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摘编自徐妍《家庭,作为鲁迅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
材料二:
(摘编自谢晓霞《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的农民家庭重视人情物理,这是《故乡》和《社戏》等作品中儿童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B.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其中都有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叙事。
C.《风筝》中,因为在家中“大哥”当家,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
D.少年闰土、双喜、阿发等孩子形象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的“真的人”。
1.【C】“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可知,“大哥”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说“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和原文意思不符。
3.【D】A.材料可以证明鲁迅塑造儿童形象,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B.材料可以证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
C.材料可以证明“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D.《故乡》中的“我”不是儿童形象,不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4.同是评论鲁迅作品,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①材料一从家庭视角,聚焦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家庭书写,认为鲁迅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阐述了家庭生活和儿童成长的关系。
②材料二则主要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阐述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5.材料二中,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意义?(6分)
第一问:
①一类是记忆中的“孩子”,鲁迅重点关注他们身上的善和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
②一类是现实中的“孩子”,他们给人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
第二问:
①前者代表了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
②后者所代表的现实世界成了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魔鬼
【法国】莫泊桑
D.本唐大妈最终在惶恐中咽气了,奥诺雷回家时看到拉佩太太在祷告,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但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6.【D】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天气很好,为奥诺雷·本唐丢下自己临终的母亲而去收割麦子做了铺垫。
B.“心里正七上八下……反复盘算”,心理描写很生动,表现了奥诺雷·本唐的形象。
C.“她像陈年的苹果”运用比拟修辞,形象地刻画出了拉佩太太年老色衰的外貌特征。
D.小说虽是节选,但情节内容相对完整,小说人物关系和情节简单却有波澜,引人深思。
7.【C】“比拟”错误,句中把脸喻为发皱的苹果,这里运用的是“比喻”。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拉佩太太的性格特点。(4分)
①精于算计。拉佩太太前往奥诺雷·本唐家,走到床前,仔细察看要死的女人,再谈酬金。
②吝啬贪婪。拉佩太太判定老太婆挺不过当天夜晚,却坚持要三天的酬金——六法郎,分文不让。
③生性狠毒。见本唐大妈迟迟不死,拉佩太太气急败坏,最终以“魔鬼”故事恫吓,致其死亡。
9.有评论认为,莫泊桑的小说《魔鬼》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多,但表现的矛盾冲突很突出。请分析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6分)
①奥诺雷·本唐自身的矛盾。在是收割麦子还是守护母亲的选择上,他的内心进行了挣扎和博弈,最终选择雇佣拉佩太太来看护母亲,自己去收割麦子。
②奥诺雷·本唐与拉佩太太的矛盾冲突。在佣金和本唐大妈的死期上,奥诺雷·本唐和拉佩太太进行了一场“盘算”。奥诺雷以为自己能“赚”,可母亲提前去世,倒让拉佩太太多赚了二十苏。
③拉佩太太与本唐大妈的矛盾冲突.本唐大妈迟迟不死,触及拉佩太太的利益,拉佩太太选择了恫吓,使本唐大妈提前去世。
【考后主观题补充训练】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奥诺雷·本唐的形象。
①身处社会底层,勤劳务实。奥诺雷·本唐以务农为生,面对照顾病危母亲与收麦子的选择时,拿不定主意,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②十分吝啬,精于算计。为母亲请看护反复盘算价钱,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最后还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
③冷漠自私,不重亲情。母亲病危直至去世,奥诺雷·本唐没有悲伤,没有照料,在医生的坚持下才请了看护。
9.小说为什么以“魔鬼”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①情节上,概括了小说的情节,拉佩太太讲述有关“魔鬼”的恐怖故事恐吓奥诺雷·本唐的母亲,导致其咽气死亡。
②形象上,生动地刻画了拉佩太太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视钱如命;奥诺雷·本唐也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冷漠无情。
③主题上,强烈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性扭曲,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心冷漠,亲情淡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乙】金山夜戏
张岱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兖:地名,今山东省兖州市,②日晡(bū):日暮。③舣(yǐ)舟:将船只靠岸停泊。
④噀(xùn):喷洒。漆静:漆黑寂静。⑤韩蕲王:南宋名将。⑥摋(sà):揉按。眼翳:眼角膜上所生妨碍视线的白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B.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C.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D.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10.【C】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朝而往
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B.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B.副词,全/副词,全;
C.目送久之露气吸之
C.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月光
D.以何事何时至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D.介词,为了/介词,用;
11.【B】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故选B。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生活的怀念之情。
B.甲乙两文均采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湖心亭和金山寺的雪景,简洁凝练,生动传神。
C.甲文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因为知音难遇,字里行间里流露出幸逢知己的喜悦,给孤寂的心增添了一分暖色。
D.乙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12.【B】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B.乙文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也没有描写雪景;从“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等句子可知,作者细致描写了月光,把林下月光比作残雪,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清新明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分)
(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给分点:焉、更、强、三大白。)
(2)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4分)
(2)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
(给分点:剧、将曙、解缆、久之)
14.从《湖心亭看雪》雪夜无人而独自游湖赏雪和《金山夜戏》月夜观景于寺中欣然唱戏中,可以看出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3分)
①个性: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
②情趣:沉醉于自然风景;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赏析】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在今广东省高州市)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曾被贬南巴尉(在今广州电白麻岗一带的地方),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无限离愁,跃然纸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说新年已至,归家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尾联中借用典故,作者借长沙王太傅贾谊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
D.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准确,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肺腑。
15.【C】“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错误。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
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
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是:,。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
(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1)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18~20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也绝不是 耿耿于怀 讴歌 界线B.也绝不是 心驰神往 讴歌 鸿沟
C.从来不是 心驰神往 赞颂 界线D.从来不是 耿耿于怀 赞颂 鸿沟
【B】①也绝不是:绝对不是;
从来不是:一直不是。
语境强调农村绝地不是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用“也绝不是”更恰当;另外“从来不是”与语境中的“一直不是”重复。
②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语境强调农村的诗意生活令人向往,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③讴歌:歌颂、赞扬;赞颂:称赞颂扬。语境强调对“新社会”的新思想的赞扬,两个词语都可以。
④界线:两个地区之间划分边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线,某些事物的边缘;鸿沟: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差距,有比喻义。语境强调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明显的界限和差距,此处有比喻义,用“鸿沟”更恰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A.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B.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C.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反而是一个“桃花源”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D.农民对于城市来说,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A】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农民对于城市来说”主客颠倒,可改为“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可知D错误。二是成分赘余,前有“城市”,“那里”可以删掉。B.不合逻辑,“对于城市来说”主客颠倒,可改为“对于农民来说”。C.句式杂糅,“……是……”和“……能够……”杂糅在了一起,可改为“反而是一个“桃花源”或“反而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B.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C.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D.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20.【A】前有“如”(意思是“例如”),应该对应“对乡村田野风光”,让介宾结构作定语,合乎语法,前文说的是中国历史,不能照应“那样”,可排除CD;“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表达上有歧义,陈述的主语是“中国的乡村”,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可排除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历来被奉为圭臬,许多人认为只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①,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写出好文章,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类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播和积累,个人的任何工作与创造,都是在前人已经积累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读书是了解前人认识成果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前人的认识成果对于新的工作与创造来说,只起原料的作用,犹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样。然而,材料毕竟不等于家具。就写作而言,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文章,就如同木料②。
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锻炼了记忆力,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象、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当然,在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往往不是有意要拧成一股绳,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③,那是不可能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②不会直接变为家具 ③就能“下笔如有神”
22.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请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文段的观点。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40字以内。(5分)
写出好文章不仅需要多读书,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名言警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读了上面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议论文,不少于8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和“路”有关的名句】
Ø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他将会在遥远而漫长的前路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Ø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意思是山峦重重叠叠,水流曲折回环,似乎已经无路可走,忽然,翠绿的柳树与明艳的花朵出现在眼前,不久,就看到了几家农舍;深层意思是只要勇敢地往前行进,就能够看到希望和光明。
Ø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告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经过慎重选择的人生之路。
Ø林肯的名言“记住,当人生之路陡峭之时,要保持沉着。”启发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不要轻易退缩。
Ø马克思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不畏艰险,奋力前行,才能创造奇迹。
Ø吉鸿昌的名言启发我们: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此生,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Ø鲁迅的名言赞扬了先驱者开辟新路的胆识和勇气。
Ø孔繁森的名言号召人们要无私奉献,不要自视甚高,眼高手低。
Ø汪国真的名言告诉我们:人只要有志气,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只要有脚,再长的路也不怕;只要是人,再高的山也能攀登
小结感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能虚度此生,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加美丽!
【范文阅读】
路漫漫而开天地,道且长而歌于途
王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