔滨市中医院的针灸专家,母亲和姑姑也是执业医师。但这一切在冰冷的高考成绩面前都只是虚无的泡沫。

原本一家人满目疮痍,但今年,一项意想不到的政策和新时代改变了刘玉福的命运。

200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全国首批自主招生资格。在三位博士生导师的联合推荐下,刘玉福参加了系专家组的测试。

经过多次考察,专家组认为刘玉芙专业能力优秀,实践能力甚至达到了学士学位的水平。因此,他们决定在特殊情况下招收——名学生。

接受记者采访时,于付心有余悸地说:“我真的很幸运,是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策让我进入了大学,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如今,她已经顺利毕业,成为哈尔滨市中医院的主治医师。

她是第一批走上自主招生——为高考成绩不佳的专业学生开辟的“绿色通道”的幸运者之一。

教[2003]1号文件开展自主选拔试点

当时自主招生的门槛非常严格,学生人数也很少。只有极少数(文件规定不超过录取总数的3%-5%,但实际数量更少)可以特殊例外录取。与普通候选人没有利益冲突,这让大家拍手叫好。

但随着加分门槛逐渐放宽,“量身定制”的专利、“专业代写”的论文等迅速成为灰色领域的昂贵商品。一方面塑造了一批光鲜亮丽的“傲人”人物;这方面极大地破坏了大学招生的公平性。

更让家长焦虑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自主招生优惠。那我的孩子怎么可能得不到加分呢?

有知情人士统计了近10年“211”、“985”名校的裸分率(指没有任何加分的录取学生占录取学生总数的比例),发现这数据多年来一直保持在70%以上(主要是加分)。类型包括:推荐、竞赛、自聘、三好人才、特长生、各种专项“计划”等)。这会让很多家长稍稍安心:事实证明,大多数人还是凭着成绩进入名校。

但如果你关注教育资源特别发达的地区,你会发现那里的情况很严峻:研究数据显示,北京清北的录取率徘徊在40%左右,四川北大这几年的录取率更是惨不忍睹。仅约35%。在竞争压力最大的浙江,据悉,2016年至2018年,清北的裸分率分别为11%、8%和5%。

浙江“华约”独立招生考试中心

“没有加分,根本不可能考上名校!”焦虑蔓延。为了加分,家长们争先恐后地求医。了解了自主招生的一些规则和套路后,教育市场推出了各种昂贵的产品:专利、论文各8万;面试培训一小时要几千块。有家长惊呼:“读三年,学费还不如自考班呢!”

然而,自招培训班的门上却写着八个大字:“十年苦干,一搏”。据说这个文案对于家长来说杀伤力极大。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年初,教育部终于认真整顿了自找的乱局。专利、论文要求自招申请材料,缺乏公信力的竞赛也被淘汰。最重要的是,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严格控制自主招生削减的数量和幅度。

重拳出击,公平有保证。但新政策下“如何合理获得加分”却是一个新问题。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常常感到惊慌、困惑,感觉“无能为力”。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梳理一下自招的历史及其发展逻辑。自招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专业学生绿色通道(2003-2010)

2、尖子生保障(2008-2014)

3、“大小”合并后的虚假繁荣(2014-2018)

4、回归初心,业绩为王(2018年起)

读完本文,您将了解:

这场自作自受的“战争”究竟会选出什么样的赢家呢?其标准是什么?如何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为孩子的名校之路多一层保障?

你还会看到中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行的一个奇葩规定:

任何创新的、不规范的选择机制都会被市场主体“消化”,进而变成一场暴利的、彻底的金钱游戏。随后政策在逐利者的推动下逐渐偏离了初衷。

越是繁华热闹的地方,就越接近丧钟即将敲响的时刻。

专业学生绿色通道(2003-2010)

2009年夏天,来自四川绵阳的“甲骨文天才”黄飞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作为一名高考成绩仅428分、未达到省三级标准的“落榜生”,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终会在特殊情况下考入四川大学。

高考场上,黄乔选择用甲骨文来完成她的语文作文。标题为《熟悉》的文章被判定为严重跑题,仅得6分。这瞬间让黄歇成为了整个夏天的“风云人物”,各种媒体的邀请不断,让他感觉自己已经是“甲骨文的特殊人才”。

黄蝇

8月,考入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后赴复旦大学参观出土文献与古碑刻研究中心:该中心破例放行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司机蔡伟,申请博士学位并最终被录取。

但这一次神话提前破灭了。该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表示,小黄“还很初步,有些古文解释不太准确”,“希望他调整心态……入园很难破例”。本科水平。”

像黄歇这样考试成绩不够,一心要求大学取消资格录取的人,远不止一个。

一年后,“国学小天才”孙建坤也参加了高考。

孙建坤

六分,而这次阻止他的也是六分:成绩距离陕西省一流成绩还差六分,这让他之前在复旦大学拿到的“你可以考上”的超级折扣如果达到一等成绩”也是枉然。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有趣。有报道称,复旦八名教授上书请愿书,希望学校“开放网络”,录取孙建坤到复旦读书。

与此同时,孙建坤的事迹不断被媒体报道。关于他参加中国研究项目的报道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们悲痛万分:“救救这个国学天才吧!”

对于国学素养,孙建坤本人表示,从8岁开始,他读的古书不仅是一万本,而且肯定超过一千本。他的母亲说,儿子11年读了近2000本历史书。算下来,一本书平均需要两天时间。

几天后,复旦传来消息:我们还在招聘你。

比赛获胜的喜悦笼罩着孙建坤一家人。养兵千日,用一时:这十年国学没有白费!

正当饭要煮熟的时候,事情又出现了转机:陕西省招生办拒绝向复旦大学提交孙建坤的入学档案。原因是,复旦的招生文件中明确写着,如果学生没有达到一级,就不应该被释放。

无论复旦如何尝试,无论媒体如何推销“国学天才”的概念,陕西省招生始终不为所动。那一年,舆论压力很大,政策也很严格。

经过反复沟通,复旦大学也选择了妥协。至于原因,校方也很如实的表示:“每年都会有人希望破例录取,但一旦破例,学校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考生一心搞发明,拒绝参加高考。他们坚信自己能考上重庆大学;还有考生年纪轻轻就创业,并扬言“如果不录取我,我就出国留学,永远不会去国内大学”……

事实是,这些苦苦等待“破格录取”的考生,后来却被曝光了不少“肮脏信息”。

黄蝇是四川大学精心培育的。但几年后,一直教他的导师写了一封辞职信,愤怒地说:“黄歇对学术没有兴趣,只想接受面试。他懂一些甲骨文,但如果我认真培养任何一个中学生两年多的时间,谁能写出七八百道甲骨文!”

孙建坤后来被山西大学录取,录取系也从法学转到了他感兴趣的楚民学院(历史文化相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2012年,“国学小天才”孙建坤的《山海经新释之山经略解》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其豆瓣评分为4.4。

《山海经新释之山经略解》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明确表示:“复旦教授从未写过请愿书,复旦也从未说过孙建坤是‘国学天才’。”媒体的不实报道,将一起正常的、符合程序的独立招生事件歪曲成‘中国天才被制度扼杀的悲剧’。”

大众厌倦了“一考决定人生”,喜欢冷门故事。媒体炒作、包装这些“天才和极客”。至于他们的实际水平……这么多年,那些在新闻中出没的那些带有偏见的天才,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的有几个?

事实上,迫于舆论压力,很少有学校敢破例录取。又或许,在招收有偏见、古怪的人才方面,高校只是“酒不思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位高校招生老师直言:“在中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体制下,真才实学和奇才都非常少见,哪有必要花大量精力在推荐和面试上?高校搞自主招生,更直接的诉求就是抢尖子生过来说说,万一高考落榜,就亏大了!”

2008年前后,国家进一步放开自主招生的自主权。在对需求进行梳理和调整后,各高校也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调整。专科学生被边缘化,而高校在挤顶的过程中也逐渐变得更加开放和诚实。

尖子生保障(2008-2014)

2008-2009年左右,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出现了剧烈扩张。减分比例首次从严格遵守的5%以下提高到“原则上不超过10%”。减分幅度也可高达30分。甚至“特殊人才没有上限”。

门槛降低了,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后者更值得关注。此时,最主流的自招政策构成如下:

1、综合素质、成绩优秀的省重点中学;

2、五项重大科学竞赛省级第一名,或数学、物理同时获得第二名;

3、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胜者将获得新概念作文、创新英语作文全国一等奖;

更简单地说,就是八个字:硬核成绩、硬核奖项。自主招生进入“夹班”时代。

2012年春天,武汉六中学生家长霍女士(化名)正忙着。她带着儿子参加了多次自主招生考试:前天的“华约”考试、昨天的“卓越”考试、下周的华科考试。因为时间重复,她无奈放弃了《北约》……

“华约”考场

霍女士说:“报名多次考试,需要很多策略,有‘摸高’,‘保底’,不管怎样,孩子都会先考低分。”

儿子双眼布满血丝,愁眉苦脸地喊道:“妈妈,我一直在考试,我都快变成‘烤肉串’了!”

妈妈只能抚摸着孩子的脸安慰她:“没关系,宝贝,我会连续考三四次,只要考对一个就万事大吉了!你还记得小玲姐姐吗?”隔壁?去年元旦这三天,她自残了三场,比你严重多了!”

事实上,霍女士的儿子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经过自招,儿子顺利考取了名牌大学的30分加分,并且高考也达标了。这30点额外积分完全没用。

各大学招生办公室和知名中学校长曾在不同场合表示,通过自招获得加分的学生,单凭裸分通过考试的几率至少达到90%。

关于这个事实,我想重申一下我在文章开头写的观点,因为它非常重要:

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是,家长和学校对于自主招生的需求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

家长希望自招能雪中送炭。尤其是名校边缘的考生,有了这20分加分,一伸手就能进去。是不是很完美呢?

学校认为自我招聘是锦上添花。学校没有动机“仁慈”地拯救一些边缘考生(除了明确的招生计划以照顾贫困地区的学生)。高考历来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游戏,分数为王。

高校想要的只是博得那些本来就很优秀的学生的青睐,让他们在考场上自信从容,不出现任何意外。

对于那些靠加分进名校的尖子生来说,高校的真实心态是:我给你加分,就是为了和你交朋友。没想到,你真的要我帮你上岸?差评。

即便如此,霍女士还是不满意。她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里面的孩子是天津孩子,参加自招只是“走过场”。 —— 由于在清华夏令营中表现出色,直接与经管学院签订了协议。

她生动地模仿了帖子的原话:“即使孩子写了自己的名字,上交了一张白纸,他也一定能得到清华大学的加分,清华大学真是太好了。”

周围的家长纷纷表示:“羡慕啊,啧啧。”

儿子高中毕业后,霍女士成了“自招专家”,被众多家长围观求教:“你的孩子一定要上北大吧?那当然要选华沙条约了!除了对于北大来说,北约学校都是传统文科强的,你是理工大学,如果你的孩子学的是理科,如果能在华岳大学加分,绝对赚大了!

2012年冬天,高中生小孟(化名)在校园公告栏上又看到了两张纸。仔细一看,原来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和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人才计划”的招生。计划已公布。

这两个新计划一启动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原因是待遇确实优厚,大部分入选的学生都享受“过一线就可以去清北”的优惠。

2014年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考场前

两个项目的评选标准也“公开明确”:只有省市重点中学才有资格推荐,且入选学生全年级成绩排名前1%。

“这都是尖子生的事,与我们普通学生无关。”小孟不悦的说道。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推荐候选人未能通过考试,清北将立即向学校“出示黄牌”。如果考生连续几年未能通过考试,这个宝贵的名额将面临被取消的风险。

对于知名大学来说,如此大优惠的计划势必一次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公平是底线。对于中学来说,只能按规矩办事。

小孟的成绩在重点中学排名中等。因为学校不错,他也得到了一些自主招生初试的机会。不过,他根本就不想参加。

“那些大师都报名了,我为什么要加入?我每天复习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研究超纲题?”

从元旦开始,小孟每天就被父母逼着做一套自招训练题,有老题、真题、模拟题、考前题、面试题。再加上高三要复习的中学生,确实是困难重重。难以承受的重量。

明明是考察素质和性格的自招考试,最终却被培训机构和教辅书商变成了应试课程和书籍。

各种培训课程都针对这个市场。半个月以内的冲刺课程,要价最低为几千元,最贵的可达5万至6万元。据说如果没有获得加分,可以全额退款。不过小孟听说过,“感觉都是没上过大学的人教的。”

确实,现阶段市场上还没有真正权威的自招培训机构。

小孟并不知道,这些“考素养”的自招试题大多是专业性、社会性较强的综合题。

就语言而言,翻译庄子、写鲁迅名言是基础;就数学而言,三角和均值不等式是比赛中最简单的题;就采访而言,谈论社会新闻、国际时事、人文经典是家常便饭。

这些问题实际上指向考生掌握的知识总量(不限于课堂学习)。而连课堂学习都困难的中层学生,则是只能陪伴自己征战“战场”的“炮灰”。

在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和健康(晚上刷新知识)之后,等待着小孟这样的中产学生的,无非就是以“很遗憾地通知您”开头并被拖延的一页。高考复习进度正常。

事实上,相比于尖子生,像小孟这样的孩子才是大多数参加自招孩子的写照。

自招有风险,入局需谨慎。

“大小”合并后的虚假繁荣(2014-2018)

数据显示,2014年以后,自主招生加分的数量和范围进一步加大。许多家长在类似数据的诱惑下,纷纷涌入这一热潮。

他们不明白,自己面临的可能是“虚假”的自找繁荣。

民间一直有大自招、小自招之说。小自招是指通过自招笔试、面试获得加分的学生,而大自招一般是指高考前的多种类型的加分,包括竞赛推荐、竞赛奖励减免、特殊生减免等。和顶尖学生项目。 (北大博雅、清华大学等)、专项计划(如一些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等。

在此期间,自招生获得积分的人数增加的一个原因是其他项目的积分被取消,全部合并到自招生中来“分配”积分。

首先,自2014年起,只有参赛国家队(极少数选手)才有推荐资格,省一等奖不再直接推荐。随后,从2015年开始,全国高中奥赛和高考一、二、三等奖不再加分。省优秀干部、省优秀干部、文体特长生等奖励积分也被减少或取消。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答记者问

雷声很大,但雨滴并不大。除了特殊人才的情况确实比较困难外,其他不能直接推荐或加分的项目,现在都归入自主招生的大树之下。无非是多考一考来决定加多少分。

2014年之后,奥数获奖者仍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争夺的对象。 2013年,清华大学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个专业的奥数获奖生纳入自主招生“拔尖计划”选拔。

因此,这部分合并带来的自招奖励积分数量的增加并不是真正的增加。

实际生源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考难度变小,高考试卷无法筛选出真正的尖子生。因此,高校需要依靠自主招生来甄别谁是真正的尖子生。

《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这几年,高考题目难度明显下降,高分考生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文科科目平均分493分,比2014年提高24分,比2006年提高99分; 2015年北京市理科平均分522分,比2014年提高16分,比2006年提高99分,比2006年提高73分。

研究人员发现,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省份的尖子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一个客观因素是测试差异化降低了。一旦犯了错误,就很难通过难题来挽回。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就变小了。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高校利用自招加分来瞄准真正的尖子生,也不难理解。

这段时间的自招还明确了另一个重要的调整:允许考生提前决定自己想就读哪个院系。院系夏令营、冬令营以及以院系为单位的自招面试也应运而生。

这对于对非热门专业有坚定偏好的考生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消息。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热门,竞争激烈;但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中文、新闻学、古生物学等冷门专业,你可以在报名自招时指定相关专业,这样面试时的竞争对手也是喜欢同一专业的人,所以没必要和想学经济、管理的“大师”竞争。

与此同时,名牌大学的一些冷门专业也会在暑假期间开设夏令营。抓住这个机会,那些对这个学科充满热情的考生可以用分数来兑现他们的“热爱”。

2012年北京大学哲学夏令营

很多家长看到录取人数增加,误以为这是自考加分标准的降低,于是带领孩子积极参加考试,但没有结果。

众所周知,自招初审通过的人数可以增加,但高校会对综合表现优异的尖子生给予加分。

以上都是这一时期自我招聘的良好变化。然而,随着自招覆盖人群不断扩大,一些不良现象也日益凸显。

这一时期发生的对自招产生颠覆性影响(而且很可能是负面影响)的事件是专业自招培训机构的兴起。

自主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五年题库”,教育培训行业可以用成熟的教研方法来还原背后的考题和出题逻辑。笔试、材料初审、面试审核都轻而易举。

自招培训网站

由于自招奖励积分稀缺,此类课程的溢价极高,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甚至上万元。

然而,对冲高投资的风险较低。现阶段,那些敢说“不积分退款”的机构,确实是有心思的。 —— 他们已经考虑清楚了自主招聘的问题。

规则明确后,商业力量介入,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会迅速填补可被利用的漏洞,导致政策异化。

班级和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候选人获得自我招聘加分的可能性。

县中学的学生到哪里去发展发明、专业知识或论文?

但超级中学不仅鼓励这些素质发展,而且还拥有最强的应试能力。重点中学教师可以研究自招课题,举办培训班,为学生免费讲课。其他学校也可以这样做吗?

一个普通家庭的学生,如何能够负担得起自招的巨额培训学费?

但对于中上阶层来说,这几千、几万元都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然而,个别自招培训机构所做的最不光彩的事情之一,就是在一些非法交易领域涉及发明、专利、文科论文的交易。

发明专利和文科论文都是“一锤子买卖”:注册的名字是你的,而背后的实际开发者和作者是谁都可以操作。

自聘论文抄袭检查报告

有钱的家长可以找博士生购买专利和论文,然后向审稿机构和期刊支付一些版面费,他们的孩子很快就会持有专利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核心期刊文章。名校自招复试资格稳定。

有研究人员表示,在经济发达地区,依靠自招进入名校的学生甚至占到招生总数的1/8。

我们先摆明事实。这部分学生群体实际上并不占用学校在该地区的招生名额,而是占用学校整体的灵活招生名额。因此,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待遇是非常公平的。

但对于家长来说,这1/8的学生到底是尖子生表现异常的结果,还是通过训练加分成功落地的学生呢?不管你怎么认为是后者,如果真是这样,那可能就是赤裸裸的有钱人游戏了。可怜的孩子伤不起,训练后也拿不到加分……

2018年,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自招的考生超过80万人,而高考考生人数却在逐渐下降,基本维持在900万左右。也就是说,全国有10%的考生参加过自招。

这么大的参与基数,如果这些不公平、昂贵的行为长期存在,阻碍了制度的公平公正,那么普通家庭十几年养育孩子所花费的心血和资源就只能化为乌有。徒劳的。

2019年,教育部终于行动了。

回归初心,业绩为王(2018年起)

2019年初,教育部发文大幅收紧自招政策:

1、减少自招减分;

2、减少自招、降低分数的人数;

3、缺乏可信度的论文、专利、奖项不得作为初审标准;

4、一批科学竞赛不再作为初审标准;

因此,能够通过自主招生这道独木桥的,只有那些真正的尖子生、有优惠政策的人(比如几个重大计划)、有偏才的专业人士(极少数,有一直存在),以及有价值的竞赛获胜者。自募受益人数量远低于高峰时,未来可能回归到5%以下的合理范围。

至于近年来突然兴起的“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等各种术语,大体相当于“松散版”的“博雅计划”、“引领计划”。过去,这些计划只招收重点中学前1%的学生,但现在每所学校只提供更多的名额。

名字叫“综合素质考试”,但有多少中学不把总分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权重呢?

毕竟,为了家长心中的公平,自主招生的选拔标准已经史无前例地与高考一致:学业(考试)成绩是一切的基石。

这并不奇怪。除了考试成绩之外,我国目前还缺乏可信的标准化评价体系。该比赛之前也曾面临过类似的指控,但后来逐渐平息。

只有标准化考试才是最接近所有孩子在公平起跑线上竞争的方式,消除了班级、地区等因素。

十多年来,自主招生给了很多家庭一个不正确的梦想。看来孩子不需要每门学科都全面发展。只要一科成绩突出,最好是冷门学科,就可以减分考入——。这是一个明显的背离。养育孩子的初衷。

时代变了。专家、偏才、极客不再流行。成绩好、课外活动丰富、情商高的人,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有力人选。这是中国社会逐步进步的体现。

所以,随着情况越来越明朗,制度越来越公平,家长需要做的就特别简单:

1.取得好成绩。成绩是综合评价的依据。

2、合理参加自招名单中列出的文科、理科竞赛。如果没有结果,请立即停止,不要强迫自己。

如果真有什么“绝招”,或许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对某一学科的热爱,让他不至于成为一个成绩优异却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这样一来,到了他参加自主招生的时候,他的成绩就不会太差,一定会得到大学里有识之士的认可。

毕竟,孩子进入好大学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走什么方向。

教育需要客观、理性、生动的声音。我们希望在这个小场地里,人们能够忘却“焦虑”,通过故事,重新思考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

相关问答

问:自主招生变化趋势是什么?
2个回答
风中摇曳着长发

答: 自主招生改革自2003年起就一直在进行着,一路走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早期的自主招生主要注重专业性,选拔的重点是学生在学科方面的过硬实力,比如数学物理或外语成绩突出者。后来则逐渐拓展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现在,自主招生更看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动机,鼓励不同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学生都能有施展光彩的机会。

28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赤;焰﹏゛

答: 其实,自主招生的方向还在不断探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比如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例如强调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社团活动等实操经验。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引入“未来职业”概念,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进行更精准的匹配。

65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哪些高中家长应该关注自主招生?
2个回答
暮染轻纱

答: 其实,无论是公立高中还是私立高中,很多家长的孩子都应该考虑参加自主招生。毕竟,自主招生不仅能为想在特定领域深造的孩子提供更多机会,还能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学习环境。如果你的孩子对某个学科或行业充满熱情,并且表现出一定的优势,那么可以认真了解相关的自主招生制度和评估标准。

60 人赞同了该回答

花容月貌

答: 当然,自主招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传统的升学考试也依然很重要。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最终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去追求理想的大学学习之路。

17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参加自主招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2个回答
铁树不曾开花

答: 参与自主招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研究工作。了解不同的高校对不同专业的自主招生政策,以及每个学校具体的录取标准和申请流程。建议家长和学生参考网络资料、咨询招生老师,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避免信息的不准确或偏差。

174 人赞同了该回答

麝香味

答: 其次,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各科成绩水平的提升,不要只局限于某些重点科目。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挥,例如参加比赛、社团活动等方式,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让自己在自主招生的竞争中更有优势。

1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shiti/693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