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2025届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走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颠沛曲折,深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之苦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形势、任务的急剧转变,却仍有教条主义者“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理论强党刻不容缓!1937年7月,毛泽东写出《实践论》。以此作为讲稿,毛泽东在抗大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用生动的例证讲解深奥的哲学原理。新中国成立后,经修改完善,1950年12月29日,《实践论》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为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围绕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凸显出阐述认识和实践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的关系是此文的重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思后行、以知统行,正所谓“三思而后行”。这就容易错误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为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实践论》开篇即阐明:“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进而揭示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
围绕认识的本质,《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围绕认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认识者消极、被动接受客观事物刺激的过程。针对这些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论》将此通俗阐述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并深刻总结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从而一锤定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摘编自路军《“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重温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剥削阶级对社会历史的歪曲和人们眼界的局限,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B.列宁说过:实践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所以,它是高于理论认识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否认或离开实践都是错误的。
C.《实践论》是在教条主义等危害党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D.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出现过问题,它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问题,未能认识到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先有预想,然后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一定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B.我们衡量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如果这个理论只是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
C.《实践论》的观点本质上是对“知”和“行”的关系的探讨,传统的先思后行是错误观点,而《实践论》中倡导的方式与传统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
D.小刘在参与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认知,这些认知会指导后面的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又增加新的认知,如此有利于做好项目。
3.下列选项最难以支撑材料二中“毛泽东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说法的一项是(3分)
A.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
B.社会实践的继续……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中日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要勇敢抛弃关门主义。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4分)
5.某高中校长在一外省学校学习交流期间,得知该校在广泛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且有良好的成效,校长拟将这一教学方法引进到本校,请结合材料中的理论,为校长出谋划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小时候我害怕狗。记得有一回在新年里,我到二伯父家去玩。在他那个花园内,一条大黑狗追赶我,跑过几块花圃。后来我上了洋楼,才躲过这一场灾难,没有让狗嘴咬坏我的腿。
以后见着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而且屡屡望着伐的影子狺狺狂吠。我愈怕,狗愈凶。
怕狗成了我的一种病。
我渐渐地长大起来。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忽然觉得怕狗是很可耻的事情。看见狗我便站住,不再逃避。
我站住,狗也就站住。它望着我狂吠,它张大嘴,它做出要扑过来的样子。但是它并不朝着我前进一步。
它用怒目看我,我便也用怒目看它。它始终保持着我和它中间的距离。
这样地过了一阵子,我便转身走了。狗立刻追上来。
我回过头。狗马上站住了。它望着我恶叫,却不敢朝我扑过来。
“你的本事不过这一点点。”我这样想着,觉得胆子更大了。我用轻蔑的眼光看它,我顿脚,我对它吐出骂语。
它后退两步,这次倒是它露出了害怕的表情。它仍然汪汪地叫,可是叫声却不像先前那样地“忍”了。
我讨厌这种纠缠不清的叫声。我在地上拾起一块石子,就对准狗打过去。
石子打在狗的身上,狗哀叫一声,似乎什么地方痛了。它马上掉枯身子夹着尾巴就跑,并不等我的第二块石子落到它的头上。
我望着逃去了的狗影,轻蔑地冷笑两声。
从此狗碰到我的石子就逃。
(选自巴金《狗》,有删改)
文本二: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因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睛空万里。
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
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我的话不能使它们留住,它们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夜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的乌鸦叫。这些小生物不知道人间的事情,它们不会带给我什么信息。
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再写了,便拿了一本书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还在草地上吃了他们带出去的午餐。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我回到房间,回到书桌前面,打开玻璃窗,在继续执笔前还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在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松叶动起来,桂树的小枝也动了,一只绿色小鸟刚刚歇在那上面。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夜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选自巴金(静寂的园子),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时候的“我”惧怕狗,看到狗后,越是逃,狗就追得越凶,但如果“我”做出更凶的样子,狗反而有些胆怯了。
B.“我”后来意识到狗害怕的只是武器,只有手里有“武器”,它们才害怕,因此“我”蔑视它们,用石子驱赶它们。
C.“狗”意蕴丰富,既指真实的狗,也可指那些我们害怕的事物,我们只有直面恐惧,才可能真正打败它们。
D.文本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回溯“我”的一段经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一气呵成,同时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7.关于文本二中园子里的这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以动写静,声色兼具,描绘出了园子里生机勃勃又静谧安适的环境。
B.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大自然里的事物写得鲜活而形象,流露出“我”对园子的喜爱。
C.除了描写植物,还描摹了园子里的许多动物,如苍蝇、小花、小鸟,质朴自然又真实可感。
D.“我”在享受宁静时却有了灾祸的预兆,直到等来空袭的警报声,“我”终于轻松释然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二文末画线的句子。(4分)
9.文本二中,“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几经变化,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种变化背后寄寓的情感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曰:“宋宜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隐公三年》,有删改)
材料二: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圆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而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哀盎。
(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删改)
材料三:
太史公曰:《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注]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有删改)
[注]襄公,即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坚持“仁义”而战败,被众人唾弃。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以大夫A之灵B得保首领C以没D先君E若问F与夷G其将何H辞以对?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表达祈使语气,与《师说》“其可怪也欤”中的“其”意思不同。
B.争,争夺,与《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中的“争”意思不同。
C.美,赞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用法相同。
D.“褒之也”与《屈原列传》“王甚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穆公生病时召见孔父,打算将王位传给殇公,认为如果不让位那就是丢掉道德,并且让自己的儿子到郑国去住。
B.太后在宴会上让景帝在驾崩后把皇位传给梁王,景帝当即答应了,后来在袁盎等大臣的劝说下又后悔了这个决定。
C.袁盎等大臣耐心引导规劝太后,使太后明白传位给梁王的危害,最后放弃自己的想法,并让梁王回自己的封地。
D.《春秋》讥讽宋国的动乱是从宋宣公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弟弟即位开始的;宋襄公具有礼让精神,得到一些人的称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4分)
(2)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4分)
14.材料一中认为宋宜公传位给弟弟穆公是合于道义的,为什么《春秋》中却要讥讽宋宣公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游修觉寺[注]
杜 甫
野寺江天豁,山靡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注]杜甫于上元元年暂居成都浣花溪畔,此后几年间,他先后游览成都附近的山水寺院。修党寺,在四川新津县的游览胜地修觉山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点题,勾勒出修觉寺的总体风貌,“野”“幽”二字凸显此处的清静。
B.颔联在表达游寺喜悦的同时,也为自己颇负诗才、作诗有如神助而感到自得。
C.“川云自去留”写江上流云无心,与陶渊明诗句“云无心以出岫”境界相近。
D.本诗以游踪为序,移步换景,首联由远到近,颈联由近及远,画面层次分明。
16.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愁”的缘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看小说时,看到主人公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的凄凉境况,于是想起了杜甫《登岳阳楼》中的“,”两句诗。
(2)小明给同学小华辅导数学,小华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时分数居然超过了小明,小明也不气恼,他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来自嘲。
(3)我国古诗词中,常出现“松”这个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人们谈论健康、养生、消费等话题时,难免涉及食品内容。尤其是提到“过期食品”,准有人A,认为“过期食品不能吃”。软料,偏偏有人反驳:你这也太偏激、太片面、太武断了吧。
市场、超市和家里都有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手拿包装食品,B地翻看,从上到下、从翦到后、从左到右地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个“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管有的辅以提示,可有时还是给人“躲猫猫”的感觉。有的标注在“犄角旮旯”黑,位置不好找;有的老年人戴上老花镜,还是看得“两眼一抹黑”;有的标注易蹭掉,易脱落,易涂抹。凡此种种,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不便和困惑,甚至带來食品安全的隐患。
(甲)?从事食品、营养、医疗工作的专家们很是鼓励这般“较真”的询问。①针对食品过期后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②他们及时准确地开展科普宣传:③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保持其品质和安全性的时间。④食品保质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⑤是为了给消费者划定一个“放心食用”的期限,也就是最佳食用日期,告诉你什么时间能吃、好吃。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应该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并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在“保质期”内,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日期食品就不能食用了。也就是说,(乙),也不等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即使过了保质期,也是可以食用的。
过期食品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剩饭剩菜,再吃时必须慎重;过期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并非只有因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生物型”中毒,还有因食用过量的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化学型”中毒。
此外,食品保质期并不仅仅是个日期,它是由不可分割的期限、贮存条件两个元素构成的,如果贮存条件不符合常湿、冷藏、避光等要求,食品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
18.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躲猫猫”“犄角旮旯”“两眼一抹黑”等熟语,请简要分析使用这些熟语的表达效果。(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小月早餐想喝一杯燕麦片,却被妈妈以燕麦片已经过期一天会吃坏肚子为由制止了,妈妈把昨天的剩菜加热后让小月吃,她说蔬菜更有营养一些。你认为小月妈妈的行为合理吗?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尤为注重个人的自我体脸,越来越须繁地维护所谓的自夜权益,但这样是否也丧失了一些东西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否认或离开实践都是错误的”不是列宁说的。
2.D【解析】A项,“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一定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可知,如果思想不合于规律一定会失败,但并不是说失败了就一定不合规律,也可能有其他原因。B项,理论知识只是在猜想阶段不一定绝对错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C项,“传统的先思后行是错误观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正所谓‘三思而后行’。这就容易错误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可知,并不是“先思后行”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人们以为认识先于实践的观点是错误的。
3.D【解析】D项是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也并不“深入浅出”。
4.①理论与实践是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②人们的思想理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被达到,才能证实认识的正确性。③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认识又会反过来指导之后的实践。(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可以先将该方法在本校进行小范围但足量的实验,检验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本校。②要使自己的认知合于客观情况才可能成功。先全面分析本校的校情,充分结合本校的校情对该方法进行修改。③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若实验结果有不足处,则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使该方法更加完善和适用。(每点2分,有理论依据且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6.B【解析】“狗害怕的只是武器,只有手里有‘武器’,它们才害怕”以偏概全,狗不仅害怕武器,也害怕人的凶狠气势。
7.D【解析】“‘我’终于轻松释然了”说法错误,“我”并不是期待空袭警报,而是连天的警报让“我”紧张,无法静心享受着宁静,空袭来临,“我”匆匆出逃,未表现出“轻松释然”。
8.①动作描写,表达情感。“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前的寂寞和压抑在听到飞机声后一扫而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目睹这壮丽的景象,体现了内心的欣喜和振奋。②比喻生动,形象鲜明。将飞机比喻成“大蜻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的姿态和美感。③色彩对比,增强视觉效果。通过“金色阳光”和“蓝空”的色彩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使得画面更加鲜明和生动。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壮丽和震撼。(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9.①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喜爱。“我”喜欢园子里的静。通过对园子里环境的描写,充分展现园子的生机和安闲,也流露了“我”身处园子中的惬意自在。②对敌人的痛恨,对战争的厌恶。敌机的空袭,打破了园子里的宁静生活,让“我”内心不再宁静,让“我”厌倦、恐惧,“我”痛恨敌人,厌恶战争。③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再次回到园子,“我”感到更加孤寂和压抑。这种孤寂寄寓了“我”对正常社会生活的怀念和渴望。④对自己国家力量的自豪。“我”听到我们自己的飞机嘹亮的机声,扫除了之前的压抑和不安,心中充满激动与振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
11.C【解析】“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认为……美”的意思,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原文中的“美”用法不同。
12.B【解析】“安车大驾”是指太后自己去世后;太后在宴会上只是暗示景帝以后把皇位传给梁王,景帝也并非答应传位给梁王,只是答应了照顾梁王。
13.(1)现在汉朝的制度是效法周朝,(按)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应当立儿子,所以《春秋》以此指责宋宣公。(得分点:“法”“道”各1分,句意2分)
(2)宋襄公在泓水被打败后,有的君子仍然认为他值得赞扬,(这是因为君子)感叹当时中原地区的国家缺少礼义。(得分点:“多”“阙”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特别注意重点词的翻译。如第(1)句中的“法”“道”,第(2)句中的“多”“阙”。
14.君子遵循正道,如果打破既有规定,就会产生怨恨和不满,不克制小的事情便贻害大义,进而引发社会混乱。(2分)宋宣公传位给弟弟,其弟后来又传位给宣公的儿子,这并不符合当时的制度,导致穆公的儿子心中怨恨,最终杀了宜公的儿子,使国家大乱且延续了几代。(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答案区域主要在材料二上,注意要结合材料中宋宣公的具体事例来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穆公生病了,召见大司马孔父而把殇公嘱托给他,说:“先君抛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如果托大夫的福,我能得以保全脑袋不被砍下,先君如果问起与夷,将用什么话回答呢?请您侍奉与夷来主持国家事务,我虽然死去,也不后悔什么了。”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侍奉您的儿子冯啊。”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有德行,才让我主持国家事务,如果丢掉道德而不让位,这就是废弃了先君的捉拔,哪里还能说有什么德行?发扬光大先君的美德,难道能不急于办理吗?您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于是命令公子冯到郑国去住。八月初五,宋穆公死。殇公即位。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能了解人了。立了兄弟穆公,他的儿子却仍然享受了君位,这是他的遗命出于道义。《诗经·商颂》说:‘殷王传授天命都合于道义,所以承受了各种福禄。’就是从这方面说的吧!”
材料二:
听说梁王向西入京师朝见,拜见窦太后,家人相见,和景帝都陪坐在太后面前,一起说着贴心话。太后对景帝说:“我听说殷商的制度是亲近其兄弟,周朝的制度是尊其祖先,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去世之后,就把梁孝王托付给你。”景帝跪在座席上抬起身子说:“是。”宴罢出宫,景帝召集袁盎等精通经术的大臣说:“太后说了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袁盎等人一齐回答说:“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为皇帝的太子。”景帝问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说:“殷商的制度是亲近其兄弟,所以传位于其弟。周朝的制度是尊其祖先,所以传位于其子。”景帝说:“你们的看法如何?”大家一齐回答说:“现在汉朝的制度是效法周朝,(按)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应当立儿子,所以《春秋》以此指责宋宣公。宋宣公死后,不立儿子而传位给弟弟。弟弟继位为国君死后,又把君位返回来传给他的哥哥的儿子。弟弟的儿子争夺君位,认为自己应当接替父亲身后之位,于是杀了宣公的儿子。因此国家大乱,祸患不断。所以《春秋》说:‘君子遵循正道,宋国的祸乱是宣公造成的。’臣等请求谒见太后说明这个道理。”袁盎等人入宫谒见太后说:“太后说要立梁王,那么,梁王死后要立谁?”太后说:“我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等人就把宋宣公不立应当继位的嫡子而发生祸乱,祸乱延续了五代而不断绝,不克制小的事情便会贻害大义的情况告诉太后。太后听了,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而也就高兴了,随即让梁王返回封国。梁王听说这种意见出自袁盎等大臣,就怨恨起他们来,于是派人来杀袁盎。
材料三:
太史公说:《春秋》讥讽宋国的动乱是从宋宣公废掉太子让自己的弟弟即位开始的,国家不安定达十代之多。襄公在位时,修行仁义,一心想当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为了称赞他,于是追述契、汤、高宗时代殷朝兴盛的原因,写了《商颂》。宋襄公在泓水被打败后,有的君子仍然认为他值得赞扬,(这是因为君子)感叹当时中原地区的国家缺少礼义。所以表彰他,因为宋襄公具有礼让精神。
15.B【解析】“为自己颇负诗才、作诗有如神助而感到自得”曲解诗意,联系上下联内容可知,“诗应有神助”并非自夸能诗,而是说修觉山中的胜境能激发诗兴。
16.①暮色降临,结束游玩离开山间美景,心中留恋不舍。②不能像山鸟那样栖居禅境,终将回归世俗,内心怅然失落。③倦鸟归林,而诗人难回故园,心怀羁旅之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诗人的愁情产生的缘由是复杂的。联系整首诗来看,前面所写均为因赏景而生的愉悦之情,结尾说“暮归愁”,显然,这愁的最直接的缘由是留恋山中美景而不舍离去。所游为山寺,颈联“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语带禅机,尾联又以“禅枝”点出禅意,“愁”隐含了在暂得禅机之后又不得不回归世俗的失落之情。联系诗人漂泊西南的处境,可以理解出尾联使用了古诗惯用的反衬手法,即以鸟有安栖之所反衬自己暮年漂泊,诗人心中自然凄苦。
17.(1)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示例一: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示例二: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此题是应用型默写和情境式默写,比上下句默写稍难,既要记住名句,又要能够理解其含意。做题时根据所给的语境分析出所要填写的语句。
18.这三个熟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1分)贴近生活,凸显了人们在生活中因“保质期”而产生的困扰,(2分)同时增强了科普文的通俗性,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本题分析的是熟语的表达效果,熟语主要有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的特点,围绕这些来分析即可。
19.A谈虎色变/忐忑不安B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厌其烦(每处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先分析上下文,确定画横线处需要表达什么意思,再来思考能表达相关意思的成语。
20.第①处,修改示例:针对食品过期后是否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第④处,修改示例:食品保质期存在的意义。(每处2分,修改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处不合逻辑,第④处语意重复。
21.甲:食品过期还能不能吃 乙:过期不等于变质(每处2分,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的能力。甲处,根据后面的问号和回答的内容可知,是要询问食品过期能不能吃的问题。第②处,根据下文“也不等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可知,前面应该填“不等于……”之类的语句。
22.①小月妈妈的行为不合理。②燕麦片过期一天并不一定就不安全了,只要贮存条件合适,也可以适当食用。③剩菜虽然没有“保质期”,但有可能因细菌等污染而引起中毒。(每点1分,其他答案,比如回答合理的,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最佳答案是回答不合理,但如果回答合理也不能完全算错。解答本题只要找出题目内容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即可。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立意分析】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都是人类的进步,但过分关注个人利益或权益,而丧失掉了一定的对他人的容忍力,比如:在公共场所对幼儿的零容忍,在公共场所“发疯”式发泄不满,在家庭关系中追求绝对的公平,动辄投诉的行为,让整个社会缺少了温情,人和人的关系更紧张更促狭,缺乏柔和的舒适空间。因为人们不再允许自己的任何利益被侵犯,甚至一点不满都要申诉,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有更严格的要求,因为你的一点错误可能会因影响别人的权益而受到指责或者承担更严重的后果。所以,立意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过度追求个人权益而丧失的东西上,比如:宽容忍耐、换位思考、吃亏可能是福、互相理解等。
【立意参考】追求自我权益,但莫要过度反应;学会换位思考,共建和谐家园;自我中心主义不可取,互帮互让是正道;今日对别人的宽容,他日是对自己的原谅;等等。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tiku/5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