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语文”的来历及教学概况
文 / 李义坤
1901年清末“新政”下令将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当时学堂中有门功课叫国文。
1907年起,以“国文科”代“读经科”,当时“国文”仍以文言文为“文范”,以《尚书》《战国策》为主要教材。
1911年10月“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小学、中学统称为“国文”。
1919年“五四”运动后,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第七号令,将国民学堂的“国文”改为“国语”。
1930年,叶圣陶等文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采纳了叶的建议,不再使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一律改为“语文”,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称为“语文”。
哪个时代党提出“一边倒”的政治要求,提倡向苏联学习,所以教者只能按她的指示进行教学。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苏式教学法单调、枯燥、无谓,但领导不以为然。
改革开放后,几乎所有中、小学追求的是升学率,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学质量。老师们一天到晚围绕着备、教、改、导、考忙碌着,学生们整天埋头做试卷,应付频繁的大小考试,这就是所说的应试教育。后来上级领导提出要努力搞好素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才而工作。遗憾的是领导与教师,对素质教育怎样贯彻还不甚清楚。早在1934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弟子汪达制定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它构建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等的联系,它可以使我们对素质教育有更明确、更切实的理解。
我在教书育人的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个春秋。我信守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我信奉的是唐代韩愈《师说》中说的教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坚信启蒙教育的好教材《三字经》,开篇几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首孝悌,次见闻。”以上几句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人如果不读书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有用的人。作为父母和老师都有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人出生后的第一个老师是母亲。郭沫若年幼时,母亲教他一首打油诗:“翩翩少年男,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他把它牢记在心,时时鞭策自己,使他成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著名学者。
教者知晓孩童时代,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在学习过程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他们的智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者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引用有关课文内容的生动有趣的资料。例如《促织》这篇文言文课文,教者引用了《吴门织小》载文,黄山谷老人在自撰经谱中说:蟋蟀虽小却有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宁,识时务也。”引用这份拟人化手法的语言,赞美蟋蟀的高贵品德是多么有趣啊!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是很辛苦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是跟语言文字打交道。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极其渊博的,所以不少外国人对汉语望而生畏。我总认为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
李义坤 武汉市黄石路中学 退休教师 江岸区政协委员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ziliao/57787.html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