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高考资料

3.2 如何选择课程内容(4)@《信息技术教育导论》

3.1 1 三种不同的典型观点

3.1. 2 在本课程中我们提倡“课程内容”

3.1.3 课程知识的性质和课程内容的构成

3.2 如何选择课程内容

3.2.1 泰勒对课程内容选择的看法

3.2.2 本课程倡导的“课程内容选择”

3.3 如何组织课程内容

3.3.1 课程组织是怎样的?

3.3.2 课程组织的目的或功能

3.3.3 课程组织的有效性标准

3.3.4 课程组织层次

3.3.4 课程组织的方法和步骤

3.4 附录

附件1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交机[2001]28号)

附录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附件3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交机[2003]6号)

附录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附录5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四.内容标准》

附录6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四.内容标准》

附录7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四.内容标准》

32 如何选择课程内容

【本节提要】

3.2 如何选择课程内容

3.2.1 泰勒对课程内容选择的看法

3.2.2 本课程倡导的“课程内容选择”

3222 课程内容的选择的方法

活动分析法

(1) 课程研制中的“活动分析”技术——局限与启示

) 什么是活性分析法

利用活动分析来选择课程内容和开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他倡导的“人生准备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为此,他主张课程应由构成人类生活主要活动的五个领域的知识组成:(1)直接自我保护所需的知识(主要是关于健康和伤害的知识); (2)间接自我保护活动所需的知识(主要是科学技术); (三)履行父母职责所需的知识(主要是生理和教养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作为公民所需的知识(主要包括历史、政治知识和生物、心理学、社会学知识); (5)丰富闲暇时间所需的知识(主要是美育——绘画、雕塑、音乐、诗歌)。 Spencer根据学生未来成人的五个生活领域,设计了比较庞大的课程内容体系。

20世纪以来,美国课程理论家博比特(J.F.)、查特斯(W.W.)、塔巴(H.)等也都坚持与斯宾塞相同的主张。 —— 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为成年生活做好准备。人们认为,最科学的课程开发方式是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并将其转化为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课程内容,从而建立了所谓课程内容设计的“活动分析程序”,最初是由博比特的“活动分析”奠定的,后来提出“工作分析” 《章程》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因此,可以说,“活动分析法”起源于斯宾塞,与博比特一起建立,并与查特斯一起完善。

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将人类广泛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不断地划分为几个主要领域,然后通过各种实证调查,将每个活动/经验领域进一步分解为多个典型领域。具体活动/工作(职业活动),揭示完成每项具体活动/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开发技术的教学内容。

要很好地理解任务分析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博比特等人对于教育和课程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教育是为成年生活做准备。 ——“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不是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为50年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20年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做准备。”

其次,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和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应该是促进儿童适当地从事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并获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行动者”而不是“接受者”。 “人们从事(成人)事务所需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力和知识形式将出现并成为课程目标。这些课程目标将是众多、明确和详细的。因此,课程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一系列的经验。”因此,博比特和他的同事沃勒特·查特斯对成人社会生活进行了“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以分析与研究工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关的有用知识和技能。

第三,教育就是生产。 ——“教育是一个塑造过程,就像钢轨的制造一样。通过这个塑造过程,人格就会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式。当然,人格的塑造比钢轨的制造更加精确,包含了更多的非——材质成分,但成型工艺不一样。”因此,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也可以运用到教育中。

另一方面,基于这种教育和课程观,博比特在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怎样编制课程》中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人类经验分析或活动分析。即把广泛的人类经验划分为一些主要领域,从而通过对各个领域的人类经验的考察来了解学校教育经验与其他经验之间的关系。

博比特认为:“人类的生活,无论如何变化,总是涉及许多具体活动的进行。为生活做好准备的教育,就是为这些具体活动做清楚、适当的准备的教育。无论这些活动如何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变化,它都是为生活做好准备的教育。”总能找到。”

受到斯宾塞哲学概念的启发,博比特在对从报纸到百科全书、从文学到科学的广泛材料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成人社会生活进行了“活动分析”,并开展了与工业生活分析和知识和知识相关的研究。在社交生活中有用的技能。他将人类的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会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活动实践活动和个人专业活动等10大领域。

第二步:工作分析。也就是说,人类经验的主要领域被进一步划分为更具体的活动或具体任务,以便了解需要执行的活动类型。

博比特向他的同事查特斯寻求例子,了解如何最好地确定较大单位的具体活动。当时,商界分析了每个职业,并针对确定的任务制定了培训计划。 Charters根据业界已普遍流行的职业分析概念,在课程领域提出了“工作分析”方法。

在确定女性教育目标的研究中(查特斯将工作分析方法应用于女性、秘书、医生、教师和图书馆员等课程设计中,例如他曾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为了设计斯蒂芬斯学院的女性教育课程(作者注),Charters 分析了95,000 名女性一周的工作记录,并确定了总共7,300 个目标范围。查特斯提出了将这些目标分配到传统学科学习和综合单元学习中的教育理念,为工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组织有效的学习。

“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方法论上完全相似。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具体的人类活动或工作的分析(Charters实际上只分析了具体的专业工作),而“活动分析”则更广泛,不仅包括专业领域,还包括非专业领域。

第三步:制定目标。即对开展各种具体活动所需能力的分析和阐述,可以帮助课程开发者确定未来需要获得的具体教育成果。换句话说,(预期的)“教育成果”=教育目标。

这样,博比特、查特斯等人首先将人类活动划分为10个“经验领域”,然后将每个领域细分为若干典型的“特定活动”或“职业/工作任务”,然后通过诸如通过报纸和杂志的内容分析、反思、访谈和调查来了解从事特定活动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欣赏等组成。的。结果是一份包含800 多项“能力”的目标(或预期教育成果)列表。

例如,“语言领域”的总体目标是: (a) 单词发音正确; (b) 以令人愉悦的方式表达语言; (c) 使用语法正确的语言; (d) 有效地组织和表达想法; (e) 谈话、讲述自己的经历、严肃而正式的讨论、口头陈述、听前给予提示; (f) 掌握足够的阅读、口语和写作词汇; (g) 书写轻松快捷; (h) 正确拼写单词; (i) 使用良好的书面形式和顺序(页边距、间距、排列、段落、大写、标点符号、音节、缩写)。

第四步:选择目标。即,从目标列表中选择可用于教育的目标。

做出最终目标选择的指南包括:

·排除可以通过正常生活过程实现的目标。那些偶然无法充分发展的能力,应该纳入系统的教育目标。可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不是在学校获得的,而是通过非学校机构完成的。

• 强调对成功和成年生活很重要的目标;强调克服成人世界缺点的目标。

·避免社会/社区不赞成的目标。宗教、经济和健康领域的具体目标特别容易受到反对。

· 当现实的限制妨碍你实现目标时,消除它们。

·让社区参与目标选择。向精通实际问题的社会成员和各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 区分为所有学习者设计的目标和为部分学习者设计的目标。对目标进行排名并确定学生每年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五步:制定详细计划(详细计划)。也就是说,设计实现所选教育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经验和机会。

二)活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及启示

Bobbitt 和Charters 等人的活性分析方法。有以下限制:

请总结一下以上两段文献中活性分析方法局限性的分析要点。您认为活动分析还有哪些其他局限性?

[参考文献]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P9:

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也有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将教育和课程视为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忽视童年阶段的存在价值;将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等同起来,把教育科学化作为“效率导向、控制中心”,将“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到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加工的“原材料”。这种观点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科学化”。这种基于“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方案将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和“泰勒主义”仍然是这种课程开发的基本精神。课程开发在企业中变成了产品开发,导致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参考文献]黄光雄,蔡庆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49:

然而,“活动分析法”和“工作分析法”都盲目地接受了现有的社会秩序,并不能圆满地实现教育目标(Tyler,1949,18;1971,32)。这种“技术性”的思想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接受实际的社会活动,并不一定符合理想的教育理想。而且,这种课程设计方法将活动或工作分析成碎片化的行为单元,就像化学工业将化合物分析成元素、分子一样,原子化、原子化的课程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将课程缩小到与技术无关的内容。问题。特别是“工作分析法”的局限性在于该方法仅适用于专业工作。技能训练,如机械操作或言语技能的教学和练习,很难充分考虑到情感领域的学习,如高尚情操或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是其局限性之一。

[参考文献][苏]Skatkin着书:《现代教学论问题》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P34-35:

近年来,斯塔夫斯基对综合技术教育内容的确定逻辑和方法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为了科学论证综合技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笔者采用“人格——活动”方法。即:将受教育者应具备的个人品质和各种才能编织成典范。这个模型总结了人格的某些方面,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模式是为培养上述个人素质和各种人才而安排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模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综合技术训练还是这个训练过程中的教育,都不是形成整个全面发展的人格,而是通过上述各种独特的方法和一系列活动形成人格的某些方面。最本质的方面。因此,无论是综合技术训练还是训练过程中的教育,都只是人格培养的某些方面或通识教育的某些方面。

关于上述概括人格某些方面的模式和一系列活动的识别的材料是作者从产业工人典型的概括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中获得和论证的。他认为,今天这种工人的劳动包括非常广泛的知识,包括广泛的活动或多种职能,包括非常频繁地从一种职能转换到另一种职能,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正确结合,涉及到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这种工作中,最能形成充分发展的个性。

在此笔者强调,通识教育学校不应把培养学生参加某种职业的工人劳动作为自己的目的。培养学生参加各种劳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产业工人的普遍典型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最佳(在马克思看来是唯一可能的)媒介。

斯塔夫斯基把产业工人的普遍活动模式作为全面技术培训所需的具体目的,并完全按照这一模式对成长中的一代人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和教育。斯塔夫斯基分析了工人的典型职能,并将其分为两部分:1)工作时间的职能; 2)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的功能。不过这个功能和生产过程是一样的。有关的。

功能灵活。功能是指一定的活动,活动是各种实践技能的交替。功能灵活性无非就是将技能从一种情况转移到另一种情况,因为在任何生产部门中,都有五种通用的生产原理在起作用,即:机械技术原理、电气技术原理、自动技术原理、组织和经济原理。原则。与这五个原则相对应的是五个同名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纯粹的运动、“无思考”技能,而是高度智力技能,在其实现过程中需要拥有和运用大量的各种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现象、生产的技术、组织和经济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和心理现象。

至于产业工人的典型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既有直接的技术组织关系、经济关系,也有间接的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审美关系。关系。

上述产业工人的一般活动和关系是整合技术教育内容的理想模型。这个模型是符合历史现实的。但这仅仅意味着我们要善于使这一理想模式产生社会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某一时期学校综合技术教育内容的具体模式。

因此,笔者研究了确定产业工人广义活动的方法,即确定综合技术培训内容的理想模型,以及将理想模型转化为具体模型的原则。要实现这种转变,除了原则之外,还必须有落实这些原则的方法。这些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通过研究,将学生的各种技术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综合技术知识和关系系统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学校综合技术训练内容的具体模型。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这些综合技术活动将被分化为“基因系列”,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各种教学活动的系列。作者研究了将各种劳动科目系统化的原则和原理。

(2) 如何改良“活动分析”技术

详细内容在之前的《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思路》中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用户评论

墨染天下

课程内容的选择真的太重要了,如果选不好,学生就找不到学习动力!这篇文章说的很对,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来制定课程计划,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受益。我是老师的话,一定把这篇文章好好研究一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無極卍盜

我一直觉得《信息技术教育导论》这本书挺好,写的深入浅出,这次关于课程内容的文章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建议大家在选择课程时,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目标,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要变勇敢℅℅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过于理想化了,实际情况往往更复杂,很多时候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是不匹配的! 而且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至关重要啊,总而言之,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个系统的工程,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这些理论指导。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自凉丶

这篇关于3.2如何选择课程内容的文章很有启发意义!我之前一直觉得课程安排比较机械化,现在终于明白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实际需求。我希望能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我的老师朋友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课程体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灼痛

我觉得这个4部分的标题有点奇怪,为啥要分开?难道是内容过于冗长? 不过文章本身还是挺好的,重点强调了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这一点很重要啊!我个人认为,应该多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操作环节,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挽手余生ら

我一直觉得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考验老师的智慧,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现状,还要能够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篇文章提到学习目标和兴趣点,我觉得也很重要,希望每个老师都能用心去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说实话,我平时更关注教学方法而不是课程内容。毕竟无论是怎样的课程内容,如果老师没有好的讲解方式,学生也难以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多讨论一些教学策略,例如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创设互动的课堂氛围等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的不错啊!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不要把所有人的知识要求都统一在同一级别上。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进步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嘲笑!

文章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未来的社会更加依赖于科技力量,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就显得尤为关键。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一方面的工作,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默默的爱

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重要的因素,但我更想了解一下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有哪些成功的课程设计经验可以借鉴?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受益、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_倥絔

这篇文章太过于理论化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那么完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制定课程安排,不可能像文章里说的那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来定制课程内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一种中毒叫上瘾成咆哮i

我觉得这个3.2如何选择课程内容(4)的内容太笼统了,没有具体到哪个阶段的课程、什么领域的学生等等。 作为一名老师,我更期待一些实用性的指导,比如哪些教材比较适合哪个级别的学生学习等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帮助,让我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前一直觉得只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现在才知道课程设计这么重要,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学习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留遗憾

对于想要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教育导论》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好书!特别是这部关于3·2如何选择课程内容的文章,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见朕骑妓的时刻

我认为这篇文章写的非常专业,能够清晰地阐述信息技术教育中课程内容选择的精髓所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真阅读这篇博文并把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ziliao/735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