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线高考网 高考作文 深入探讨:当前统编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现状与评价

深入探讨:当前统编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现状与评价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深入探讨:当前统编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现状与评价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深入探讨:当前统编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现状与评价的知识,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我们之前介绍过,数学教育技术研讨会对现行中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四年多的系统研究。从头到尾至少看了两遍,查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师范大学版等各种版本。并及时跟进新版本。原本打算最终给出一份系统的研究报告,但现在看来,没有人有耐心去读这样的报告,因为问题太多了。严重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问“哪里没有严重问题?”会更容易回答。

例0.小学课本内容

初中数学课本上的一些话题,比如图形的初步认识、初步概率等,都包含在小学教程中。几乎没有新内容(如果有的话),也没有深化。它们仍然是常识。还有小学学过的轴对称、有效数字等内容。

还有一些段落似乎是为小孩子写的,比如《数字1和字母X的对话》。但有时情况恰恰相反。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版第一册第2.1节中,第一题要求学生列出自己的方程,因为“他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简单的方程了”。

示例1. 多边形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版第二册对多边形的定义是“由一些首尾相连的线段依次连接而成的图形称为多边形”。华东师范大学版七年级版第二卷中的定义与此一致,北师大版八年级版第一卷中与多边形的定义一致。花湖科学版八年级下册中的定义增加了“闭”字,浙江教育版八年级下册中的定义是“一个有3条边的多边形三角形,有4 条边的多边形称为四边形。”类似地,有5 条边的多边形称为五边形,……有n 条边的多边形称为n 边形。” 根据任何定义,下图都是多边形。

关于这个漏洞,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教育版教材中都有注释,表明他们教材中提到的多边形是指凸多边形。上海科技版教材中的注释也定义了凸多边形的概念,而江苏教育版则简单地使用多边形而没有定义。

当把凸性引入中学教科书时,能教它的老师很少,能理解它的学生也很少。而且,书中关于一般多边形的唯一定理就是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根本不需要凸性。

但人教版中对多边形内角的定义是“多边形的两条相邻边所成的角称为它的内角”。这是另一个漏洞。其他版本也没有正确的定义,也没有解释里面单词的含义。

详情请参考【Zoul】(这篇文章投稿到《数学通报》,差一点就被拍了,幸亏英哥当时是主编,我们多次试图力挽狂澜,但宝后继光当了主编,我们再也没有这么幸运了)。

对于一般的多边形来说,很难写好,但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至少可以不写,这比误导孩子要好。况且,这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以至于不可或缺。在以前的一些教科书中,没有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并且没有观察到对学生几何数的显着不利影响。

示例2. 全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册:第11章讨论了全等的概念“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可以完全重叠。两个可以完全重叠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全等的意思是‘完全一样’‘完全相等’是什么意思?” “不用考虑图形的位置,可以这么理解。”

“可以重叠”是什么意思?如果不限制怎么做,三角形和圆形也可以“重叠”;但如果限制不适当,全等三角形也不能“重叠”。

一个科学术语有精确的科学含义,需要非凡的学习过程才能理解,而不是“自动理解”。使用非科学术语(如“形状”、“大小”、“可以重叠”、“完全相同”、“完全相等”、“位置”等)来解释科学术语(如“全等”)只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含义模糊不清、一知半解,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不利甚至有害的。

以“一致性”为例。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教科书都是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开始的(三对对应边相等,三对对应角也相等)。在更彻底地解释了三角形的全等之后,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四边形等图形的全等,然后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更一般图形的全等(参见[Cheng1])。大多数人一生只了解了三角形全等,这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好。

近年来,我经常担心学生不是他们听不懂,而是他们以为自己听懂了。

人教版:中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通过画图“探索”,其实就是要把一个三角形剪下来,“放置”在另一个三角形上(如何“放置”没有提到) )。这样,就“获得”了多种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然而,用“角角落落”来证明“角角落落”是多余的。

就这样,接下来就是练习了。小编好像是在说:数学很简单,一看就懂,一学会就学会了。全等三角形是初等几何中一个重要且非凡的基本概念。解释好不容易,解释好一般全等概念更难,对学术水平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你连三角形全等都没有写清楚,为什么要写三角形全等呢?恐怕主要源于中国官场的好胜、自命不凡的倾向。

示例3. 替换

“替补”是一个专业术语,大多数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掌握。一旦掌握了代入的概念,对以后代数的学习(如复合函数、参数方程等)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旧教科书(包括民国时期直到80年代的教科书)对于替代概念的引入非常谨慎。他们先讲多项式的值、解方程的代入法、多项式的变量代入等,然后介绍“代入”。 ”术语并对其进行充分解释。有些教科书甚至避免使用“替代”一词。

但目前的统一教材却并非如此。例如,人民教育版七年级册2.2节,例2中,说是对多项式进行化简,然后代入求值。 “替代”这个词以前根本没有出现过,好像这应该是学生们已经明白的。江苏教育版、上海科普版、浙江教育版、北京教育版等也使用了“替代”一词,没有解释(详见[Maqn1])。

原来,编辑们就是这样“避难、安逸”的。对于中学数学老师来说,用这样的教材来教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示例4. 函数

函数内容在现行统一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以人教出版社版本为例,初中共三章(第14章一次函数、第17章反比例函数、第26章二次函数)。事实上,第6章(平面笛卡尔坐标系)也与此相关。由于章节不连贯,因此需要在每章开头进行复习。难怪学生常常觉得烦,老师抱怨上课时间不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教材第一卷全是函数(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概念,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但没有三角函数。各个函数的描述一般都是基于统一公式:首先通过例子进行介绍;然后给出一些解释(但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然后画出想法并画出图画;然后从图片中“看到”一些属性。 (但不要给出理由);然后就到了做题的时间了。

通过实例引入是一个好方法,但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功能。如果你坚持对每个函数都教条地这么说,必然会导致内容牵强或难以理解。例如,在介绍指数函数时,有的书用GDP,有的则用放射性衰变。

至于画思路,本来就不是一个聪明的方法,反复使用就是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计算(特别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用计算器或者电脑来画图呢?真是现代版的“郑人买鞋”。

早年的中学数学课程没有这个功能,民国后期的高中也只有很少(很小的比例)。这并不妨碍民国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目前的统一教材具有如此多种功能的内容,但在低水平上却多次重复。另外,内容比较分散,几乎是碎片化的。效率极低。说到底,学习还是肤浅的,函数的应用也只是肤浅的。复合函数、反函数等一些基本概念都不会,当然反三角函数也不会。很多领域连三角函数都不教(只有“三角”,没有“函数”),所以学微积分的时候得补一下。

我们跟随英波弟兄到欧洲考察中学数学教育后,写了英国、法国、以色列中学数学教育的报告([李1]、[张文1]、[张1])。一般来说,这些国家好的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比我国同龄人高3年左右。那么中国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哪里呢?不说别的,光是功能就浪费了一年左右(不包括高考复习)。

如果学生学微积分较早(例如初三),以前没有学过函数也没关系。他们在学习微积分时会系统、深入地理解函数。国外的一些中学,以及我国的一些早期中学(比如我当年就读的中学),都有这样的学生。

顺便说一句,碎片化问题在几何学上更为严重。以民教版为例,初中平面几何有以下10章:第3章图形初步认识、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7章三角形、第11章全等三角形、第12章轴对称、第18章勾股定理,第19章四边形,第23章旋转,第24章圆,第27章相似。初一到初三,课时比早年的辅导课多,但在严谨性、彻底性、系统性、深入性、逻辑性、几何直观性、证明性等方面水平却远远落后、绘图等。

示例5. 类似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27章对相似的概念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把形状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 “两个图形相似,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

比较“两个正三角形,可以看出对应的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例也相等。两个正六边形也有类似的结论,“请你自己证明一下”。“其实”,“对应的相似多边形的内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比也相等,则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对应边的比值称为相似比。 ”

就这样,接下来就是练习了。这里的问题和“全等”类似,根本原因大概是一样的,就不再重复了。

例6.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本节中,没有定义“公理”和“定理”之间的区别。课程标准中有四个公理(参见[KB]):

公理1: 如果一条线上的两点位于一个平面内,则该线位于该平面内。

公理2: 只有一个平面通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叠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穿过该点。

公理4: 与同一条直线平行的两条直线平行。

各个版本的统一教材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同一个命题,在一本教科书中称为公理,在另一本教科书中可能称为定理,但它被称为没有证明的定理。各种教科书上只有很少的例行验证,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明(见[Zhangy1])。

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直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都对“公理”和“定理”的区别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公理是直接从实验中获得的,应该在没有证明的情况下采用,并且应该尽可能少。就上述课程标准中的公理而言,后两条都是旧版教材中的定理。第三个可以用公理“两个平面不能只有一个公共点”代替,第四个不需要新的公理。也可以推出。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各版本统一教材都缺乏科学严谨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各种公理或固定原理的解释,一般遵循一个统一的公式:先介绍一个术语,然后举例,然后说“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或“很容易发现”某种现象,然后“从这是为了得到“某个公理或定理,然后就该做题了。

但如何“观察”到“看到”,书中并没有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无非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必须指出的是,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不能简单地“观察”,因为人类视觉处理的是二维图像,而这里涉及到的很多物体,例如二面角、直线等,都是它本质上是一个空间图形,由于视觉投射到视网膜上,空间中的直线的平行性没有得到保持。 (要观察,需要做非凡的实验。我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教学实验。如果有人这样做,对教学应该很有意义。)

说白了,这部分教程从课程标准到教材都有误导。

示例7. 极值

上面的例子都是必修内容,这个例子属于选修内容的微积分部分(属于北京高考范围)。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B版选修1-1中极值是这样定义的

“假设函数y=f(x) 且其定义域中有一个点x0。对于包含x0 的开区间中的所有点x,如果f(x0)>f(x) (或f(x0)

前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名师评比。其中一位考生,是一名大学老师,上面谈到了极端价值观,他编的教科书里也写到了。我在讨论时指出了这个问题,有审稿人说一般教材可能会有这样的错误。经查证,果然如此。 (该候选人仍然被选中,因为大多数评委认为这不是他的错。)

统一教材中有许多未经证明的定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小编没有写证明的时候,没有人自己做过证明,甚至没有人查过证明。大多数中学生读的教科书,其实就是以这样一种漫不经心的学术态度写的。这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巨大的不幸。

我还想多说两点。上面的例子仍然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统一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主题相距甚远,甚至根本不是数学。要举这方面的例子,我还得再写一篇文章;还有很多像例六这样的“通过观察看”等所谓的“探索”,也是具有欺骗性的。要举这方面的例子,我还得再写一篇文章。

近两年,图书出版商老六江重印了民国时期蔡元培编写的教科书,受到高度评价,同时也引起了对现行统一教科书的不少批评。不久前,这些旧教科书被上传到网上,但都是关于中文的。博士生张楚涵建议上传民国时期的数学教材。

我认为这是值得做的。很多中国人对现在统一的中学数学教科书还是很推崇的。有时候,当有人发现错误时,他们常常“有意识地”贬低其严重性。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没见过什么好的,没有可比性;第二个原因是“歌神派”仍然很强大,大多数领导人喜欢听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

相关问答

问:《争鸣》现行统编中学数学教科书有多烂?
2个回答

红玫瑰。

答: 这本书的内容和讲解方式确实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感到困惑,有些地方难以理解,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人认为它的设计过于程式化,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53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你很爱吃凉皮

答: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本书的优势在于系统性和严谨性。它对数学概念的讲解比较全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此外,它也结合了一些最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注重应用型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73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是否应该更换现行统编中学数学教科书?
2个回答

哥帅但不是蟋蟀

答: 这个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社会议题。更换教科书是一项重大决策,需要多方协商和研究。一方面,如果新版教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那么更换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旧版教材的优势和学生适应能力等因素。

130 人赞同了该回答


无关风月

答: 最终的结果取决于教育部和各方意见的综合分析。我相信他们会做出有利于广大学生成长的选择。

1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现行统编中学数学?
2个回答

来自火星球的我

答: 理解教材难度是关键,可以尝试一些辅助学习工具,比如动画讲解视频、练习册等等。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并引导他们思考数学问题背后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答案。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59 人赞同了该回答


醉婉笙歌

答: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的主动思维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28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一本线高考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benxian.com/composition/674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