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试题解析 高考真题分析|第1期: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高考真题分析|第1期: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谁能拒绝可爱扭扭龙和定制卫衣?什么?!实物不如直接红包来的实在!没关系,我们的征稿比赛为大家也同时准备了千元红包,只要你和淀粉分享你高效利用《解题觉醒》的方法技巧以及提分经验,向我们的邮箱投稿,审核发出即有稿费,还有机会和大家一起竞奖!快来戳戳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哈喽,亲爱的淀粉们,今天是大年初四,祝大家新年快乐呀!小历为大家带干货啦!今天,我们开启一个新的干货系列,我们通过几道淀粉们错误率在30%左右的高考易错题来剖析高考题做题思路,以及其常考知识点这波真题分析可不能错过呀!

本篇干货目录

一、真题分析
真题分析1

(全国甲卷1) 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 “百姓日用即道”

B. “心外无物”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工商皆本”

-点击空白处滑动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A(正确率30.07%,错选D居多)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做题思路

1.考察点:中国古代经济史,思想史——儒商(涉及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之际儒学新发展的核心思想主张)——借儒商理念考查宋至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时空:明代(中国)

3.看材料:重点强调“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

4.看选项:

A.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

B.心外无物,是在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

C.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材料中仍从商),与材料不符。

D.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逢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

5.析错因:知识点未掌握,材料未理解

6.解题技巧:大招之一——排除法(依据知识点排除BCD)

高考导向

近年高考题思想史始终是高频考点,很多同学因为不了解思想内容而失分,非常可惜。

因此淀粉们将重点放在思想史上,思想史必备内容如下:

1.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2.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潮和儒学思想的比较,意义,影响及评价

知识拓展
汉代儒学的发展
(一)
历史背景

1.汉武帝即位初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匈奴为患。

2.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而采取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意】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4.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形势的思想——新儒学。

(二)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内容及作用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糅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思想。

(2)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维护现实政治。

3.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践。

4.评价

汉代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1)他认为“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这符合时代潮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抑制君权的过度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的,但它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当前政府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三纲”充满着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批判继承。

更多内容在附件中,在后台回复文末暗号即可获得~

真题分析2

(全国甲卷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点击空白处滑动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D(正确率35.95%,错选B居多)根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

做题思路

1.考察点: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涉及经济、人口问题、政治状况)运用区域人口增长幅度考查两汉社会发展状况;逻辑推论能力

2.时空:两汉年间

3.看材料分析:

(1)两汉间:土地兼并,王莽新政,农民起义,社会动荡。

(2)巨大差异:江浙一带人口增长较缓慢,湘江流域人口增长较快。

(3)翻译:湘江流域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4.看选项:

A.土地兼并程度(都存在土地兼并,程度相差不大)

B.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开发初期差异不大)

C.人口自然增长(公元2年江浙一带的人口基数更多,但到公元140年其增长速度反而不如湘江流域)

D.移民流入数量(江浙一带靠近北方,移民流入较少,湘江流域远离北方,移民流入较多)

5.析错因:地图题推理方向有误

6.解题技巧:排除法(通过比较两者真正的差异进行排除),逻辑推理法

详细选择题解题技巧尽在《解题觉醒》!其中有定哥整理的选择题高分8大招、逻辑推理8定律、历史选择题18坑,并结合高考题,模考题进行分析,还有超详细讲解哦,帮助淀粉们发现错因,更有针对性的备战高考!心动不如行动,快快点击下方的链接看一看吧~

高考导向

近五年高考真题,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始终是高频考点!

必备知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租佃关系、农产品商品化、重农抑商、城市、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等。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1.经济构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宋代南方实行稻麦复种制,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

2.生产力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改良、生产技术的进步等,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劳作方式:西周实行井田制,采用集体耕作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经济发展,庄园式劳作盛行一时。

4.土地制度: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并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核心概念: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具体内容在附件中,在后台回复文末暗号即可获得~

真题分析3

(山东卷)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点击空白处滑动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D(正确率35.95%,错选C居多)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做题思路

1.考察点:经济重心南移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2.时空:西汉、隋朝(中国)

3.看材料分析:

(1)由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

(2)调知识

4.看选项: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东移也会有阻力,也会有门阀士族的存在)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财政收入基本不变,只是便利了获取而不是拓宽)

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不是目的,且中原主要还是汉族)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5.析错因:地图题推理方向有误

6.解题技巧:地图题重点标出的都有用,没有思路时可以联系重要朝代重要史实(如经济重心南移),无法排除时,可以推理有没有反例推翻(如东边也有阻力等)

高考导向

从近几年高考真题中看,地图题为常考题型,经济重心南移为常考知识点,甚至连考四年!无疑体现了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相关地图题真题(几十道)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梳理小历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

知识拓展
经济重心南移
(一)
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3、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如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二)
南移的特点

1、在国家分裂战乱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突出,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2、北方劳动人民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江南经济开发的根本原因。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东晋建康、南宋临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更多具体内容在附件中,在后台回复文末暗号即可获得~

二、复习策略
(一)历年高考题体现的试题命题趋势

1.中国史的考察是重点,大约2/3

2.中外历史的各个大的历史时期考点均有分布

3.题文史料来源广泛,呈现方式多样。

4.小专题史、时代特征、选择性必修的考察都是重点问题。

(二)高考历史复习对策

1.牢固树立时空观念,全面精准掌握史实

关键是抓好落实。引导学生构建时空体系,织就包括初中历史相关史实、课本正文、注释、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插图、表格等在内精细密实的知识网。包括中国史世界史;通史、专题史;必修史、选修史。

2.细致划分历史阶段,熟练把握时代特征

从2023年山东高考题可以得出,考查较短时代的特征,比如:北宋、1871-1921、晚清、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

3.强化专题知识体系,系统掌握相关内容

4.学科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始终

(1)言必称时空

(2)渗透唯物史观

A.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D.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淀粉们可以为自己制定复习策略,依据自己当前的学年段科学实行,相信大家一定会学有所成!

想要获取本期干货和训练真题pdf,在公众号后台输入暗号“真题分析中国古代选择”就可以了~

下一期真题分析——大题(小论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tiku/5730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