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试题解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花洲高中试题分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花洲高中试题分析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明确指出:“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因此在备考中我们应以教考衔接为导向,注重由教到考的良性互动。一手教材,一手“真题”,研究二者的关联,是我们备考2024年的不二法宝。下面笔者将以2023年新课标II卷试卷为例,梳理真题与教材的关联(显性关联和隐性关联)。

01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11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摘自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两则材料都在讲调查研究,这与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考查费孝通的文章,与《乡土中国》的行文风格类似,间接考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原题再现】1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教材关联】第1题的B选项中涉及的文章出现在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资源”板块。在实际教学中,该板块常常被忽视。今后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材教学,组织学生学好新教材,不能忽略某些单元任务。

【原题再现】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教材关联】第4题考查最后两段中词语“敲诈”“斗智”“拷问”的使用,着重文本的行文细节和论述特点的考查,是一个创新题。试题紧扣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要求,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二、现代文阅读II

文本选自沈从文的《社戏》,《社戏》又出自于长篇小说《长河》。与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边城》的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相关联。

【原题再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教材关联】第7B选项中的传统白话小说,学生在必修下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中对《红楼梦》已有所了解。C项关联的是鲁迅的名篇《社戏》,两个文本,题材相近,场景类似,都具有抒情性。D项关联的是同一作者名篇《边城》。

【原题再现】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教材关联】第9题分析“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短语、词语含有的意味,这与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的学习提示有关联。

02

古诗文阅读

01

文言文阅读

双文本阅读,材料一选自兵书《百战奇略》,材料二选自李靖编著的军事问题言论辑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这与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任务不谋而合。

原题再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也。

【教材关联】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的把握、语感等,与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的要求相照应。

【原题再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教材关联】B项中的“刁斗”来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中高适的《燕歌行》(寒声一夜传刁斗)。D项中的“果”,与统编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有关。

【原题再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教材关联】第(1)题的关键词语“却”与“却坐促弦弦转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却”都是“后退”的意思;“得”与“终不得归汉”(统编选择性必修中册班固《苏武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李白《蜀道难》)中的“得”均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得以”“能够”的意思。“不亦乐乎”句式,学生已在统编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学过。“仆”关联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提示。

02

古代诗歌阅读

【原题再现】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教材关联】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单元导语便是从王国维这一观点引入。且统编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与此题有关联。统编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均有提及。

03

名篇名句默写

【教材关联】第(1)题关联统编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关联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第(3)通过创设情景,考查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名句,要求学生抓住“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关联教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

03

语言文字运用

原题再现】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教材关联】与统编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学习活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相连接。

【原题再现】20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0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教材关联】与统编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相关联。

04

作文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材关联】作文与语言文字运用题关联,符合《中国高考报告》提出的“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审题是要注意找出“安静”和“放松,沉淀,成长”之间的联系,这与统编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主题“自然与情怀”不谋而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tiku/5733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