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精讲】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全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精讲】202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全+下水作文+方法解析)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
语文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李白《蜀道难》中的“,”两句,一仰一俯,拉开纵向的空间,表现了蜀地山势高峻、谷深水急的地形特点。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1)见贤思齐焉(2)无以至千里 劝学(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按要求作答。(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和探索,到公元前180年前后,黄河流域形成以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二里头化。,,,。
①10万平方米左右的宫城是都邑的重心
②呈现出路网和围垣界隔的多宫格布局
③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④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开后世官营手工业先河
⑤东西二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殿宗庙建筑成为后世宫室制度的先河
A.③②①⑤④B.③⑤②①④C.①④③②⑤D.①⑤④②③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A
(2)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名称与文章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3分)
A.评论版《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发展新篇章》
B.文化版《黄河文化见证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C.要闻版《闲读杂书:漫谈黄河流域古文化》
D.社会版《二里头文化: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B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暂缺(由两部分组成。简讯报道一部动画片获评最佳纪录片【丹麦纪录片《逃亡》】,影片内容是战争中苦难的人。随后有五个论坛留言讨论动画片获评最佳纪录片是否合理。)
材料二:
①“真实”是纪录片的基础核心和根本价值所在,但是在纪录片与“真实”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真实”、表达“真实”才是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真实是一个变量,是人介入现实存在的结果,真实是一个关于现实的神话。”对于纪录片中的“真实”的理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主张,但人们应该把纪录片的“真实”建立在不同主体、不同维度的综合考虑之上。笔者认为纪录片的“真实”的背后潜藏着多种身份——创作者构建的主观“真实”,观众“真实”的情感体验,内容本身传递的“真实”符号。正是这些“真实”多重身份的结合才组建成了纪录片真实性的本质属性。
②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凯文·麦克唐纳与YouTube合作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希望拍摄一部试验性影片。他们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记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并希望大家思考三个问题:你如今在生活中最惧怕什么?你喜欢什么?什么让你开怀大笑?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参与了这此活动,共收到多达80000段短片,总时长达4500小时。最终,主创团队从成万段的视频短片中选取了1125部,剪辑成95分钟 的成片,命名为《浮生一日》。
③“真实性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但它化作为影像纪实形象,经过创作者重新组合具有了审美价值的真实。”在《浮生一日》中人们可以看到,虽然这是一部看起来完全由网友视频素材组成的、具有客观真实记录感的纪录片,但是导演仍然有很大的操纵空间 ,经过导演的征集活动、素材的挑选、重新编排、艺术剪辑等操作后,仍然给受众构建出了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真实”。
④剪辑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包括了纪录本性所需要的客观性,又有艺术表达所要求 的主观属性和艺术样式。”其实追求艺术真实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主观色彩的融入,在《浮生一日》中,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天的生活状态,人们在镜头前表达着喜怒哀乐,呈现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简单平凡的视频素材经过导演的剪辑创作(音乐烘托、视听语言艺术、蒙太奇)后,让受众看到了一种基于影片素材基础上的艺术真实。例如从电影剪辑结构上看,是以时间顺序进行剪辑的,对于一些日常的睡觉、洗漱、美食等镜头,创作者又会配合音乐节奏进行一些快节奏的蒙太奇剪切,让镜头中的动作、音乐、同期声浑然一体,给人们舒适的视觉体验。因此,从素材内容上说,这是一部呈现了生活真实面貌的纪录片,但是经过创作者的剪辑创作后,人们也看到了创作者想要构建的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
⑤受众感知的情感“真实”。“如果说纪录片追求一种真实的境界,那么真实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现实的真实,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真实,因为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是创作者把他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影片的受众在创作者构建的真实世界里感受着纪录片带来的思想洗礼,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感受上的真实。《浮生一日》以“爱”和“恐惧”为主题来铺开叙事线,受众能够在影片一组组具有代表性、主体性的真实镜头中感受到创作者想要传递给人们的无穷能量和人生意义,以此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共情。
⑥一、故事的情感共鸣。要想让受众在感受上有丰富的“真实”体验,让受众在情感上达成共鸣是最为重要的,在影片中有一些长镜头,创作者们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处理,但是仍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日本父亲和儿子用广角镜头在家中拍摄的片段,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起床过程,但是在起床过后他们回到开始的沙发附近,在一个女人面前点起了一炷香,短短几分钟的画面却能够引起受众无限的遐想,引起受众对于母亲的思念,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
⑦二、社会问题的反映。除了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影片当中对于社会问题的现实反映也能够让受众认可其“真实性”,从富豪的兰博基尼到秘鲁的擦鞋童,从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到纸醉金迷的狂欢世界等。虽然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和强调这些镜头,但是其中的贫富差距、社会阶级、失落与幸福在镜头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这些具有深意的镜头经过创作者外在“把关”,不断被受众感知和理解过后,“真实”的认知才能够不断深化。
⑧时代价值——“真实”的见证。时代价值也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否将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融入作品中,是评价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其实从广义来说,因为纪录片遵循着真实性的原则,“真实”记载着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所以才具有时代价值。就像顾弦曼所说的:“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而有时候这份“相册”不仅是献给家人的“家国相册”,更是一本分享给世界的“地图册”,具有珍贵的价值。《浮生一日》是在2010年发起的网络征集活动,当时互联网社交才刚刚兴起,大家并没有用摄像头随手拍的习惯,导演却开创了这样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形式,鼓励大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并上传至网络。现在看来,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本分享给大家的世界“地图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更见证了时代的变化。
3.从讨论区里的发言内容看,没有出现逻辑错误的网友是()。(2分)
A.甲B.乙C.丙D.丁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C
4.以下关于纪录片的说法与材料二第①段中“真实是一个变量”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A.导演要以独到的眼光捕捉现实生活。
B.纪录片应当激活观众对现实的新感知。
C.导演需要对现实材料进行创造性处理。
D.纪录片应当做现实生活的“复印机”。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D
5.能够依据资料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导演搜集到的日常生活素材越多,创作的纪录片越真实。
B.为了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适当虚构情节,制造冲突。
C.假如能够使观众产生真实感,纪录片创作者可以不对素材进行任何处理。
D.纪录片《浮生一日》旨在反映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C
6.分析第⑧段将纪录片先后比作“相册”和“世界地图册”在论述上的作用。(4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内容分析”题,“作用”题,内容+结构,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第⑤段作者意在论述纪录片因真实而具有时代价值。先将纪录片比作相 册,形象地揭示了纪录片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现国民生活的变化、社会发展和时代 变迁;再把纪录片比作世界地图册,将论述推进一层,形象地揭示了纪录片对纪录人类整体生活面貌的意义。
评分说明:段落观点1分;比作相册的作用1分;比作世界地图册1分;两者关系1分。
7.对于讨论区“这部动画片算不算纪录片”问题,小明打算根据资料发表看法,请你帮他拟一则跟帖,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角度,有理有据阐述观点。(5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内容分析”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我觉得这部动画片可以算作纪录片。纪录片的真实不是简单复现,它同时也是由创作者建构的主观真实和观众情感体验的真实构成的。该片讲述难民故事是基于现实人物和事件的创作,导演将动画和档案镜头结合,创造了艺术真实,该片感人的力量给观众带来真实感,描绘的难民群体生活促使人们关注社会现实。该片运用动画的表现形式传达真实符合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评分说明:分析纪录片的真实1分;分析导演建构的主观真实2分;分析观众的情感体验真实2分;符合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给满5分为止。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十八月潭阿来
①去年十月,一访米仓山。半年后,五月春深,再访苍莽米仓。
②上午,在秦岭以南的群山中横向移动,自西向东,从古利州青川县往古巴州南江县。中午到达,饭后即往更深的山中,访去秋未到的十八月潭。
③山路盘旋,四野静谧。鸟叫声是多的。但古人说过:“鸟鸣山更幽。”中国人的心性有这样的审美文化浸染,加上山野中越来越浓重的绿,主观上就有了强烈的静谧之感。
④胡核楸、盐肤木在低处,树树舒枝展叶,在山脚,在溪前。绿光照眼,使得行于山阴道上的人眼睛与心境一并通透。杜甫诗形容这情状只有三个字:“俱眼明”。
⑤路盘旋着上升,到山的半坡,洁白花树出现。斜擎着四片花瓣,子房高耸的是山茱萸科的四照花;细碎繁密的小花开得如云如雾的是木犀科的流苏树;还有丛生,与人齐身高的两种英莲,和悬钩子属的茂密灌丛。
⑥再翻一道梁,再越一条谷,更多的树,更清的水。
⑦如是循环往复,然后,十八月潭到了。
⑧拍完两株花树,才顺栈道步入林中,步入站满高大乔木的一片平坦凹地。依这地势的启发,我预设了将要遭逢潭水的情状。就像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说《鱼王》中所写的那样:茂密的森林突然消失,在宽阔的谷地中央,树林环绕丰茂草地。草地上有冰川时代遗留下的巨石蒙满苔藓。然后,一口潭,深而静,倒映着树与花,倒映着云影与天光。绕潭而行,再穿过一片深广的杉与松与桦与枫,又一片林中草地,又一口静静的水泊出现。一只白颊水鸟停在岸边。“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⑨是“潭”这个字,让人发生清绝幽静的联想。
⑩而十八月潭真正的面貌并不是这样。
⑪林木深处溪水流淌声响起时,脚下的栈道突然转折,改变方向的同时,还由平缓变得陡峭。坚硬的花岗岩层露出,猛然断裂沉陷,面前突然出现一道深渊。天空出现,太阳光涌入,隔着并不宽阔的虚空,隔着深谷看见了对面耸峙参差的峰,和万树丛生的错落山壁。
⑫不想说面临的是一道峡谷,而想说是一个生云起风的绿色深渊。
⑬悄无声息的溪流从幽暗的树林中出来,在光滑的花岗岩壁上陡然明亮,突然加速,随着岩壁更深的陷落腾身变成了一匹白练,一道飞瀑,飞降百余米,跌入一口碧绿的深潭。水往下飞奔,凉风徐徐上来,挟着水汽,拂面而过,让人感到清新舒爽,从皮肤到皮肤里面很深的地方。
⑭凉风起于飞瀑,起于深潭,但不大,习习拂面;悬垂飞溅的水声也不大,没有大声喧哗。这全是因为森林的缘故。俯瞰深渊,石壁,飞泉,碧潭,视线时时被树拦断,那是林海的深渊。
⑮就着悬泉旁开出的石阶,循级而下。陡峭处,木梯勾连成栈道,身边密布着扎根石缝姿态倾斜的树,枝干通直的树,枝干虬曲的树,枝上飘忽着松萝的树,干上寄生着蕨类的树,枝干斜出在身边可供攀扶的树,还有树冠展开,枝叶交错,将视线中的花岗岩壁、壁上飞泉、壁脚深潭不断遮断,而生出种种动态构图的树。使人如行于古人绘制的山水长卷之中。
⑯又一回地理的剧烈跌宕,再随急转陡峭的山势,傍着飞瀑悬泉循级向下。太阳再次钻出云隙,使云水树石再次闪闪发光。地势稍缓处,我停在一块其大如屋,脱离了岩体横卧溪上的花岗岩巨石前。岩石中夹杂的细碎石英颗粒和云母片闪闪发光,那是明净透澈如钻石般的光芒。
⑰巨石旁的树很老,岩石的岁数更老,记得山下的地质博物馆说这些岩石来自震旦纪。那么,它的年纪,这些俯冲而下的岩壁的年纪最少也有五亿年了。在更久远的地质时代,地球深处的岩浆上涌,却未突破地壳成为火山,熔化的岩浆在地下熔合不同成分的物质,渐渐冷凝,就形成了地球岩石圈最坚硬的部分——花岗岩。这些闪烁的石英和云母就是在那个熔铸过程中包藏其中的。然后,它们在多少亿年多少千万年的某次某几次强烈的地质运动中拱出地表,造成了眼前这些高山深谷。又在时间深处,被冰川,被水,被风打磨光滑,成砂成粉,风化为土,养育了草与树,养育了浩莽林海。
⑱所以,我要凝视它,抚摸它。
⑲花岗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歌德在另外的时空中凝望过它们,并注意到其“异乎寻常的材质,那富于变化的神奇颗粒”。聂鲁达在南美安第斯山上注视过同样的岩石,观察到同样现象时说,那是“时间之盐”。延伸一下,我想,那也是我们骨骼与精神中的钙,也是四周所有高大树木最基本的养料。现在,我尝到了它的味道。
⑳风和阳光在这块巨岩的上半部,它的底部浸在溪水里。水清无色,颜色来自岩石上生出的幽滑绿苔。
㉑歌德说:“每一条通向未知路径的山脉,都在证实一个古老的经验:最高处和最深处都是花岗岩,然后才是其余各种形形色色的岩石。在地球最深的脏腑里,花岗岩不可撼动地安歇着。”“它早于一切生命,超越一切生命。就在这一瞬间……”
㉒从此开始,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岩石形态的变化上面,至于水如何在石壁上飞扑,如何在岩脚下积聚;树如何在石缝中扎根,如何迎风造型,倒有些忽略了。因为这一切,种种奇异景象,根本还是因为岩石基座的形态变化。岩奔而泉飞,岩停而潭深。石有缝而孤树斜出,石化土而杂花生树。
㉓数公里长的山道,岩壁时陡时缓地跌落着,一折,又一折,更像一章又一章循序递进的雄壮交响乐。不是贝多芬们制定了程式的四个乐章,而是连绵不绝的十八个乐章。
㉔陡直时,就张挂了水的白练成为飞瀑与悬泉。这些水流本该发出巨大的喧哗,却被众多幽深如海的树林吸掉了其高音部和中音部,猛厉的奔湍变成了温柔的潺溪。奔涌的岩歇脚,在一株枫下,在傍着老松的一丛杜鹃下聚为绿潭时,就变成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了。潭水漫溢,无风而有波。古代诗歌写到这样的静潭与飞瀑时,总是要写到猿,写到猿鸣的。“蜀道重来老,巴猿此去闻。”现在,猿是没有了,时不时有一迭声的鸟鸣响起,倒比水声更尖锐响亮。
㉕如此这般,时行时停,,十八层飞水飘飏,十八口深潭凝碧,两个多小时,就走过了静在米仓深处的十八月潭。
㉖离开时,在最后一个潭前停留得久些,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仰望那些悬垂而下的花岗石壁。安谧而雄伟的岩石,风起时,扬起了岩石表面的水。水飞动,却依然改变不了岩石沉着的雄伟。
㉗从山道再下行数十里,宿在一个叫大坝的地方。入席小饮时,见窗外晚霞弥天。山中陡岩不见,悬泉深潭不见,只是满目林海,随着暮色渐深,正在化雾化烟。
8.第⑧段作者预设的十八月潭风景与后文描写的实景形成鲜明反差,请从构思角度加以赏析。(3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构思”题,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关系,或内容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主旨的关系,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通过预设中十八月潭的清绝幽静与所见实景的鲜明反差,突出十八月潭陡峭险峻,奇异生动的独特景貌;行文上形成起伏,虚实结合,增添审美意趣。
评分说明:预设景貌特点1分;实景特点1分;行文起伏或虚实结合1分。
9.下列甲乙两句分别放入第㉕段划线处,你觉得哪一句更适合,请简述理由。(3分)
甲:看水看树看水看云乙:看水,看树,看水,看云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分析”题,“四方面”答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一:我觉得乙句更适合。增添逗号,增加停顿,突出作者对每一处景物的欣赏;短句轻快灵活,便于表现愉快的心情;呼应前文“时行时停”的行进节奏,写出脚步的移动和视角的变化;与全文多用短句调整语言节奏的特点一致。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答案示例二:我觉得甲句更适合,没有逗号的语句一气同成,节奏更加紧凑,与作者目不暇接的情态相契合。
评分说明:视其作答情况,最多给两分。
10.第㉑段用歌德的话彰显全文主旨,请具体分析。(5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分析”题,“四方面”答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作者用歌德的话赞颂花岗岩所象征的原始古老、滋养生命的自然力量,借以解释十八月漂奇异景象由花岗岩的形态变化决定,推而广之,一切风景表面美丽皆根植于地球深处不可撼动的内在力量,加深对风景的理解,作者用歌德的话把观景的过程提升为认识深化的过程,突出哲理感悟,深化并彰显主旨。
评分说明,对花岗岩赞词的分析2分,加深对风景的理解3分;突出智理感悟1分,给满5分为止。
11.第㉓段以“交响乐”总收十八月潭的景,描写精妙,请加以赏析。(5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赏析”题,“四方面”答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以通感的手法把十八月潭岩壁比作交响乐,化视觉为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十八月潭跌宕起伏的总体形貌:以音部的变化比喻飞瀑、悬泉汇入绿潭,声音由低沉到寂静的过程;形声兼备,虚实相生,让人再次回味十八月潭整体的美景。
评分说明:通感写形2分;比喻写声2分;总观1分。
(三)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
(唐)朱湾
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
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
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
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
12.下列对整首诗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意境高远,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B.富有哲理,给人智慧的启迪。
C.用浅近的语言委婉表露心迹。
D.重沓喟叹中蕴含深沉的感慨。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C
13.此诗没有具体描写菊花形貌,而古人称其工于咏物,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5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分析”题,“四方面”答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写物之形貌或精神,皆为咏物。此诗前四句先以春花竞放反衬秋菊晚开,又写两者同秉自然之气,开花却有早晚不同。后四句写菊花虽晚犹开,仍然值得欣赏,岂能任其随秋草衰亡。“偏”“独自”“忍弃”含意曲折,既表达对菊花的怜惜之情,为菊花鸣不平,也赞颂了菊花不屈的品节。全诗着力刻画菊花的精神,托物言志,委婉地写出诗人不甘屈抑,欲一展抱负的渴望。诗中的花寒、迟开与菊花特点也相符,所以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评分说明:分析诗歌内容2分;分析菊花精神2分;花寒迟开与菊花的特点也相符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7分)
陈东庄先生传
(清)彭绍升
①陈先生名黄中,字和叔,吴县诸生也。自少通敏为学长于史深究前代治乱往复所由以达于当世之务。乾隆初,应博学宏词科,廷试被黜,乃纵游,学益精。
②当是时,上即位数年,锐意赓续列圣治绩,绍往古绝业。中外大臣承明德,争延致天下豪俊,虚己访时政阙失,而先生尤为大学士海宁陈公所知。既先生上书陈公,论用人、理财、养兵数大事,其言通达治体,凿凿切利病,无少讳。顷之,有诏求骨鲠质朴之士,陈公奇先生,欲以先生应诏,属先生友招以书,先生辞焉。先生客湖南巡抚幕府,土苗或小警,巡抚欲兴师剿之,属先生缮奏章,先生曰:“此召乱也,抚而辑之,其可。”弗听,先生辞焉,遂行。已而苗叛,用兵期年乃靖。
③先生初至京师,最善山阴贡士胡天游。天游故奇士,负才气,傲睨当世,士鲜当意者,顾独为先生屈,所著文必示先生。先生辄为发其墨、别其良以示,天游未尝不相视而笑也。天游豪宕自喜,不肯循尺度,为势要所排斥,竟穷死。而先生介然有节概,谨去就,严取舍之辨,然其穷与天游等。
④年四十余,杜门著书,无儋石之储,泊如也。以疾终,年五十有九。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虚己访时政阙失()(2)士鲜当意者()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1)咨询(2)符合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用兵期年乃靖()
A.安静B.平定C.妥协D.驱除
(2)谨去就()
A.恭敬B.严防C.严密D.慎重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1)B(2)D
16.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自 少 通 敏 为 学 长 于 史 深 究 前 代 治 乱 往 复 所 由 以 达 于 当 世 之 务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
自少通敏/为学长于史/深究前代治乱往复所由/以达于当世之务
评分说明:1处1分。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既先生上书陈公,论用人、理财、养兵数大事,其言通达治体,凿凿切利病,无少讳。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不久先生给陈公上书,论述选用人才、管理财政、训练士兵几件大事,这些内容洞达治国根本,清楚准确地道出时弊,没有丝毫避忌。(5分,1点1分)
18.第②段中陈东庄进入湖南巡抚幕府期间的言和行分别体现了和的特点。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内容分析”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见微知著性格耿介
19.作者为陈东庄立传,为什么又详写胡天游这一人物?请加以分析。(4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内容分析”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胡天游傲气而有才华,却唯独折服于陈东庄,侧面烘托陈东庄富有才学,删于诗文,以及人品正直有操守;胡天游做事不循规蹈矩,被权贵排斥,困顿而终。陈东庄慎重进退洁身自好,却同样困顿,表达了对陈东庄的叹惋之情。
评分说明:1点2分。
(五)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20—23题。(13分)
甲
俭,美德也,古人之所宝也。人能崇尚俭素,则一身之用易供,而一岁之计可给,既免称贷举息,俯仰求之,又且省事寡过,安乐无事。故富者能俭,则可以长保;贫者能俭,则可以无饥寒,岂不美哉!今世之人,不知以俭为美德,而反以俭为鄙笑,往往纵自下之欲而不恤后来,饰一时之观而不顾实患,亦可谓愚矣。
(宋 彭仲刚《崇俭素》,有删节)
乙
盖能俭而后砥行立名,能俭而后可正色率下,未有汰侈成风而身修、而家道正者也。后 世浮靡相尚,踵事增华,见有安静悃愊①之人,辄相与窃笑之曰:“此固也,野也;殆鄙吝之心生者也。”至若家拥厚赀,封殖自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甚至期功强近之亲,若秦 人视越人之肥瘠,坐听其困穷而不顾。此向所为鄙吝之人也,则又恬不为怪,假俭之名,以为藏身之困,君子之俭□如是乎?昔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而邻里乡党待以举火者数十家。果若是其班乎?否耶?嗟乎!彼啬于己而不啬于人,谓之俭;啬于人而不啬于己,谓之吝。吾窃怪夫世之俭者,群目之曰吝,而吝者,则又自诩为俭,俭与吝之淆然而莫辨也,作《俭说》。
(清 韦协梦《俭说》,有删节)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
20.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焉B.皆C.固D.何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C
21.对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却慷慨救济邻里乡亲。
B.晏子三十年来一直穿狐裘,邻里乡亲却无以为炊。
C.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常得到邻里乡亲的帮助。
D.晏子三十年来一直穿狐裘,邻里乡亲都想烧了它。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A
22.概括甲文的论述思路。(3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论述思路”题,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首先提出俭是美德的观点;接着论述尚俭有益于生活平安自足,佐以富者 和贫者的情况加以论述;最后贬斥今人以俭为耻,只顾眼前享乐的短视行为,进一步突显尚俭的必要性。
评分说明:1点1分。
23.相比甲文,乙文对“俭”展开了进一步论述。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5分)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解析:“内容分析”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以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在论述俭的重要性时,甲文强调尚俭可以持家保身,乙文更加突出俭对于君子修身、立名、正家道的积极意义;其在论述“俭”的内涵时,乙文严厉贬斥以吝为俭,强调在勤俭克己的基础上,能乐善好施、急人所及才是真正的俭,为俭正名,深化了俭的内涵。
评分说明:俭的重要性2分;俭的内涵3分。
三写作70分
24.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李老师下水作文:
理性看待“收益”,仰望道德星空
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
毋庸置疑,“获益大于代价”,注重“收益”和“功利性目的”,是个体行为的基本标准,这是人的本能,人性使然,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个体一切行为的目的,是自身的幸福。只有充分尊重个体行为的功利性目的,社会才能有活力,才能正常运行。
然而,“获益大于代价”,不是个体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当下的泛商业化社会,人们普遍浮躁,急功近利,如果把“获益大于代价”作为个体行为的唯一标准,个体就会沉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把“获益大于代价”作为个体行为的唯一标准,个体就会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关心,甚至会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甚至对他人的困难和痛苦、社会的急需视而不见,会变得极端自私、冷漠。
诚然,“获益大于代价”,注重合理的“收益”和“功利性目的”,无可厚非。但是,理性看待“获益大于代价”,即理性看待“收益”和“功利性目的”,关注人的良知和道德自觉,以此作为个体行为的标准。任何个体,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因此,人类社会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否则,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这就需要每一位个体,在行为决策时,既要考虑“收益”,更要关注人的良知和道德自觉。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概括至善的人生境界: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康德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人是社会中的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在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时,要理性看待“获益大于代价”,即理性看待“收益”和“功利性目的”,更要仰望星空,关注人的良知和道德自觉。
李老师方法解析(“四步曲”):
一、审题
此题目,让我们讨论的话题关键词是:“获益大于代价”、“值得做的标准”。
同学们,审题就是逐字逐字文本细读,抓住上面那2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下面逐个分析:
“获益大于代价”:这个关键词,需要提升,可提升对应为“收益”、“功利性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值得做的标准”:正常使用。
二、立意
那么,围绕这些“关键词”,我们怎样进一步思考、立意呢?
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
高中作文,是用现代汉语,进行细腻的理性思考,讲的是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获益大于代价”,是个体行为的基本标准。这是人性,这是本能。但是,“获益大于代价”,不是唯一标准,如果把“获益大于代价”作为个体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个体行为的标准还有什么的呢?就是人的良知和道德自觉。
三、思路结构
立意“立”好了,思路结构也就出来了:
第1段:引入谈论的话题。
第2段:论述观点:“获益大于代价”,注重“收益”和“功利性目的”,是个体行为的基本标准,肯定这是人性,这是本能,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第3段:反思现实:“获益大于代价”,不是唯一标准,如果把“获益大于代价”作为个体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4段:思辨:个体行为的标准还有什么的呢?就是人的良知和道德自觉。
第5段:重申主要观点:理性看待“获益大于代价”,即理性看待“收益”和“功利性目的”,关注人的良知和道德自觉,以此作为个体行为的标准(标题:理性看待“收益”,仰望道德星空)
四、表达
表达是最后的成为阶段,注意要首先保证清晰表达,不要太对口语,但也不求复杂,讲清楚观点,就可以。
另外,结构思路一定要清晰,先道理,后事例;先观点,后批判反思。
注意至少3处引用名人名言,注意书写,想好了写,不要有涂改,不要有数字、英文。
同学们,高考作文写作,是有明确的方法、规范的,不能今天这样写,明天那样写!这样偶然也能得一次高分,但不可持续。高考作文不难,只要明确了高考作文写作的方法、规范,高考作文肯定能写好。2024年高考前的3周,同学们一定要用好时间,这个时间只要用好,绝对够用,努力训练高考作文写作的方法、规范,高考作文55分,每个同学,都能做到。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tiku/5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