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解析

20231030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呐喊》作品集中收录的《孔乙己》《药》《明天》《风波》《故乡》《社戏》等篇目,塑造了多位儿童形象,且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药》中的少年小栓的病亡原因不可排除家庭中父辈母辈的愚昧因素。尤其是《故乡》和《社戏》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范式,更提供了家庭生活如何构成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的典范。《故乡》《社戏》中的小闰土、窗儿、水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因成长于重视人情物理的乡土中国农民家庭,与少爷非但没有阶级隔阂,反而以自然之子的淳朴天性接纳了少爷。但是,《呐喊》中的儿童毕竟成长于近现代之交的中国社会,他们成长的过程既是告别儿童自然天性的过程,也是重复他们父辈活法的过程——或如中年闰土一般变成木偶人,或如中年一般变成漂泊者,进而形成两端——儿童的自然性与成人的社会性“相互对照”的故事结构。
《呐喊》作品集之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彷徨》作品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孤独者》等篇目中的儿童形象,不仅失去了《故乡》《社戏》中的符合儿童自然天性的家庭生活,而且呈现出成人的社会性。尤其,《彷徨》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讲述了那些貌似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新式家庭生活如何与封建旧家庭一样令人窒息、如何以新手段压制儿童成长的复杂过程。《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看上去是一个年轻现代新家庭,但这个家庭中的小女孩儿非但没有享受到新型童年幸福,反而成了母亲的旧式“出气筒”。
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当然,《野草》是写给鲁迅自己的,而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但《野草》中的少量散文诗仍然讲述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且仍以取其两端、相互对照的故事模式进行讲述。《风筝》中的家庭叙事似乎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倘若从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进行解读,便会发现《风筝》中的家庭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甚至令人细思极恐: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
不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呈现出浙东水乡家庭生活的人情事理对儿童成长的温暖支撑。事实上,家庭生活作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是一个复杂的构成。鲁迅虽然批判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但同时肯定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例如《朝花夕拾》中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就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不只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教育,还有《五猖会》中的父亲背书的蒙学教育,更有《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对的民间文化教育、《狗·猫·鼠》中的同情教育、《父亲的病》中的死亡教育等等。经由这些家庭教育,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得以呈现。

(摘编自徐妍《家庭,作为鲁迅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

材料二:

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这个美丽的故乡不仅有少年闰土这样的乡村小英雄,还有不失“孩子”的活泼和率真的双喜和阿发他们,有吕纬甫记忆中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的少女阿顺。在这些美好的孩子身上,鲁迅重点关注的是他们身上的善,是他们作为孩子的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他们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真的人。这些人之子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在江南水乡夏夜的月色下,在自家的豆田里将他们的纯真和美好展示给我们。他们是这些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然而,再次回乡的知识者们寻找旧日的梦的痕迹时找到的却不是美好的阿顺,而是她那个长得像鬼一样的妹妹阿昭和她的恶狠狠的像要咬人似的弟弟。在鲁迅的小说中,美好的“孩子”都活在过去,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实中的他们或者被岁月冲刷得变了颜色,或者被环境扼杀,如同闰土,如同阿顺,如同阿毛,如同宝儿。这些消失了的美好的“孩子”使故乡从此永远陷落在阴暗寒冷和萧瑟之中,这些知识者们注定只能再次离乡远行。
在现实中,他们碰见了另一类“孩子”。这些“孩子”是狂人眼中所见的“孩子”,是六斤,是魏连殳开始喜欢后来捉弄的房东的孩子大良和二良,是《示众》里面做着麻木的看客的胖孩子,被老妈子教着做看客的婴儿,是在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还不会走路却能拿着苇叶指着路人喊的幼儿。这些孩子给我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和过去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个现实世界也是一代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摘编自谢晓霞《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的农民家庭重视人情物理,这是《故乡》和《社戏》等作品中儿童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B.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其中都有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叙事。

C.《风筝》中,因为在家中“大哥”当家,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

D.少年闰土、双喜、阿发等孩子形象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的“真的人”。

1.【C】“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可知,“大哥”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说“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和原文意思不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提到《故乡》《社戏》中小闰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他们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
B.《朝花夕拾》对家庭生活中的压迫性力量和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持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
C.材料一主要依据鲁迅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和其文学作品的不同类型,来安排行文思路,阐述观点。
D.鲁迅小说中的知识者们回乡寻找旧日的梦痕,感到现实中的故乡不再那么美好,于是只能再次离乡。
2.【B】“对家庭生活中的压迫性力量和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持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错误,曲解文意。《朝花夕拾》批判的是家庭生活中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肯定的是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二者不能混在一起表达。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狂人日记》中,“妹子”五岁夭折的悲剧命运,是由家庭生活中的大哥所奉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所操纵的。
B.鲁迅《肥皂》中的少年学程尽管上了新学堂,可在家中他还不能独立,其言行仍被伪道学家的父亲四铭所规训。
C.鲁迅《颓败线的颤动》借助梦境表现儿童长大后并未以爱和抚慰的方式报答母亲,反而以仇恨和厌弃的方式来“反哺”年老的母亲。
D.鲁迅《故乡》中的“我”只是无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目睹了故乡的荒芜景象、农民的凄苦生活、小市民的颓然,明知故乡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3.【D】A.材料可以证明鲁迅塑造儿童形象,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B.材料可以证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

C.材料可以证明“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D.《故乡》中的“我”不是儿童形象,不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4.同是评论鲁迅作品,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①材料一从家庭视角,聚焦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家庭书写,认为鲁迅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阐述了家庭生活和儿童成长的关系。

②材料二则主要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阐述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5.材料二中,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意义?6分)

第一问:

①一类是记忆中的“孩子”,鲁迅重点关注他们身上的善和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

②一类是现实中的“孩子”,他们给人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

第二问:

①前者代表了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

②后者所代表的现实世界成了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魔鬼

【法国】莫泊桑

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
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现在正逢好天气。你说呢,妈妈?”
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
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她像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
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您家呢,都好吧?”
“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
“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
“她快翻白眼儿了!”
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
“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
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
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您就给我二十苏和四十苏吧。”
这个农民心里嘀咕起来。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她特别能折腾。大夫说她不行了,可她还可能挺上一个星期。
他果断地说道:“不,我还是愿意您要个一口价,守护到我母亲咽气的价钱。咱们双方都碰碰运气。大夫说她眼看就不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您就算捡了便宜,我就算吃了亏。如果她还能拖到明天,或者拖更长时间,那便宜了我,您倒了霉!”
看护婆十分惊诧,注视着这个男人。以这种承包的方式给人送终,她从来没有先例,不免犹豫不决,但她倒真想碰碰运气。继而,她又怀疑对方想要耍弄她。
“我还没有见到您母亲,这之前我还不能说什么。”老太婆回答说。
“那就去我家看看她。”
老太婆擦了擦手,随即跟他走了。
快要到他家时,奥诺雷·本唐咕哝道:“也有可能,万一她死了呢?”
然而,老太婆并没有死。
拉佩太太走到床前,仔细察看要死的女人……她已经判定,老太婆挺不过当天夜晚。奥诺雷也跟着出来,问道:“怎么样?”
看护婆妇答道:“怎么样,她要拖两天,或许三天,全算上,您就付我六法郎吧。”
“六法郎!六法郎!您敢情疯了?我跟您说了,我母亲这样,只有五六个钟头了,不会再长了!”
两个人讨价还价,激烈争论了好久。奥诺雷终于同意了,说道:“好吧,就这么定了,六法郎,全算上,直到入殓。”
“说定了,六法郎。”
……
夜幕降临,奥诺雷回来,走到床前,看看母亲还活着,就问了一声:“怎么样?”
就像从前母亲身体不舒服时那样问道。
然后,他打发拉佩太太回去,还叮嘱一句:“明天,五点钟。”
她回答道:“明天五点钟。”
天刚亮,她果然就来了。
奥诺雷自己做了汤,喝完好下地。
看护婆问道:“怎么样,您母亲过去了吗?”
他眼角狡黠地眨一下,回答说:“倒是稍微见好。”
说罢,他就走了。
拉佩太太心头一紧,不安起来,到床前瞧了瞧,看到垂危的老太婆还是老样子。
看护婆心下明白,这种状态还可能延续两天、四天,乃至一星期。于是,一阵惊恐突袭了她这个吝啬鬼的心,她不由得怒火中烧,怨恨这个耍弄了她的狡猾的家伙,也怨恨这个不肯咽气的老太婆。
她还是干起活计,等待着,眼睛一直盯住本唐大妈皱皱巴巴的脸。
奥诺雷回家吃午饭,他那样子挺高兴,几乎带点嘲笑的意味。吃完饭,他又去干活了。显而易见,他的麦子都收回来了,收得干净利落。
拉佩太太真是气急败坏,现在每过一分钟,都好像是窃取她的时间,也就等于窃取她的金钱。她渴望,疯狂地渴望掐住这头老母驴,只要稍微卡紧些,就能制止住窃取她的时间、窃取她的金钱的这股微弱而急促的气息。
接着,她考虑到这样干的危险,于是头脑里又闪现出别的念头。她又凑至床前。
她问道:“您见过魔鬼了吗?”
本唐大妈咕哝道:“没有。”
于是,看护婆便讲起来,给生命垂危的老太婆讲故事,以便恫吓她那虚弱的灵魂。
……
垂危的老人惊慌失措,眼神惶恐,使出超人的力气想要爬起来逃走。她的双臂和胸口甚至都挪出了被窝,接着她却长叹一声,倒了下去。人已经咽气了。
奥诺雷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他看到拉佩老太婆在祷告,立即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因为她只看守了三天一夜,一共应付五法郎,而他又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九十二岁的本唐大妈临终时,她的儿子奥诺雷·本唐却不听从医生的建议,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收割地里的庄稼。
A.“毫不犹豫”分析不当,原文为“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奥诺雷·本唐也经过了一番心理斗争。
B.奥诺雷·本唐很了解母亲,他虽然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但是心里很清楚母亲活不过三天,因此答应支付六法郎。
B.“但是心里很清楚母亲活不过三天”不合文意,原文是“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她特别能折腾。大夫说她不行了,可她还可能挺上一个星期”。
C.拉佩太太身兼多职,不仅给人烫衣物,还帮人家看守死者或者临终之人,她做事讲规矩,守诚信,但不愿意吃亏。
C.“做事讲规矩,守诚信,但不愿意吃亏”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拉佩太太要亲眼看看临终者,最后以恐吓的方法让临终者死亡,从而缩短了自己看护是时间,应是“做事斤斤计较,不愿意让自己吃一一点亏”。

D本唐大妈最终在惶恐中咽气了,奥诺雷回家时看到拉佩太太在祷告,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但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6.【D】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天气很好,为奥诺雷·本唐丢下自己临终的母亲而去收割麦子做了铺垫。

B.“心里正七上八下……反复盘算”,心理描写很生动,表现了奥诺雷·本唐的形象。

C.“她像年的苹果”运用比拟修辞,形象地刻画出了拉佩太太年老色衰的外貌特征。

D.小说虽是节选,但情节内容相对完整,小说人物关系和情节简单却有波澜,引人深思。

7.【C】“比拟”错误,句中把脸喻为发皱的苹果,这里运用的是“比喻”。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拉佩太太的性格特点。4分)

精于算计。拉佩太太前往奥诺雷·本唐家,走到床前,仔细察看要死的女人,再谈酬金。

吝啬贪婪。拉佩太太判定老太婆挺不过当天夜晚,却坚持要三天的酬金——六法郎,分文不让。

生性狠毒。见本唐大妈迟迟不死,拉佩太太气急败坏,最终以“魔鬼”故事恫吓,致其死亡。

9.有评论认为,莫泊桑的小说《魔鬼》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多,但表现的矛盾冲突很突出。请分析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6分)

奥诺雷·本唐自身的矛盾。在是收割麦子还是守护母亲的选择上,他的内心进行了挣扎和博弈,最终选择雇佣拉佩太太来看护母亲,自己去收割麦子。

奥诺雷·本唐与拉佩太太的矛盾冲突。在佣金和本唐大妈的死期上,奥诺雷·本唐和拉佩太太进行了一场“盘算”。奥诺雷以为自己能“赚”,可母亲提前去世,倒让拉佩太太多赚了二十苏。

拉佩太太与本唐大妈的矛盾冲突.本唐大妈迟迟不死,触及拉佩太太的利益,拉佩太太选择了恫吓,使本唐大妈提前去世。

【考后主观题补充训练】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奥诺雷·本唐的形象。

身处社会底层,勤劳务实奥诺雷·本唐以务农为生,面对照顾病危母亲与收麦子的选择时,拿不定主意,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十分吝啬,精于算计为母亲请看护反复盘算价钱,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最后还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

冷漠自私,不重亲情。母亲病危直至去世,奥诺雷·本唐没有悲伤,没有照料,在医生的坚持下才请了看护。

9.小说为什么以魔鬼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情节上,概括了小说的情节,拉佩太太讲述有关魔鬼的恐怖故事恐吓奥诺雷·本唐的母亲,导致其咽气死亡。

形象上,生动地刻画了拉佩太太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视钱如命;奥诺雷·本唐也是一个心里有魔鬼的人,冷漠无情。

主题上,强烈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性扭曲,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心冷漠,亲情淡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金山夜戏

张岱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兖:地名,今山东省兖州市,②日晡():日暮。③舣()舟:将船只靠岸停泊。

④噀(xùn):喷洒。漆静:漆黑寂静。⑤韩蕲王:南宋名将。⑥):揉按。眼翳:眼角膜上所生妨碍视线的白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B.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C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D.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10C】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强饮三大白

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B.上下而或长烟

B.副词,全/副词,全;

C.目送久露气吸

C.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代月光

D.何事何时至有老僧手背摋眼翳

D.介词,为了/介词,用;

11B】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故选B。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生活的怀念之情。

B.甲乙两文均采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湖心亭和金山寺的雪景,简洁凝练,生动传神。

C.甲文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因为知音难遇,字里行间里流露出幸逢知己的喜悦,给孤寂的心增添了一分暖色。

D.乙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12B】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B.乙文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也没有描写雪景;从“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等句子可知,作者细致描写了月光,把林下月光比作残雪,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清新明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有此人!”拉余同饮。余三大白而别。(4分)

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给分点:焉、更、强、三大白。)

2)将曙解缆过江。山僧山脚,目送久之。(4分)

2)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

(给分点:剧、将曙、解缆、久之)

14.从《湖心亭看雪》雪夜无人而独自游湖赏雪和《金山夜戏》月夜观景于寺中欣然唱戏中,可以看出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3分)

个性: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

②情趣:沉醉于自然风景;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赏析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在今广东省高州市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曾被贬南巴在今广州电白麻岗一带的地方,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无限离愁,跃然纸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说新年已至,归家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尾联中借用典故,作者借长沙王太傅贾谊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

D.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准确,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肺腑。

15.【C】“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错误。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

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

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是: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

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1)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18~20题。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农村一直不是、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反而是苦难的土地、悲惨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未来。(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农民从农村逃逸,进入城市,这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核心主题。农民对乡村的逃逸,就是对土地的逃逸,对苦难的逃逸,对命运的逃逸。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令人的诗意生活又再度出现在了中国的乡村——通过抽离变质机体的方式, 满怀激情地“新社会”的新思想。
作家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描写乡村风物,从而凸显新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这更多是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起作用。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这些“诗意乡场”的叙事背后,不乏残酷的社会现实:斗争、枪杀、饥饿、孤独、歧视、死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也绝不是 耿耿于怀 讴歌 界线B.也绝不是 心驰神往 讴歌 鸿沟

C.从来不是 心驰神往 赞颂 界线D.从来不是 耿耿于怀 赞颂 鸿沟

B】①也绝不是:绝对不是;

从来不是:一直不是。

语境强调农村绝地不是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用“也绝不是”更恰当;另外“从来不是”与语境中的“一直不是”重复。

②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语境强调农村的诗意生活令人向往,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③讴歌:歌颂、赞扬;赞颂:称赞颂扬。语境强调对“新社会”的新思想的赞扬,两个词语都可以。

④界线:两个地区之间划分边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线,某些事物的边缘;鸿沟: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差距,有比喻义。语境强调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明显的界限和差距,此处有比喻义,用“鸿沟”更恰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A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B.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C.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反而是一个“桃花源”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D.农民对于城市来说,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A】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农民对于城市来说”主客颠倒,可改为“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可知D错误。二是成分赘余,前有“城市”,“那里”可以删掉。B.不合逻辑,“对于城市来说”主客颠倒,可改为“对于农民来说”。C.句式杂糅,“……是……”和“……能够……”杂糅在了一起,可改为“反而是一个“桃花源”或“反而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B.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C.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D.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20.【A】前有“如”(意思是“例如”),应该对应“对乡村田野风光”,让介宾结构作定语,合乎语法,前文说的是中国历史,不能照应“那样”,可排除CD;“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表达上有歧义,陈述的主语是“中国的乡村”,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可排除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历来被奉为圭臬,许多人认为只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写出好文章,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类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播和积累,个人的任何工作与创造,都是在前人已经积累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读书是了解前人认识成果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前人的认识成果对于新的工作与创造来说,只起原料的作用,犹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样。然而,材料毕竟不等于家具。就写作而言,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文章,就如同木料

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锻炼了记忆力,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象、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当然,在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往往不是有意要拧成一股绳,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那是不可能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②不会直接变为家具 ③就能“下笔如有神”

22.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请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文段的观点。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40字以内。5分)

写出好文章不仅需要多读书,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名言警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读了上面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议论文,不少于8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和“路”有关的名句】

Ø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他将会在遥远而漫长的前路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Ø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意思是山峦重重叠叠,水流曲折回环,似乎已经无路可走,忽然,翠绿的柳树与明艳的花朵出现在眼前,不久,就看到了几家农舍;深层意思是只要勇敢地往前行进,就能够看到希望和光明。

Ø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告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经过慎重选择的人生之路。

Ø林肯的名言记住,当人生之路陡峭之时,要保持沉着。启发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不要轻易退缩。

Ø马克思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不畏艰险,奋力前行,才能创造奇迹。

Ø吉鸿昌的名言启发我们: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此生,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Ø鲁迅的名言赞扬了先驱者开辟新路的胆识和勇气。

Ø孔繁森的名言号召人们要无私奉献,不要自视甚高,眼高手低。

Ø汪国真的名言告诉我们:人只要有志气,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只要有脚,再长的路也不怕;只要是人,再高的山也能攀登

小结感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能虚度此生,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加美丽!

【范文阅读】

路漫漫而开天地,道且长而歌于途

王傲君

我们穷极一生走的路慢慢亦漫漫有小园香有古道西风,有地,也有星辰开道于洪流中开天地于绝境中希望。
征途漫漫且徐行,麦哲伦环游地球的路航行了四年,玄奘求取佛经的路走了半辈子,李大钊探求革命的路用了一生。我们的生命永远在旷野中跋涉,这条路太长、太长。铭记“非宁静无以致远”,戒骄戒躁。樊锦诗,一名江南温婉女儿,深入西北大漠,五十多年青丝变白发,在敦煌莫高窟修复,誊写。五十多年,长路漫漫,她只一句“我心无悔入敦煌”。坚持脚下的路,积跬步以致千里,持信念以攀高峰。
阡陌错杂且开拓。鲁迅道:“其实地上被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随波逐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正是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勇敢试验中医药,打破了西方对中医的偏见,硬生生带领团队开辟出一条中医药引领的航线。被誉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年,带领村民凿开大山,日复一日,连通了闭塞的的山村,创下惊人之举。开拓,可以是另辟蹊径,也可以是在前人的路上继续探索,锐意进取,不断实践,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改革开放道路、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不都是党领导人民,做出的伟大创造吗?
山穷水尽且希望。当代女作家李娟在《灾年》中写道,母亲在戈壁荒漠辛苦栽种的葵花地惨遭鹅喉羚数次啃食,可是她却一遍又一遍补种,却又一次又一次地被摧毁,直到撒下第四遍种子,才得以顺利长大。李娟最后感慨:“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是的,只要秉持着希望的烛光,就能在黑暗中前行。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和爱国者,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佐·康帕拉为了祖国的解放而战斗。他被捕后,在狱中度过了27年,每次严厉拷打使他昏死过去,但每次苏醒过来后,他的第一个信念就是“我能思索,我还活着!”他不屈不挠,以自己的心血铸成了人类思想史上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之一《太阳城》。
有人雀入樊笼,有人在黑暗中踽踽独行,走了很久很久。人生路上总有挫折,但请勇于开拓,常怀希望,请相信,世上没有到不了的远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共勉!(字数907 文字有微调)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tiku/573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